舊話新提:ANR1促進菊花根系發育的分子機制

2021-02-12 園藝研究

點擊獲取論文全文

近日,Nature子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作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胡大剛、孫翠慧團隊的研究成果「The MADS transcription factor CmANR1 positively modulates root systemdevelopment by directly regulating CmPIN2 in chrysanthemum」。該研究揭示了菊花MADS-box轉錄因子CmANR1能夠轉錄激活生長素運輸基因CmPIN2的表達,增加根系中生長素含量從而促進菊花根系發育的新機制,並培育了氮素高效利用的菊花新材料。

氮素尤其是硝態氮(NO3-)可作為信號物質對植物根系發育起到複雜而精細的調節作用。在菊花的周年栽培中存在氮肥過量施用、施用不均等問題,而ANR1基因能夠調控硝態氮分布不均勻情況下局部高NO3-區域中側根的伸長與增殖,但是,其對根系的具體調節機制還尚不確定。本團隊前期研究發現菊花轉錄因子CmANR1能夠響應較高濃度的NO3-,通過與自身及CmAGL21互作形成同源或異源二聚體而正調控擬南芥側根的發育(Chrysanthemum MADS-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CmANR1 modulates lateralroot development via homo-/heterodimerization to influence auxin accumulationin Arabidopsis. Plant Science, 2017)。隨後,在本研究中發現,CmANR1轉基因水培菊花具有更擴展、更強壯的根系,其不定根與側根的數量及總長度、根系的總體積等與野生型菊花相比都顯著地增加,這說明CmANR1基因能夠促進菊花不定根與側根的發育。相應地,轉基因菊花地上部的生長也受到顯著的促進(圖1)。異位過表達CmANR1基因能夠促進擬南芥不定根的發育,證明了菊花CmANR1基因對不定根與側根發育的促進效應在不同物種中具有功能保守性。

圖1 :CmANR1基因促進水培菊花不定根與側根的發育

隨後,該研究通過將野生型和CmANR1轉基因菊花根系進行轉錄組測序結合相關的分子生物學試驗,證明CmANR1作為轉錄因子能夠轉錄激活生長素極性運輸基因CmPIN2的表達,通過增加根系中生長素的含量而促進菊花不定根與側根的發育(圖2)。轉基因菊花更為強健的根系可增加其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促進地上部乃至菊花整體的生長。該團隊將CmANR1基因轉入到菊花中進行功能研究,結合轉錄組測序結果與分子生物學試驗鑑定,闡明了CmANR1基因介導的硝酸根信號途徑對植物根系發育的調控機制。

圖2:CmANR1基因調控菊花根系發育的工作模型


該研究由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長江學者團隊成員胡大剛老師指導完成,孫翠慧為論文第一作者,胡大剛和鄭成淑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委的資助。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論文全文

相關焦點

  • 促進植物根系發育的「密碼」找到了
    植物的根越多、越長,吸收水分和養分就越多,但究竟是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
  • 促進植物根系發育的"密碼"找到了
    植物的根越多、越長,吸收水分和養分就越多,但究竟是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根系長短影響著植物與周圍環境的接觸面積。
  • 《植物細胞》封面:中國科學家找到促進植物根系發育「密碼」
    植物的根越多、越長,吸收水分和養分就越多,但究竟是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
  • 促進植物根系發育的「密碼」找到了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植物的根越多、越長,吸收水分和養分就越多,但究竟是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
  • 《植物細胞》封面:植物根系發育又多又長的「密碼」找到了
    植物的根越多、越長,吸收水分和養分就越多,但究竟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
  • Nature新發現!有了這一類細菌,植物根系可正常生長
    微生物群落髮揮作用可以是直接的分子互作,也可以通過次級代謝產物或信號分子進行調控,例如生長素【2】。由於複雜的土壤環境,多數微生物種群的功能研究起來比較困難,很多隱藏的分子機制也未可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該菌落髮揮作用並沒有對其他促進RGI現象的菌落產生直接抑制作用。
  • 研究揭示調控單核/巨噬細胞發育的新分子機制
    但調控單核/巨噬細胞發育成熟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勇研究組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教授張連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9醫院教授石炳毅等合作研究發現,哺乳動物雷帕黴素作用靶點(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調控骨髓單核/巨噬細胞發育成熟的重要調控因子。
  • 盆栽菊花七八九月怎麼管理?
    那這個時候盆栽的菊花,應該要怎麼管理呢?小白在自己露臺裡也養護了菊花當然品種比較多。但基本上的養護方法都是一致的,接下來我就要講一下菊花的一個基本管理。這也是我自己養護菊花這麼久以來得出來的經驗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根系問題多?作物根系生長受這些因素影響!
    ,難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結構,嚴重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同時也可能造成重金屬中毒,從而影響各種作物生長發育。植物所需的16種必需營養元素當中,氮、磷、鈣、鋅是影響根系生長最關鍵的四種元素。 氮素的含量對根系有一定的調控和局部刺激作用,可增加根系的冠幅和乾重量(但過量會造成根系生長脅迫)。 磷為根系提供能量。作物生長期中,磷比較集中在富有生命力的幼嫩組織中,如根尖及莖尖生長點,其中根系的含磷量要高於莖葉。
  • 示植物能量感受器SnRK1促進氣孔發育的分子機理被發現
    Nature Comm | 山東大學白明義課題組揭示植物能量感受器SnRK1促進氣孔發育的分子機理責編 | 奕梵植物SnRK1 [sucrose non-fermenting-1 (SNF1)-related
  • 專家點評Cell|植物根系利用細胞損傷「門控」機制調節自身免疫
    該項研究對植物根系如何利用細胞損傷機制來調控自身免疫系統從而識別土壤中的「朋友」(有益細菌)和「敵人」(有害細菌)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對該工作進行了點評,以饗讀者!
  • 究竟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有答案了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郭翠華植物的根越多、越長,吸收水分和養分就越多,但究竟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根系長短影響植物與周圍環境的接觸面積。一般根越多、越長則吸收的水分和養分就越多,植物就會長得更好一些。植物根的生長具有極強的可調控性,其生長主要依賴於根尖。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5月19日,Cell Reports 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翔研究組完成。
  • 遺傳發育所揭示茉莉酸抑制鐵吸收的分子機制
    而植物激素茉莉酸(JA)作為負調控因子,抑制擬南芥根部IRT1和FRO2的表達,參與調控鐵的吸收,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知。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凌宏清研究組通過酵母雙雜交研究,鑑定到了四個與FIT互作蛋白bHLH018、bHLH019、bHLH020和bHLH025,其表達受JA誘導。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在植物中,CRYs主要參與調控光形態建成、開花時間、生物節律性等重要生長發育過程。CRYs在植物中還發揮其他的功能,包括植物晝夜節律、氣孔開放、根系生長、滲透脅迫反應、避蔭、葉片衰老等的調節。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科學家發現能促進血管動脈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機制!
    2020年1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Arterialization requires the timely suppression of cell growth」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馬德裡國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促進血管動脈化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科學家揭示 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新知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陸成寬)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的研究人員,系統鑑定了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早期響應基因,闡明了獨腳金內酯調控分枝發育、葉片形狀以及花青素積累的分子機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