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發育所揭示茉莉酸抑制鐵吸收的分子機制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鐵是生物體必不可少的一種微量元素,它作為多種酶的輔基在DNA的合成、光合作用、呼吸代謝和激素合成等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儘管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鐵,但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在大多數土壤中鐵主要以難溶性的三價化合物形式存在,很難被植物吸收利用。缺鐵會導致植物葉綠素合成減少,光合速率降低,植物生長受阻甚至死亡。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兩種高效吸收鐵的機制,即機理

Ⅰ(strategy I)和機理Ⅱ(strategy II)。雙子葉和非禾本科單子葉植物主要採用機理Ⅰ的鐵吸收機制,又稱酸化-還原機制,即在缺鐵時,根細胞分泌H

+

到根際土壤中,降低根周邊pH值,增加Fe

3+

的可溶性;同時根細胞表面的三價鐵還原酶FRO2被激活,將Fe

3+

還原成Fe

2+

;進而二價鐵轉運蛋白IRT1將Fe

2+

離子轉運到細胞內。而禾本科植物採用機理Ⅱ的鐵吸收機制,又稱螯合機制。在缺鐵時,機理II植物根向土壤分泌Fe

3+

高親和鐵載體(Phytosiderophores,PS),與Fe

3+

形成Fe

3+

-PS螯合物,然後通過轉運蛋白YS1轉運到細胞內。但細胞內過多鐵會引起Fenton反應,產生毒害,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植物為了維持鐵離子的動態平衡,進化出了複雜而精細鐵吸收調控和適應機制。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FIT(bHLH029)是控制根部缺鐵反應和吸收的關鍵基因,它編碼一個bHLH轉錄因子,與bHLH類Ib亞家族的四個轉錄因子bHLH038、bHLH039、bHLH100和bHLH101發生互作,形成異源二聚體,啟動根部三價鐵還原酶FRO2和二價鐵轉運蛋白IRT1等基因的表達,促進鐵的吸收。而植物激素茉莉酸(JA)作為負調控因子,抑制擬南芥根部IRT1和FRO2的表達,參與調控鐵的吸收,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知。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凌宏清研究組通過酵母雙雜交研究,鑑定到了四個與FIT互作蛋白bHLH018、bHLH019、bHLH020和bHLH025,其表達受JA誘導。功能分析證明這四個轉錄因子作為負調控因子,通過與FIT結合促進FIT蛋白經26S蛋白酶體降解。同時,還證明了JA在轉錄水平抑制FIT、bHLH38、bHLH39、bHLH100和bHLH101的表達。這些作用最終導致IRT1和FRO2的表達水平大大降低,增加植物對低鐵的敏感性。bHLH018、bHLH019、bHLH020和bHLH025四個蛋白同屬於bHLH的IVa亞家族,同源性很高,具有功能冗餘性,在低鐵加JA(-Fe+JA)的條件下,其突變體表現出比野生型更耐低鐵脅迫,其耐受程度從單突、雙突、三突到四突依次增強。此外,還發現bHLH類的Ib亞家族轉錄因子bHLH038、bHLH039、bHLH100和bHLH101不但能在低鐵脅迫時上調表達,與FIT結合形成異源二聚體,激活下遊鐵吸收相關基因的表達,同時增強FIT蛋白的穩定性。過表達bHLH038能夠使FIT蛋白在低鐵加JA條件下積累,且過量表達植株在低鐵加JA培養基上表現出更耐低鐵脅迫。但當在bHLH038超量表達植株中再過量表達bHLH018時,FIT蛋白的積累在低鐵加JA條件下消失,雙過量表達植物與野生型一樣表現出低鐵敏感。這些結果表明Ib亞家族(缺鐵誘導)和IVa亞家族(JA誘導)的bHLH蛋白在調控FIT蛋白穩定性方面相互拮抗。

  該研究不僅鑑定到FIT的四個新的互作蛋白,擴展了對以FIT為核心的擬南芥鐵吸收調控網絡的認識;還闡明了茉莉酸信號通路影響鐵吸收調控網絡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成果於6月28日在Molecular Plant (DOI:10.1016/j.molp.2018.06.005)上在線發表。凌宏清研究組博士崔巖和陳春林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項研究由農業部轉基因新品種培育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完成。

圖: JA介導抑制鐵吸收的分子調控模型

  鐵是生物體必不可少的一種微量元素,它作為多種酶的輔基在DNA的合成、光合作用、呼吸代謝和激素合成等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儘管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鐵,但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在大多數土壤中鐵主要以難溶性的三價化合物形式存在,很難被植物吸收利用。缺鐵會導致植物葉綠素合成減少,光合速率降低,植物生長受阻甚至死亡。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兩種高效吸收鐵的機制,即機理Ⅰ(strategy I)和機理Ⅱ(strategy II)。雙子葉和非禾本科單子葉植物主要採用機理Ⅰ的鐵吸收機制,又稱酸化-還原機制,即在缺鐵時,根細胞分泌H+到根際土壤中,降低根周邊pH值,增加Fe3+的可溶性;同時根細胞表面的三價鐵還原酶FRO2被激活,將Fe3+還原成Fe2+;進而二價鐵轉運蛋白IRT1將Fe2+離子轉運到細胞內。而禾本科植物採用機理Ⅱ的鐵吸收機制,又稱螯合機制。在缺鐵時,機理II植物根向土壤分泌Fe3+高親和鐵載體(Phytosiderophores,PS),與Fe3+形成Fe3+-PS螯合物,然後通過轉運蛋白YS1轉運到細胞內。但細胞內過多鐵會引起Fenton反應,產生毒害,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植物為了維持鐵離子的動態平衡,進化出了複雜而精細鐵吸收調控和適應機制。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FIT(bHLH029)是控制根部缺鐵反應和吸收的關鍵基因,它編碼一個bHLH轉錄因子,與bHLH類Ib亞家族的四個轉錄因子bHLH038、bHLH039、bHLH100和bHLH101發生互作,形成異源二聚體,啟動根部三價鐵還原酶FRO2和二價鐵轉運蛋白IRT1等基因的表達,促進鐵的吸收。而植物激素茉莉酸(JA)作為負調控因子,抑制擬南芥根部IRT1和FRO2的表達,參與調控鐵的吸收,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知。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凌宏清研究組通過酵母雙雜交研究,鑑定到了四個與FIT互作蛋白bHLH018、bHLH019、bHLH020和bHLH025,其表達受JA誘導。功能分析證明這四個轉錄因子作為負調控因子,通過與FIT結合促進FIT蛋白經26S蛋白酶體降解。同時,還證明了JA在轉錄水平抑制FIT、bHLH38、bHLH39、bHLH100和bHLH101的表達。這些作用最終導致IRT1和FRO2的表達水平大大降低,增加植物對低鐵的敏感性。bHLH018、bHLH019、bHLH020和bHLH025四個蛋白同屬於bHLH的IVa亞家族,同源性很高,具有功能冗餘性,在低鐵加JA(-Fe+JA)的條件下,其突變體表現出比野生型更耐低鐵脅迫,其耐受程度從單突、雙突、三突到四突依次增強。此外,還發現bHLH類的Ib亞家族轉錄因子bHLH038、bHLH039、bHLH100和bHLH101不但能在低鐵脅迫時上調表達,與FIT結合形成異源二聚體,激活下遊鐵吸收相關基因的表達,同時增強FIT蛋白的穩定性。過表達bHLH038能夠使FIT蛋白在低鐵加JA條件下積累,且過量表達植株在低鐵加JA培養基上表現出更耐低鐵脅迫。但當在bHLH038超量表達植株中再過量表達bHLH018時,FIT蛋白的積累在低鐵加JA條件下消失,雙過量表達植物與野生型一樣表現出低鐵敏感。這些結果表明Ib亞家族(缺鐵誘導)和IVa亞家族(JA誘導)的bHLH蛋白在調控FIT蛋白穩定性方面相互拮抗。
  該研究不僅鑑定到FIT的四個新的互作蛋白,擴展了對以FIT為核心的擬南芥鐵吸收調控網絡的認識;還闡明了茉莉酸信號通路影響鐵吸收調控網絡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成果於6月28日在Molecular Plant (DOI:10.1016/j.molp.2018.06.005)上在線發表。凌宏清研究組博士崔巖和陳春林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項研究由農業部轉基因新品種培育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完成。

圖: JA介導抑制鐵吸收的分子調控模型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茉莉酸抑制鐵吸收的分子機制
    儘管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鐵,但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在大多數土壤中鐵主要以難溶性的三價化合物形式存在,很難被植物吸收利用。缺鐵會導致植物葉綠素合成減少,光合速率降低,植物生長受阻甚至死亡。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兩種高效吸收鐵的機制,即機理Ⅰ(strategy I)和機理Ⅱ(strategy II)。
  • 植物激素脫落酸和茉莉酸協同抑制水稻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子發育團隊研究首次揭示了SAPK10-bZIP72-AOC通路介導植物激素脫落酸和茉莉酸協同抑制水稻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為改良水稻穗發芽抗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對於其他禾本科作物調節種子適宜的休眠程度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茉莉酸協同脫落酸信號延遲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被雲南大學揭示
    Plant Cell | 雲南大學餘迪求團隊闡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協同脫落酸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例如,各種不利環境因子可誘導植物合成脫落酸激素(Abscisic acid, ABA)從而抑制種子萌發和萌發後生長發育。然而,植物種子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萌發,才有可能發育成正常的植株。
  • 茉莉酸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茉莉酸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來源: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30   今日/總瀏覽:2/4188
  • PlantPhysiol|中科院植物所程佑發組揭示茉莉酸積累和植物發育的...
    程佑發研究組前期發現擬南芥MOB1A在生長素介導的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Cui et al., 2016, PLoS Genetics)。  為了進一步揭示擬南芥MOB1基因家族的作用,研究人員採用了遺傳學、生化、細胞生物學和組學等手段,發現MOB1A與MOB1B在體內相互作用,具有相似的表達模式和蛋白亞細胞定位。
  • 華中農業大學徐芳森課題組發現茉莉酸信號參與調控缺硼引起的擬南芥生長抑制
    硼是維持植物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微量礦質元素。土壤有效硼的缺乏已成為全球許多地區農業生產中一個重要的限制因子。缺硼脅迫時植株的最初反應就是根尖的快速生長受到抑制,然而缺硼抑制根尖生長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機制還不清楚。硼主要在細胞壁果膠中交聯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分子(RG-II),保持細胞壁的完整性。
  •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增強子調控茉莉酸信號途徑的機理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與王秀傑研究組、山東農業大學趙久海研究組合作,系統鑑定了參與茉莉酸信號途徑的增強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理。防禦激素茉莉酸通過啟動全基因組範圍內的轉錄重編程調控植物免疫和適應性生長。李傳友研究組前期的研究發現茉莉酸介導的轉錄重編程主要由核心轉錄因子MYC2控制,而MYC2的功能取決於其與中介體亞基MED25的相互作用。
  • 研究發現Hippo通路成員MOB1調控茉莉酸及植物發育的機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程佑發研究組前期發現擬南芥MOB1A在生長素介導的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Cui et al., 2016, PLoS Genetics)。為了進一步揭示擬南芥MOB1基因家族的作用,研究人員採用了遺傳學、生化、細胞生物學和組學等手段,發現MOB1A與MOB1B在體內相互作用,具有相似的表達模式和蛋白亞細胞定位。
  • Plant Cell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團隊揭示茉莉酸信號調控根毛...
    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遺傳發育所在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由兩個保衛細胞所組成的氣孔是植物與外界環境進行水分和氣體交換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病原菌入侵植物的天然通道。遇到病原菌侵害時,植物會主動關閉氣孔以阻止病原菌的入侵。為了打破植物的這種防禦機制,病原菌產生冠菌素(COR),使氣孔重新開張,以促進其順利進入植物體內。
  • 餘迪求課題組在茉莉酸調控植物氣孔發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氣孔發育受到內源信號和外界環境信號的嚴格調控。茉莉酸類物質是調控植物多種生理過程的重要信號分子,但茉莉酸類與其他它發育信號途徑互作的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該研究發現,茉莉酸類物質負調控擬南芥子葉的氣孔發育。
  • 植物激素茉莉酸的信號傳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來源: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02   今日/總瀏覽:3/3824
  • 遺傳發育所茉莉酸信號通路轉錄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茉莉酸、生長素、赤黴素、水楊酸等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核內,與轉錄調控緊密偶聯。因此,解析激素信號介導的轉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植物激素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及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遺傳發育所茉莉酸信號通路轉錄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茉莉酸、生長素、赤黴素、水楊酸等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核內,與轉錄調控緊密偶聯。因此,解析激素信號介導的轉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植物激素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及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科技創新進展:揭示脫落酸與茉莉酸協同調控水稻種子萌發的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子發育課題組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Abscisic acid promotes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via a 'SAPK10-bZIP72-AOC' pathway to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seed germination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非生物脅迫嚴重抑制了豆科植物的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12月21日,河南大學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學路教授團隊在《分子植物》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GSK3蛋白激酶磷酸化共生關鍵轉錄因子NSP1,從而介導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的分子機制。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來源 | 遺傳發育所編輯 | 王一,BioArt植物因此,通過對ABA信號轉導通路分子機理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有望進一步發掘相關功能基因,培育出抗旱耐鹽等優良性狀的作物。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謝旗研究組和西班牙Pedro L.
  • Plant Cell | 雲南大學餘迪求團隊闡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協同脫落酸...
    例如,各種不利環境因子可誘導植物合成脫落酸激素(Abscisic acid, ABA)從而抑制種子萌發和萌發後生長發育。然而,植物種子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萌發,才有可能發育成正常的植株。前人研究表明,茉莉酸(Jasmonate, JA)是植物體內一類十分重要的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在一些作物及擬南芥中抑制種子萌發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楚。  2020年10月6日,雲南大學餘迪求研究員團隊與美國密西根大學Greg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