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I型幹擾素是愛滋病毒致病的幫兇

2021-01-10 中國政府網

12月12日,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立國課題組和美國北卡大學教授蘇立山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標題為Blocking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 enhances T cell recovery and reduces HIV-1 reservoirs。

I型幹擾素(簡稱為幹擾素)是重要的抗病毒因子,也是臨床治療B肝、C肝等病毒感染的藥物。幹擾素在人愛滋病毒(HIV)感染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議,雖然有報導顯示它能夠抑制HIV的增殖,但臨床研究並未發現幹擾素對HIV感染者有可靠的療效。到目前為止,幹擾素也未獲得批准用於愛滋病治療。

張立國課題組和蘇立山長期合作,致力於解析幹擾素在HI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機制。他們前期合作研究已經證明,在HIV感染中,漿樣樹突狀細胞(pDC)是最主要的幹擾素產生細胞。在HI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通過特異性抗體刪除pDC,他們發現pDC在HIV感染中的作用像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抑制HIV的複製,又參與HIV對免疫系統的破壞作用(PLOS Pathogens,2014)。

在該研究中,他們首先研製了能夠阻斷幹擾素作用的單克隆抗體。在HI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發現幹擾素具有抑制HIV複製和破壞免疫的雙重作用,從而進一步驗證了上述pDC刪除的實驗結果。基於以上研究,他們提出了如下科學假說:如果在抗HIV藥物(cART)治療的情況下阻斷幹擾素,由於cART可以代償幹擾素的抗病毒作用,阻斷幹擾素能夠提高抗HIV免疫反應並促進清除HIV。利用阻斷幹擾素作用的單克隆抗體,他們在HI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證實了上述假說。如圖所示,在抗HIV藥物治療的同時阻斷幹擾素,可以顯著降低動物體內HIV病毒的含量(圖A & 圖B)。停止使用抗HIV藥物,對照組(mIgG2a)病毒迅速反彈,而幹擾素阻斷組(α-IFNAR1)的病毒反彈顯著延遲(圖C)。

該研究與愛滋病臨床治療相關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免疫不應答的病人。對於絕大多數HIV感染者而言,抗病毒治療能有效抑制HIV的複製,但其中20% 以上患者的免疫功能一直不能恢復,他們被稱為免疫不應答者。這些病人患慢性病的比例遠高於免疫應答者,這是目前愛滋病治療領域的難題之一。阻斷幹擾素可能會促進這些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復。

2)愛滋病的功能性治癒。如何能有效控制HIV感染者體內的病毒,使得它們在停止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情況下也不反彈(簡稱為功能性治癒),是愛滋病治療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免疫治療是實現功能性治癒的重要途徑之一。包括幹擾素阻斷在內的免疫療法可以與其它新技術(包括基因治療、廣譜中和性抗體等)聯合,以達到功能性治癒的目的。

張立國和蘇立山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蘇立山實驗室的博士後程亮、張立國課題組的博士生馬建平和助理研究員李靖云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北京市科委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組蛋白前體mRNA加工失調導致cGAS誘導產生I型幹擾素
    組蛋白前體mRNA加工失調導致cGAS誘導產生I型幹擾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6:29:48 英國愛丁堡大學Yanick J.
  • 「追捕」愛滋病毒, 五十年探尋「隱秘的角落」
    貝利·馬丁獎獲得者、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衛平說,愛滋病毒的發現或許要比人類社會的「零號病人」出現晚50多年。  無數證據暗示:人們發現的所謂「零號病人」也許只是中間鏈條,溯源遠遠沒有結束。  無論是以其他疾病的面貌「隱秘」潛行,還是在被發現後的大行肆虐,1996年以前,愛滋病帶給醫生和學者的挫敗感,絲毫沒有因為對愛滋病毒的認知和分離有所緩解。
  • 「追捕」愛滋病毒, 五十年探尋「隱秘的角落」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但持續的病毒溯源工作和新發現把「零號」推向更久遠。「後來的病毒溯源工作經過了全球網絡追蹤,現在我們知道實際上愛滋病毒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從非洲開始,從動物跨越到人類。」貝利·馬丁獎獲得者、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衛平說,愛滋病毒的發現或許要比人類社會的「零號病人」出現晚50多年。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首先在我國被分離鑑定的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發現SFTSV後不久,科學家於2012年在美國中東部地區分離鑑定了另一種與SFTSV有顯著同源關係的新布尼亞病毒,即Heartland virus(HRTV)。
  • J Immunol:脾臟中特定亞群的pDC表達I型幹擾素
    2016年5月31日 訊 /生物谷BIOON/ --I型幹擾素是介導抗病毒免疫反應的關鍵。體內主要分泌I型幹擾素的細胞之一為pD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一般情況下區分pDC的關鍵是其表面的一些CD分子(CD11c int,B220+,mPDCA-1+,CD11b-),但這些分子代表的細胞類群並不止一種。
  • CHOM|用CRISPRi-seq研究病原菌致病機理
    該研究講述了一種新的高通量研究病原菌致病機理的方法: CRISPRi-seq。該系統可以用多四環素在體外實現強度可調的誘導,在體內可以有效的誘導CRISPRi系統敲低細菌中的靶標基因,從而適用於病原菌的致病機理研究。
  • 愛滋病毒來源於喀麥隆黑猩猩,人類究竟對黑猩猩做了什麼?
    ,不過這瓶血被遺忘,直到80年代中期,一名研究人員無意中發現該瓶陳年舊血,詳細化驗下發現血液中含有愛滋病毒,這被科學界稱為人類第一滴「愛滋血」。正是因為這名非洲男子的存在,科學家對愛滋病毒的溯源才有了新進展,那就是愛滋病毒起源於非洲,而Gaetan Dugas為愛滋病從非洲傳入北美洲的零號感染源。
  • 科學家無限放大:發現從未見過的畫面,愛滋病毒正在感染細胞!
    第一例愛滋病患者是1981年發現的,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9年!科學家也在持續研究愛滋病免疫藥物以及愛滋病患者的治療,到現在為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對於愛滋病徹底治癒這一難題,科學家表示無能為力,也就是患者一般情況下都將終身攜帶病毒!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三位科學家
    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可用性」。相關報導:發現C型肝炎的故事:從非甲非B型肝炎到治癒(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Harvey J。
  •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綜述A型流感病毒免疫逃逸I型幹擾素的分子機制
    I型幹擾素是機體抵禦流感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因此I型幹擾素應答的精細調控對機體免疫防禦流感病毒感染具有關鍵的作用。A型流感病毒是引起人類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是季節性流行和偶發性大流行的罪魁禍首,其抗原變異和種間傳播嚴重威脅著全球人類健康。此外,禽流感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家禽中流行的H5、H7和H9亞型。
  • Nat Med:I型幹擾素激活轉錄因子AHR介導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反應
    在隨後的轉錄組分析中,作者發現腦膜炎發病小鼠的星形膠質細胞中有1千多種基因的表達發生了變化。通過聚類分析,他們發現其中大部分屬於IFN-I誘導產生的基因。I型幹擾素對於炎症反應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作者製備了能夠人為敲低IFNR1(I型幹擾素受體基因)的慢病毒,並將其注射入誘導產生腦膜炎的小鼠腦部。結果顯示:IFNR1的下調使得小鼠腦膜炎疾病嚴重程度上升。
  • 科學家發現愛滋病毒最後一種未知結構
    自從發現病毒以來,科學家們花了近30年的時間,弄清它的組成部分是什麼,以及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來製造這種致命的殺人機器的。他們現在明白了HIV是由15種蛋白質和它自己的基因組組成的,RNA是愛滋病病毒複製的密碼。據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Jamil Saad博士說,其中一種蛋白質的最後一部分已經被「許多實驗室」錯過了20年之久。
  • 諾獎解讀|發現C型肝炎的故事:從非甲非B型肝炎到治癒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5日消息,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Harvey J。 Alter,英國科學家 Michael Houghton 和美國科學家Charles M。 Rice 三人 獲獎,獲獎理由:發現C型肝炎病毒。從發現C型肝炎病毒到治癒C型肝炎的故事非常像一部經典懸疑小說的情節。
  • 美籍華裔病毒學家黃以靜去世 她是世界首位破解愛滋病毒結構的科學家
    黃以靜是世界上第一位破解愛滋病HIV病毒DNA結構的科學家,通過幫助確定愛滋病的病因挽救了無數生命,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愛滋病的認識。她曾被美國科學資料中心評為「全美十大超級女科學家」之一,在2007年《每日電訊報》評選的「全球100位傑出天才」中排名第32位,2020年,Discover將她評為改變世界的十大女性科學家之一。
  • 病毒誘導的III型幹擾素會破壞肺上皮屏障
    病毒誘導的III型幹擾素會破壞肺上皮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2 21:49:59 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Ivan Zanoni研究組發現,由病毒誘導的III型幹擾素會破壞肺上皮屏障
  • 中國學者發現新冠病毒致病新機制:破壞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多能性並將...
    本文轉載自「iNature」。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新冠肺炎疫情已擴散至20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確診病例累計超過46萬例,死亡2萬餘例。研究數據表明,nCoVN破壞了iPSC的多能性並將其轉變為成纖維細胞,這為SARS-CoV-2的致病機理提供了新的見識。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被認為是從動物傳播的,到2020年1月,懷疑最初受感染的患者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感染了該病毒。
  • 科學家發現增強幹擾素抗病毒效應新分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日前發現,甲基轉移酶分子SETD2能夠顯著增強幹擾素的抗病毒效應,促進機體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擾素療法清除B肝病毒效果
  • 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PFBC)的新致病基因。自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靜宇發現首個PFBC致病基因SLC20A2以來, 其他實驗室後續又發現XPR1、PDGFRB、PDGFB等致病基因。通過掃描電鏡結合X射線能譜儀分析,發現鈣結節的主要成分為鈣、磷、氧等,與臨床病人腦鈣化的元素組分高度相似,證明MYORG常染色體隱性功能缺失型突變是重要的PFBC致病基因。
  • 幹擾素與骨免疫系統及牙槽骨骨改建的研究進展
    而幹擾素(Interferon,IFNs)在骨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早期研究中,IFNs被認為是重要的免疫調節因子。有學者在使用IFNs治療C肝、多發性硬化症的同時,監測骨質疏鬆相關指標,發現由相關疾病引起的繼發性骨質疏鬆得到一定改善。與此同時,IFNs也參與到多種牙槽骨骨性疾病及骨改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