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增強幹擾素抗病毒效應新分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日前發現,甲基轉移酶分子SETD2能夠顯著增強幹擾素的抗病毒效應,促進機體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擾素療法清除B肝病毒效果。該發現為抗病毒免疫應答效應機制提出了新觀點,也為有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於新一期

《細胞》

雜誌。

 

幹擾素是機體抵抗病毒感染的關鍵性細胞因子,可通過激活免疫細胞內信號通路而誘導出一系列抗病毒效應分子,從而激活和維持免疫系統抗病毒能力。幹擾素是目前臨床治療B型肝炎的常用藥物之一,然而其療效有限,因此,揭示幹擾素抗病毒效應的具體機制以尋找有效防治病毒感染的新型免疫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家基金委、科技部973項目等資助下,曹雪濤院士與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陳坤博士以及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攻關,針對表觀遺傳機制參與免疫應答過程與免疫性疾病發生,而目前尚不清楚表觀遺傳分子如何調控幹擾素抗病毒免疫功能這一重要科學問題,通過高通量RNA幹擾篩選體系分析了700餘種表觀遺傳酶分子在幹擾素抑制B肝病毒中的作用,發現了甲基轉移酶分子SETD2對於幹擾素抑制B肝病毒複製至關重要。通過製備肝細胞特異性敲除SETD2基因小鼠模型的體內實驗,證實SETD2能顯著增強幹擾素抑制B肝病毒以及其他多種病毒複製的體內效應。機制研究表明,SETD2分子通過其甲基轉移酶活性,直接催化幹擾素關鍵性信號蛋白分子STAT1的第525位賴氨酸發生單甲基化修飾(STAT1-K525me1),從而促進幹擾素效應信號的活化,誘導出更高水平的抗病毒蛋白,發揮更強抗病毒效應。

 

該研究揭示了甲基轉移酶SETD2分子能夠直接誘導幹擾素信號蛋白分子的甲基化並促進幹擾素抗病毒效應的重要功能,表明該發現豐富了人們對於機體抗病毒免疫調控機制的認識也為下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鑑於幹擾素信號調控異常與炎症性疾病、慢性感染疾病發生發展等密切相關,該研究也為研發抗病毒、抗炎藥物提供了潛在靶標,為幹擾素臨床應用方案的優化提供了新方向。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抗病毒能力的蛋白分子
    新華社杭州7月28日電(記者朱涵)當病毒入侵,幹擾素是機體捍衛健康所「派出」的最為關鍵的細胞因子。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篩選出一種蛋白分子,它能增強幹擾素的抗病毒效應,從而促進機體對各類病毒的抵抗能力。這項研究於27日發表於《細胞》(Cell)雜誌。
  • 我國科學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研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中國團隊發現細胞核內存在病毒DNA識別分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張佳星)19日,《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課題組的研究,研究發現細胞核內存在能特異性識別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體分子,可啟動對病毒的「強反擊」。
  • 機體抗病毒免疫觸發機制研究獲新發現
    日本理化研究所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結果進一步闡明了機體的抗病毒免疫觸發機制。他們發現,一種名為IKK-α的激酶,是誘導產生具有抗病毒作用的Ⅰ型幹擾素必需的信號傳遞分子。  這家研究所發布的新聞公報介紹說,病毒等異物侵入機體後,免疫細胞中的樹突狀細胞會依靠其表面的TLR膜蛋白識別異物,並啟動免疫反應。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為了充分發揮超冷分子體系的優勢,人們需要具備對單個分子的完全操控的能力。然而,同樣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通向單分子操控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基於光阱中完全操控單原子的能力,進而從少體原子合成單分子(如圖1)。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接著,研究人員通過活細胞超分辨成像、時間相關光激活定位顯微分析、超分辨鑲嵌分析,發現和正常條件相比,轉錄工廠在血清刺激下密度更高、更活躍、持續時間更長,而核內肌動蛋白的存在是觀察到這種增強型轉錄工廠的必要條件。 進一步,研究人員用多色超分辨成像觀察到核內肌動蛋白在血清刺激下會與轉錄工廠共定位,暗示其可能作為支架促進形成增強型的轉錄工廠。
  • Cell Res:武漢大學生科院發現去泛素化過程介導抗病毒免疫應答新機制
    2018年1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固有免疫應答中,宿主的模式識別受體(PRR)檢測病原體的抗原 相關分子模式(PAMP)是啟動應答的第一步。病毒核酸是典型的PAMP,能夠被RLR、TLR和NLR等受體分子識別,隨後觸發信號轉導導致I型幹擾素和促炎症細胞因子的表達和釋放。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這兩種新布尼亞病毒均可感染人類並導致出血熱樣的急性傳染病。在第一項研究中,該團隊繼續對HRTV與I型和III型幹擾素下遊信號分子的相互作用開展了功能和機制分析,發現HRTV一方面可利用NSs介導分子空間位阻阻斷轉錄因子STAT2的磷酸化激活和入核,另一方面可能通過劫持宿主免疫反應的負反饋調節機制,誘導另一個轉錄因子STAT1去磷酸化,從而高效破壞I型和III型幹擾素下遊信號過程,阻斷幹擾素誘導的抗病毒基因表達。
  • 武漢病毒所發現RNA幹擾具有抗病毒免疫作用—新聞—科學網
    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免疫》(Immunity)上刊發論文顯示,科學家證明,以往只在真菌、植物和無脊椎動物中確認發揮抗病毒免疫作用的RNA幹擾(RNAi
  • 【期刊導讀】幹擾素α抑制HBV cccDNA轉錄的新機制
    編者按:PEG IFNα是慢B肝患者獲得臨床治癒的最佳選擇,了解肝炎病毒感染中IFNα抗病毒功能的潛在機制,可為開發提高IFNα療效的新的抗病毒藥物提供分子靶點。
  • 病毒逃逸「新伎倆」get,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闢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當日,國際期刊《免疫》(Immunity)刊發曹雪濤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降低宿主lncRNA-GM的表達,病毒通過穀胱甘肽化抑制激酶活性實現逃逸》。
  • 病毒逃逸「新伎倆」get√,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闢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病毒卻溜到「代謝系統」裡,切斷宿主細胞「警報鏈」,讓天然免疫系統裡的幹擾素無法形成,無力出發「送信」激發免疫殺傷效應。
  • 幹擾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抗病毒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十三) IL-15IL-15是新近發現的種因子, 可由活化的單核一巨噬細胞、表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等多種細胞產生。IL-15 的分子結構與IL-2有許多相似之外,因此可以利用IL-2受體的B鏈和Y鏈與靶細胞結合,發揮類似IL-2的生物學活性。
  • 科學家揭示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Fe2B合金表面多層h-BN合成機制示意圖及近表面N原子擴散能量曲線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天如團隊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清紅團隊,基於原位合成、表徵研究與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提出鐵硼(Fe2B)合金表面高質量多層六方氮化硼(h-BN)原子空位輔助生長新機制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科學家發現I型幹擾素是愛滋病毒致病的幫兇
    I型幹擾素(簡稱為幹擾素)是重要的抗病毒因子,也是臨床治療B肝、C肝等病毒感染的藥物。幹擾素在人愛滋病毒(HIV)感染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議,雖然有報導顯示它能夠抑制HIV的增殖,但臨床研究並未發現幹擾素對HIV感染者有可靠的療效。到目前為止,幹擾素也未獲得批准用於愛滋病治療。張立國課題組和蘇立山長期合作,致力於解析幹擾素在HI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機制。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