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發現增強幹擾素抗病毒效應新分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日前發現,甲基轉移酶分子SETD2能夠顯著增強幹擾素的抗病毒效應,促進機體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擾素療法清除B肝病毒效果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我國科學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和作用分子機制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國科學家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的富含胞嘧啶和鳥嘌呤(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基於該結構,研究人員確證了ZAP特定位點對RNA結合和抗病毒功能的重要性。
-
羊棲菜可以調節小龍蝦的先天免疫、增強抗病毒能力
小龍蝦因其食性雜、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而在當地生態環境中形成絕對的競爭優勢,已經成為重要經濟養殖品種。小龍蝦適應環境能力很強,在路邊的小溝裡都能長得很好,但它也很怕各種病毒,一旦病毒入侵,小龍蝦就會出現各種病症導致損兵折將。如每年4月下旬至5月份,經常爆發的小龍蝦「五月瘟」,就很容易給蝦農造成巨大的損失,影響養殖收益。
-
研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cell report:日本科學家發現抗病毒免疫新機制
RIG-I與MDA-5是最常見的細胞內部識別病毒RNA的信號分子,它們的識別與激活能夠傳遞胞內的抗病毒免疫反應。MDA-5能夠識別較長的雙鏈RNA分子,而RIG-I識別的序列長度較短。對於MDA-5來講,它由N端的兩個CARD結構域,中部的RNA解旋酶結構域以及C端的一個結構域(CTD)構成,其中CTD負責識別胞內的雙鏈病毒RNA分子。
-
科學家發現一種特殊蛋白或能幫助SARS-CoV-2在宿主...
2020年8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由SARS-CoV-2(誘發COVID-19的病毒)所編碼的特殊蛋白或與病毒在人類機體中快速擴散直接相關。
-
【新發現】武漢科學家首次發現:薑黃素具有抗病毒特性,或可預防多...
而近日,武漢科學家研究發現,薑黃素具有抗病毒的特性,或能用於預防多種疾病。 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因該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王冠而得名。目前為止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如感冒以及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等較嚴重疾病。近日,中國武漢的研究人員發現,薑黃素可以預防一種甲型冠狀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的感染。在較高劑量下,該化合物還可以直接殺死病毒顆粒。
-
我科研人員發現環形RNA及其生成調控過程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環形RNA及其生成調控過程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為環形RNA的功能和抗病毒免疫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6月15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 由於實驗手段限制,直至近幾年,人體細胞裡數以萬計的環形RNA才正式進入科學家的研究視野。
-
華裔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新途徑 或助疫苗研發
原標題:美華裔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新途徑 美國《科學》雜誌10日發表了華裔科學家丁守偉教授新的抗病毒免疫機制研究成果,或有助於探尋抗病毒疫苗研製新路。 丁守偉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從事RNA(核糖核酸)幹擾研究。此前,他與其他科學家發現,RNA幹擾介導的抗病毒免疫機制在植物、果蠅和線蟲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
原核生物的蛇毒素能夠產生多種抗病毒分子
原核生物的蛇毒素能夠產生多種抗病毒分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5:45:18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Rotem Sorek等研究人員發現,原核生物的蛇毒素能夠產生多種抗病毒分子
-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2015-12-28 中國科學報 崔雪芹 魯偉 【字體: 此次研究發現,PTEN蛋白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具有關鍵性作用,其通過調控決定I型幹擾素產生的關鍵轉錄因子IRE3發揮抗病毒免疫功能。 研究人員還發現,IRF3還存在磷酸化失活位點,該位點磷酸化之後IRF3入核受阻,但PTEN作為磷酸酯酶能夠對該位點進行去磷酸化,使IRF3重新獲得入核能力,因此該研究加深了對於先天免疫精細的正向和負向磷酸化調控的了解。
-
eLife 病毒利用免疫蛋白來避免抗病毒免疫系統!
2020年7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近日發表在Elif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通過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避免疫系統的詭計,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抗病毒防禦系統,可以用於治療許多病毒感染。病毒有許多策略來避免免疫系統的防禦。它們通常通過劫持免疫系統自身的蛋白質來達到這一目的。
-
生物物理所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 N端抗病毒主要功能域與富含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單鏈RNA中CG二核苷酸、單獨鳥嘌呤核苷酸以及單獨胞嘧啶核苷酸的分子基礎。鋅指抗病毒蛋白ZAP最早由高光俠於2002年報導,是對於小鼠白血病病毒的複製具有抑制作用的一種宿主因子。
-
Immunity: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
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現了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這為了解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及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調控過程做出了新貢獻。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雜誌子刊、免疫學領域著名雜誌Immunity(影響因子20.5)上。
-
Cell Res:武漢大學生科院發現去泛素化過程介導抗病毒免疫應答新機制
2018年1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固有免疫應答中,宿主的模式識別受體(PRR)檢測病原體的抗原 相關分子模式(PAMP)是啟動應答的第一步。病毒核酸是典型的PAMP,能夠被RLR、TLR和NLR等受體分子識別,隨後觸發信號轉導導致I型幹擾素和促炎症細胞因子的表達和釋放。
-
Science :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細胞的新型抗病毒機制——RNAi
2013年10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在植物和昆蟲體內有一種特殊的抗病毒免疫反應:RNAi反應(RNA幹擾)。儘管RNAi在哺乳動物中也有發現,但是科學家只發現該過程只參與基因調控而不參與抗病毒反應。
-
中國團隊發現細胞核內存在病毒DNA識別分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張佳星)19日,《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課題組的研究,研究發現細胞核內存在能特異性識別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體分子,可啟動對病毒的「強反擊」。
-
紐西蘭研究發現奶製品中的蛋白成分可有效對抗流感病毒
來自紐西蘭的Quantec生物技術企業聯合美國的一家獨立實驗室完成了一項研究——「奶製品中的免疫蛋白可有效地對抗流感病毒」。在當今全球共同關注病毒的情況下,Quantec公司單獨地對奶製品中的免疫蛋白進行了抗病毒活性的深入研究結果,顯示該蛋白中含有超過50種的生物活性蛋白,可提供非常好的抗病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