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

2020-12-04 生物谷

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現了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這為了解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及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調控過程做出了新貢獻。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雜誌子刊、免疫學領域著名雜誌Immunity(影響因子20.5)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舒紅兵教授,其早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曾在美國多家研究機構學習,1999年任北京大學生科院*特聘教授,2005年任武漢大學生科院院長。

天然免疫是指細胞和機體天然存在的非特異性或廣譜的抗病原微生物功能,是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線。天然免疫存在精細的病原識別和信號傳導機制,是激活適應性免疫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在機體清除病原微生物過程中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天然免疫因其在疫苗研製、抗感染藥物開發和生物防衛等方面的重要性,已經成為最近10年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競爭激烈的研究領域之一。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他們發現蛋白激酶GSK3b在病毒感染後,調控在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個蛋白激酶TBK1。GSK3b引起TBK1的寡聚化和磷酸化,導致TBK1的激活。他們的這一發現為了解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及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調控過程做出了新貢獻。

病毒感染後誘導的I型幹擾素是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重要介導因子。在過去5年中,舒紅兵研究組主要研究病毒感染誘導細胞表達I型幹擾素的信號轉導及調控機制。他們於2005年發現了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的信號轉導中具有「中轉站」作用的關鍵接頭蛋白VISA(也被其它實驗室同時發現並被命名為MAVS, IPS-1和Cardif),是該領域公認的標誌性成果,論文在Molecular Cell發表後,已被SCI引用430多次。據國家圖書館統計,這篇論文是2004-2008的5年中我國生物學領域被引用最多的論文之一。隨後,舒紅兵研究組又發現了多個參與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的信號轉導或者負調控該過程的蛋白分子,在Immunity,PNAS,EMBO J.等雜誌發表論文近20篇。

去年舒紅兵研究組在抗病毒天然免疫的精細調控機制方面也獲得了許多成果,他們發現定位於線粒體的E3泛素連接酶RNF5通過泛素化修飾MITA並引起其降解而負調控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表達。機體對病毒等的免疫反應如果不被適當的控制,就會引起免疫損傷和疾病。舒紅兵研究組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為了解抗病毒天然免疫的精細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線索。(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Immunity  doi:10.1016/j.immuni.2010.11.021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 Regulates IRF3 Transcription Factor-Mediated Antiviral Response via Activation of the Kinase TBK1.

Lei CQ, Zhong B, Zhang Y, Zhang J, Wang S, Shu HB.

Abstract

Viral infection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factors IRF3 and NF-κB, which collaborate to induce type I interferons (IFNs). Here, we identifie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 (GSK3β) as an important regulator for virus-triggered IRF3 and NF-κB activation, IFN-β induction, and cellular antiviral response. Overexpression of GSK3β potentiated virus-induced activation of IRF3 and transcription of the IFNB1 gene, whereas reduced expression or deletion of GSK3β impaired virus-induced IRF3 and NF-κB activation, transcription of the IFNB1 gene, as well as cellular antiviral response. GSK3β phys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kinase TBK1 in a viral infection-dependent manner. GSK3β promoted TBK1 self-association and autophosphorylation at Ser172, which is critical for virus-induced IRF3 activation and IFN-β induction. The effect of GSK3β on virus-induced signaling is independent of its kinase activit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GSK3β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virus-triggered IRF3 activation by promoting TBK1 activation and provide new insights 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ellular antiviral response.

相關焦點

  • 曹雪濤課題組Immunity發文揭示病毒免疫逃逸新途徑
    當天然免疫細胞識別了病毒的核酸或者蛋白產物等,可通過天然免疫受體和多種接頭蛋白激活下遊的信號轉導分子TBK1激酶,進而誘導I型幹擾素的表達。因此,如何精密調節天然免疫的活化和及時終止其反應是免疫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天然免疫信號轉導過程中關鍵蛋白的表達以及活性受到多種翻譯後修飾(PTM)的調控。
  • 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鄭春福教授一直致力於病毒感染及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在HSV-1感染及其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肯定。主要從事人類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和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聯繫方式: zheng.alan@hotmail.com文章主要內容:HSV-1感染激活的天然免疫及其免疫逃逸機制HSV-1感染可以激活宿主細胞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然而病毒同時也進化出多種策略來逃逸宿主的抗病毒免疫並建立終身潛伏感染。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
    例如,該團隊研究樹鼩基因組中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缺失現象,發現樹鼩MDA5(tMDA5)能夠替代缺失的RIG-I功能、識別RIG-I特異性識別的病毒、結合與RIG-I相互作用的蛋白STING(又稱MITA/ERIS/MPYS)、誘導幹擾素β的產生。tMDA5獲得更強大的抗病毒功能,可能是因為其受到正選擇作用。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研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through mediating K63-linked TRAF3 ubiquitination」。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我國科學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K63-linked TRAF3 ubiquitination」。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這些數據提示 lncRNA-GM 可能增強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其表達下降可能與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有關。 通過分析 VSV 觸發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作者發現 lncRNA-GM 缺失導致 TBK1 和幹擾素調節因子 IRF3 磷酸化水平降低。TBK1 的激酶活性對於 IRF3 的激活和核轉位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發現 lncRNA-GM 促進了 TBK1 激酶活性和 TBK1 介導的 IRF3 磷酸化。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該研究從天然免疫角度揭示了CypA如何通過調節天然免疫反應來影響病毒的複製,首次闡明了CypA在RIG-I介導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靶點及其泛素化調控機制,更深入地了解了Cyp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功能。CypA是一種肽基脯氨醯順反異構酶,在各種組織中廣泛存在,高度保守。
  • cell report:日本科學家發現抗病毒免疫新機制
    隨後,MDA-5圍繞RNA分子通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彼此頭尾相連,最終形成纖維狀的結構。這一結構能夠促進CARD的寡聚化,而寡聚化後的CARD複合體則能夠進一步結合位於線粒體上的MAVS蛋白進行信號的傳遞。以前的研究顯示MDA5的活性受到其CARD的磷酸化調控,然而內在的分子機制卻仍不清楚,同時C端的功能也同樣不清楚。
  • Cell子刊:中山大學崔雋教授等揭示天然免疫應答重要「剎車」機制
    當人體面對病毒入侵時,天然免疫系統承擔了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其免疫細胞通過表面的模式識別受體(PRR)識別特定的病毒DNA或RNA片段,進而激發一系列抗病毒反應,包括幹擾素和炎症因子的合成,以及啟動適應性免疫反應等。
  • 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鄭春福教授一直致力於病毒感染及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在HSV-1感染及其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肯定。主要從事人類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和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研究。
  • Immunity: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免疫信號新發現
    2015年10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CARD9蛋白是天然免疫系統中C-type lectin 受體下遊的結合蛋白,負責傳遞上遊受體識別特定物質後產生的信號。C-type lectin 受體主要包括dectin-1,dectin-2等,它們主要識別真菌或細菌細胞壁的組分。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擬南芥鈣依賴蛋白激酶調控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組織和免疫!
    模式觸發免疫和效應蛋白觸發免疫的分子成分和連接節點尚未完全了解(New Phytologist | 破壞的肌動蛋白:植物病原菌攻擊感應的新參與者?)。regulates actin cytoskeleton organization and immunity的研究論文。
  • 鄭春福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眾所周知,NLRs調控炎性體的形成,誘導產生IL-1β和IL-18,從而參與炎症反應。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鄭春福教授綜述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系統總結了NLRs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和機制,並高度評價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
  • 突破|武漢大學發現人體新的抗病毒免疫機制
    胞漿內的DNA感受器cGAS識別病毒DNA或RNA-DNA複合物,將ATP與GTP合成2』-3』-cGAMP,cGAMP作為第二信使與接頭蛋白STING/MITA結合,促進其寡聚化,激活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誘導I型幹擾素等下遊基因的表達,產生抗病毒免疫應答。
  • 武漢病毒研究所王延軼在人巨細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上再取新進展
    隨後cGAMP結合併激活內質網相關的銜接蛋白 MITA(也稱為 STING)促進其發生二聚化,活化狀態的 MITA 經內質網、高爾基體轉移到細胞核周圍點狀聚集體或微粒體,轉移過程中募集其他蛋白比如激酶TBK1和幹擾素調節因子3(IRF3,一種轉錄因子),隨之被TBK1磷酸化的IRF3從細胞質進入細胞核誘導幹擾素和一些細胞因子的基因表達。
  • Immunity:DNA損傷修復酶調節炎症小體激活機制
    2016年7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激酶是一類關鍵的DNA雙鏈損傷修復機制的組成元件。在人體中,ATM的缺失會導致毛細血管擴張(ataxia telangiectasia,AT),這一疾病容易惡化導致出現神經退化、癌症病發、早衰、放射敏感以及代謝與免疫紊亂等症狀。AT患者臨床上會出現炎症反應。最近研究表明ATM的缺失引起的DNA的損傷能夠導致DNA向胞漿中洩露,這一效應會激活胞內的DNA天然免疫感受元件,這也許是AT患者表現出炎症反應的內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