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中山大學崔雋教授等揭示天然免疫應答重要「剎車」機制

2020-11-2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當人體面對病毒入侵時,天然免疫系統承擔了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其免疫細胞通過表面的模式識別受體(PRR)識別特定的病毒DNA或RNA片段,進而激發一系列抗病毒反應,包括幹擾素和炎症因子的合成,以及啟動適應性免疫反應等。在這一激發過程中,大多數的天然免疫細胞採用了TBK1-IRF3信號通路以最終促進幹擾素的合成。其中,TBK1激酶是活化IRF3的關鍵酶,其本身受到磷酸化和泛素化等翻譯後調節,作為其活性調控的主要方式。

最近,中山大學崔雋教授以及休斯頓衛理公會研究所王榮福教授的聯合課題組揭示了TBK1的一個重要的泛素化調節體系NLRP4-USP38-DTX4/TRIP,後者左右著TBK1的穩定性,並維持著抗病毒反應中的免疫平衡。這一成果發表於近期的Cell子刊《Molecular Cell》上。


崔雋(左)和王榮福(右)教授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休斯頓衛理公會研究所官網)

說到泛素化修飾,我們自然會想到泛素化和去泛素化這兩個方向相反的過程,以及在其中的多種作用酶。研究者們發現,USP38就是這樣的一種作用於TBK1的去泛素化酶,作為幹擾素合成信號通路的負調控因子,可顯著下調抗病毒反應的強度。進一步的實現顯示,USP38可激發TBK1的降解,並由蛋白酶體介導。當USP38基因被敲除後,小鼠的抗病毒反應會變得異常劇烈。

這聽起來可能有些令人詫異。我們知道,泛素化標記通常代表蛋白降解的信號。因此,當去除這樣的標記時,為何也會引起蛋白降解呢?

事實上,當暴露於病毒入侵時,TBK1會經歷不止一種形式的多聚泛素化修飾,包括分別通過泛素單體上K63、K48、K33三種位點相互連接。有時,這不同泛素化修飾形式之間會存在著相互排斥的競爭關係。研究顯示,USP38會切除從TBK1的K670位點上延伸出的K33連接多聚泛素鏈,從而使之得以「讓位」於同樣從K670位點開始的K48泛素化修飾,同時對K63泛素化修飾無明顯影響。



不同形式的泛素化(圖片來源:馬普所官網)

兩位教授之前的工作已顯示,K48連接的泛素化修飾可導致TBK1的降解。當模式識別受體NLRP4被激活後,其可招募泛素連接酶DTX4或TRIP,使其對TBK1的K670位點進行K48泛素化修飾。在本研究中,NLRP4被發現同樣介導了USP38對TBK1的去泛素化作用。在體外實驗中,研究者們發現293T細胞在暴露於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六小時後,NLRP4和USP38便會開始作用於TBK1,而在又過了兩小時後,DTX4和TRIP才會與TBK1作用。

研究者們據此提出,NLRP4-USP38-DTX4/TRIP構成了一個以NLRP4為中心的「信號體」,共同決定著TBK1的穩定性。TBK1是天然免疫細胞抗病毒信號通路的一個中心節點,同時接受著來自RLR、cGAS等多種模式識別受體的激發信號,以促進幹擾素合成等一系列抗病毒反應。如果這一過程不受控制,則可能造成反應過度的後果,導致自體免疫疾病和慢性炎症等疾病。因此,NLRP4-USP38-DTX4/TRIP「信號體」對上述反應起著「剎車」的作用,以維持抗病毒反應中的免疫平衡。

NLRP4-USP38-DTX4/TRIP的免疫調控機制(圖片來源:Molecular Cell)

最後,基於已有的各方研究成果,文章作者們提出了一個與上述信號體相關的三步工作模型,其機理如下:

1. 在暴露病毒感染後,TBK1首先會在多種模式識別受體的作用下被激起其自磷酸化活性,完成S172位點的磷酸化,同時經歷K63和K3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如此活化後的TBK1會磷酸化激活IRF3,並最終上調幹擾素的合成。

2. 在接下來DYRK2激酶的作用下,TBK1的S527位點會被磷酸化,促使NLRP4和USP38結合到已活化的TBK1上,從而移除其K670位點上的K33連接多聚泛素鏈。

3. 最後,NLRP4會招募DTX4和TRIP前去結合TBK1,以催化發生於K670位點上的K48連接泛素化修飾,進而及其TBK1由蛋白酶體介導的降解。

該工作揭示了USP38在抗病毒反應中,通過調控高度動態的泛素化修飾過程,以維持天然免疫應答和免疫忍耐之間平衡的關鍵作用。這一機制可能在抗病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反應、乃至癌症的發生中都發揮著重要角色。

相關焦點

  • 鄧劉福團隊揭示cGAS-STING促進T細胞抗腫瘤免疫應答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內源性cGAS-STING信號通過維持CD8+T細胞的「乾性」促進T細胞抗腫瘤免疫應答的作用機制,為提高臨床T細胞治療效果提供了新的策略和依據。cGAS(cyclic GMP–AMP synthase)-STING通路是啟動抗腫瘤天然免疫應答的重要途徑,有望成為使腫瘤由「冷」轉「熱」的新一代免疫治療靶點。
  • 崔雋團隊揭示細胞自噬調控非經典NF-kB通路
    論文闡明了E3泛素連接酶TRIM14通過選擇性自噬調控轉錄因子p100/p52的穩定性,正向幹預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TRIM14-USP14複合物調控的選擇性自噬在急性結腸炎和結腸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中山大學崔雋/黃軍就聯合團隊揭示USP19通過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抑制...
    作為天然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巨噬細胞的功能多樣,且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巨噬細胞在宿主防禦、炎症清除以及傷口癒合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應對不同的組織微環境時,巨噬細胞通過極化為不同的表型(M1和M2型巨噬細胞)發揮功能:M1型巨噬細胞參與促炎症因子的表達,在宿主防禦細菌和病毒感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M2型巨噬細胞主要參與抗炎反應,促進組織重構和傷口癒合。過度激活的M1型巨噬細胞促進炎症因子風暴,加劇病理損傷;而紊亂的M2型巨噬細胞則會促進腫瘤的發生和轉移。因此,精確調控巨噬細胞的極化對保持機體的健康具有重大意義。
  • 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
    Ze'ev Ronai博士,該研究的作者,同時也是SanfordBurnham Prebys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定的癌症中心的教授釋放被腫瘤踩住的剎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是癌症免疫治療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可以「釋放人體免疫系統的剎車」,從而發動一場有效的腫瘤攻擊
  •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6:31:26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馬瑜婷和Guido Kroem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壓力-糖皮質激素
  • Mol Cell | 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nucleic acid sensing)是一類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生物學機制,存在於機體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不僅對宿主細胞抵抗外源病毒感染至關重要,更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疾病和腫瘤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 專家點評Cell|植物根系利用細胞損傷「門控」機制調節自身免疫
    當根細胞受到損傷時,相鄰的根細胞開始表達免疫受體並迅速響應MAMPs,激活免疫反應。這一機制,巧妙地利用了病原微生物侵染對植物細胞帶來的損傷,精準的在感染點附近激活免疫。這些發現,第一次揭示了植物如何管控免疫受體,通過整合損傷和MAMP兩種不同信號,區分不同微生物的機制,對未來相關研究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 Cell Rep: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作用和機制
    免疫代謝(immunemetabolism)研究免疫細胞在增殖、分化、應答及轉歸等過程中代謝調控機制及功能,是國際上前沿和快速增長的研究領域,該領域的發展不僅能從理論上深化人們對免疫細胞生物學的理解,同時也展示了在維持機體免疫穩態、腫瘤免疫治療等方面的重要的應用前景。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2020年7月1日,中山大學醫學院郭德銀團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A novel selective autophagy receptor, CCDC50, delivers K63 polyubiquitination-activated RIG-I/MDA5
  • 上海科學家《細胞》刊文: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上海科學家《細胞》刊文: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鄭瑩瑩/中國新聞網 2019-04-26 10:54
  • 浙江大學徐平龍團隊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核酸天然免疫識別(innate nucleic acid sensing)通過MAVS-TBK1-DRP1信號軸調控線粒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發現。核酸天然免疫識別是一類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機制,存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Immunity:華人教授鑑定免疫應答調控兩關鍵基因
    生物谷報導:美國Weill康奈爾醫學院的一個研究組鑑定出兩個基因對產生一種免疫系統細胞激素IL-10(白介素-10)至關重要。研究的結果發表在12月的Immunity雜誌上。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人員是華人科學家馬小京教授。參與這項研究的還有Weill康奈爾的劉建國(Jianguo Liu,音譯)博士、Elain Y. Chung。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病毒樣顆粒(以及近些年受到日益關注的鐵蛋白)等納米顆粒載體對於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抗體應答的效果早就得到廣泛重視和認可。但是其免疫學機制並不十分清楚,長期以來停留在淋巴結靶向遞送、理想抗原展示密度等傳統認知,以及鐵蛋白顆粒載體的三聚體構象抗原展示等方面,限制了這一類疫苗改進優化的思路。
  • 陸前進/趙明團隊揭示E4BP4調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機制
    因此,針對Tfh細胞的靶向性治療有助於恢復免疫耐受以達到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目的。腺病毒E4啟動子結合蛋白-4(E4BP4)是哺乳動物細胞核內的一種鹼性亮氨酸拉鏈(bZIP)型轉錄因子,參與調控細胞的存活和增殖【6】。已有研究表明E4BP4參與調節免疫細胞譜系的發育和功能,還可以調節B細胞的IgE類別轉換,T細胞極化反應和細胞因子的表達【7-10】。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前期多項研究證明微重力在機體免疫細胞發育和增殖、細胞因子分泌、信號傳導、先天性免疫應答、獲得性免疫應答和記憶等方面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先天性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是造成人體對自身或太空飛行器攜帶病原的抵抗能力減弱以及感染性疾病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RIPK3-PGE2環路在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中對MDSC的調控機制【2】。這為臨床靶向藥物的使用及機制探討提供了新的思路。綜上所述,李詠生教授團隊的發現揭示了RIPK3-PGE2環路調控MDSC的分子機制,闡明了RIPK3對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的調控作用,同時為靶向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突破點。據悉,博士生顏桂芳,博士後趙化侃,碩士生張琦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7 16:00:38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鄒強/劉俊嶺/蘇冰課題組,發現了醯基甘油激酶(AGK)可維持CD8
  •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2020-09-29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CD8+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充分激活,然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腫瘤往往通過多種機制逃避CD8+ T細胞的識別和清除。
  • Oncogene:中科院健康所發現增強免疫應答抗腫瘤新機制
    2015年3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健康科學研究所的時玉舫研究員在著名國際期刊oncogene在線發表了他們關於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最新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