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2020-12-06 科學網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6:31:26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馬瑜婷和Guido Kroem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壓力-糖皮質激素- TSC22D3信號軸損害治療引起的抗腫瘤免疫。相關論文2019年9月9日發表在《自然—醫學》上。

研究人員觀察到社交失敗導致小鼠焦慮樣行為,並抑制致治療反應,包括癌物誘導的瘤形成和可移植腫瘤。應激升高的血漿皮質酮和上調糖皮質激素誘導因子Tsc22d3的表達,其阻斷樹突狀細胞(DC)的I型幹擾素(IFN)反應和IFN-γ陽性T細胞的活化。同樣,在血漿皮質醇水平、循環白細胞中TSC22D3表達和癌症患者的消極情緒之間發現了密切的相關性。在鼠模型中,外源性糖皮質激素注射或DC中Tsc22d3的強制表達足以消除對腫瘤的治療控制。施用糖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或DC特異性Tsc22d3缺失逆轉了應激或糖皮質激素補充劑對治療結果的負面影響。總之,這些結果表明,應激誘導的糖皮質激素激增和Tsc22d3上調可以破壞治療引起的抗癌免疫監視。壓力會降低小鼠中各種癌症療法(如化療和免疫療法)的效果;這至少部分是通過腫瘤浸潤的樹突細胞中的Tsc22d3上調介導的,從而導致免疫抑制。

據介紹,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懷疑心理困擾會影響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尚不清楚壓力是否以及如何影響抗癌療法的療效。

更多閱讀

馬瑜婷

馬瑜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方向:細胞應激對腫瘤細胞免疫原性的調控機制、細胞應激對免疫細胞發育,分化及功能的調控機制 、精神應激對免疫應答的調控作用(據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

附:英文原文

Title: Stress–glucocorticoid–TSC22D3 axis compromises therapy-induced antitumor immunity

Author: Heng Yang, Lin Xia, Jian Chen, Shuqing Zhang, Vincent Martin, Qingqing Li, Shangqing Lin, Jinfeng Chen, Joseph Calmette, Min Lu, Lingyi Fu, Jie Yang, Zhizhong Pan, Kuai Yu, Jingjing He, Eric Morand, Graldine Schlecht-Louf, Roman Krzysiek, Laurence Zitvogel, Boxi Kang, Zeming Zhang, Andrew Leader, Penghui Zhou, Laurence Lanfumey, Minxin Shi, Guido Kroemer, Yuting Ma

Issue&Volume: Volume 25 Issue 9

Abstrac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has long been suspected to influence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t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whether and how stress affects the efficacy of anticancer therapies. We observed that social defeat caused anxiety-like behaviors in mice and dampened therapeutic responses against carcinogen-induced neoplasias and transplantable tumors. Stress elevated plasma corticosterone and up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glucocorticoid-inducible factor Tsc22d3, which blocked type I interferon (IFN) responses in dendritic cell (DC) and IFN-+ T cell activation. Similarly, close correlations were discovered among plasma cortisol levels, TSC22D3 expression in circulating leukocytes and negative mood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murine models, exogenous glucocorticoid injection, or enforced expression of Tsc22d3 in DC was sufficient to abolish therapeutic control of tumors. Administration of a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 or DC-specific Tsc22d3 deletion reverse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tress or glucocorticoid supplementation on therapeutic outcomes. Altogeth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ress-induced glucocorticoid surge and Tsc22d3 upregulation can subvert therapy-induced anticancer immunosurveillance. Stress reduces the effects of various cancer therapies, such as chem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in mice; this is mediated, at least partially, through Tsc22d3 upregulation in 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 which leads to immunosuppression.

DOI: 10.1038/s41591-019-0566-4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9-0566-4

相關焦點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RIPK3-PGE2環路在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中對MDSC的調控機制【2】。這為臨床靶向藥物的使用及機制探討提供了新的思路。綜上所述,李詠生教授團隊的發現揭示了RIPK3-PGE2環路調控MDSC的分子機制,闡明了RIPK3對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的調控作用,同時為靶向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突破點。據悉,博士生顏桂芳,博士後趙化侃,碩士生張琦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陳翔/韓冷/劉洪/葉幼瓊等揭示MMP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
    因此,探究導致PD-1單抗治療無應答的免疫逃逸分子機制、研發提高患者應答率的新治療方法迫在眉睫。  MMPs(基質金屬蛋白酶)是一類鋅依賴的肽鏈內切酶,具有重要的生物調節功能,如降解細胞粘附分子,調節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的相互作用等【6】。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Oncogene:中科院健康所發現增強免疫應答抗腫瘤新機制
    2015年3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健康科學研究所的時玉舫研究員在著名國際期刊oncogene在線發表了他們關於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最新研究進展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論文通訊作者、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浩介紹,該研究利用一個類胡蘿蔔素合成缺陷的蒺藜苜蓿突變體,成功克隆了控制蒺藜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關鍵調控基因WP1。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2020-09-29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CD8+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充分激活,然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腫瘤往往通過多種機制逃避CD8+ T細胞的識別和清除。
  • Nature|系統免疫學:機體的結構性細胞調節器官特異性的免疫應答
    導語:2020年07月01日,來自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的Christoph Bock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揭示了結構性細胞的免疫基因表達及調控具有呈高度複雜且具器官特異,並且還能在結構性細胞與免疫細胞間的互作中發揮作用。
  • 9位黨派成員入列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正式發布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28名傑出專家獲聘。其中不乏抗擊新冠疫情的傑出代表,如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也有不少醫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如首都醫科大學饒毅。
  • 任善成團隊揭示前列腺癌轉移和免疫抑制的重要機制
    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作為該領域目前最具有研究和應用前景的 PD-1/PD-L1 抑制劑,在治療前列腺癌上卻遇到了挑戰,尚難獲成功。因此,如何把前列腺癌這類對免疫治療無強烈反應 的「冷」腫瘤變「熱」,從而改善以 PD-1/PD-L1 抑制劑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效果;或是通過發現新的治療靶點、採用聯合用藥而實現增強免疫治療將是未來晚期前 列腺癌治療的方向之一。
  • 陳翔等合作揭示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
    研究顯示腫瘤PD-L1水平是評估抗PD -1/PD-L1臨床治療響應的一個預測生物標誌物【3】。因此,闡明腫瘤PD-L1的調控機制並篩選現有臨床藥物與ICBs療法聯合使用是目前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的重要研究方向【4】。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 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病人經過腫瘤免疫治療後依然會復發。弄清楚其背後的原因,是目前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最急迫的科學問題。 可喜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波團隊揭示了這一科學問題。研究發現,腫瘤部位細胞因子IL-2是誘導殺腫瘤的CD8+ T細胞進入耗竭的驅動因子,從而喪失殺腫瘤細胞的能力。相關研究於1月12日0時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
  • 研究揭示調控單核/巨噬細胞發育的新分子機制
    單核/巨噬細胞作為固有免疫細胞,在機體抗感染免疫及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調控單核/巨噬細胞發育成熟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晰。
  • Cell Rep: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作用和機制
    2017年6月13日,國際著名學術雜誌《Cell》子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楊芃原、餘紅秀研究組題為《SIRT5 desuccinylates and activates pyruvate kinase M2 to block macrophage IL-1β production and to prevent DSS-induced
  •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7 16:00:38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鄒強/劉俊嶺/蘇冰課題組,發現了醯基甘油激酶(AGK)可維持CD8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科學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可謂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 中科大發現調控NK細胞抗腫瘤活性關鍵分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田志剛課題組的一篇關於NK細胞的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該研究發現了調控NK細胞成熟、存活增殖已及效應功能的關鍵分子。
  • 「多面手」乳酸調控之-腫瘤免疫抑制
    腫瘤免疫過程與其微環境密切關聯,腫瘤微環境是腫瘤細胞產生和生活的內環境,其中不僅包括了腫瘤細胞本身,還有其周圍的成纖維細胞、免疫和炎性細胞以及細胞間質、微血管以及浸潤在其中的生物分子。腫瘤微環境中多種免疫細胞參與免疫應答過程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自然殺傷T(NKT)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DC)細胞和淋巴細胞等。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