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科學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可謂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2013年2月,曹雪濤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在天然免疫細胞中抑制RNA病毒識別受體功能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提出了新途徑。

今年4月,曹雪濤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通過分析一種遺傳信息分子在人體外周血單核細胞分化為非成熟、成熟樹突狀細胞過程中的表達譜變化,首次發現了一種選擇性表達於人樹突狀細胞的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該項研究有助於人們深入認識免疫細胞分化發育機制。

今年5月,曹雪濤研究團隊在《癌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報導在有關腫瘤發生發展分子機制的研究方面獲得的重大進展。他們發現一種能夠通過在細胞核內聚集、放大促癌信號轉導的新機制,為研究腫瘤細胞異常生長機制提出了新思路,提示「攻破細胞核陷阱」以阻斷優勢性促癌信號轉導途徑是抗癌藥物設計的方向之一。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曹雪濤及其團隊在人體免疫機制及腫瘤發生機制的研究方面,屢屢取得令人矚目的創新成果,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奧秘?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對曹雪濤院士進行了專訪。

讓RNA病毒無處遁形

RNA病毒是指遺傳物質由核糖核酸組成的病毒,屬一級病毒,愛滋病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均屬RNA病毒。而天然免疫是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其中,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是機體能夠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重要衛士。此前的科學研究發現,天然免疫細胞能夠通過RIG-I(維甲酸誘導基因-I)在細胞內識別入侵的病毒RNA,並觸發信號通路誘導I型幹擾素產生,以清除病原體。

「簡單來說,就是一旦有病毒侵入人體細胞,這些衛士們能夠迅速反應過來,然後發出警示,讓機體產生一類特殊的抗病毒物質,殺滅病毒。」曹雪濤說。

儘管科學家已經探明了這一機理,但天然免疫細胞為何能夠敏感而特異性地識別病毒感染並誘導殺毒以及病毒如何逃逸天然免疫的監控清除而感染機體,甚至造成慢性病毒感染的機制仍不十分清晰。「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天然免疫細胞不是萬能的,還是有很多的病毒會逃過他們的搜索,從而導致人體得病。但這一過程到底是怎樣發生的,以前並不清楚。」曹雪濤說,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他們最終發現了RNA病毒的偽裝術。這一發現隨即在國內外免疫學界引起轟動。

為抗病毒藥物提供新靶點

曹雪濤等人的研究明確了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的負向調控作用及其抑制病毒識別受體信號途徑的新型分子機制。那麼,這樣的研究成果有什麼樣的實際意義呢?

一般來說,藥物靶點是指藥物在體內的作用結合位點,包括基因位點、受體、酶、離子通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迄今為止已發現作為治療藥物靶點的總數約500個。

現代新藥研究與開發的關鍵,首先是尋找、確定和製備藥物篩選靶——分子藥靶,因此選擇確定新穎的有效藥靶是新藥開發的首要任務。合理化的藥物設計可以依據生命科學研究中所揭示的包括酶、受體、離子通道、核酸等潛在的藥物作用靶位,或其內源性配體以及天然底物的化學結構特徵來設計藥物分子,以發現選擇性作用於靶點的新藥。我國的許多疫苗也是由藥物靶點製成的。

曹雪濤說,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新途徑的發現,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了解RNA病毒與機體相互作用機制開闢了新思路,也為抗病毒藥物設計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可以讓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和生產方有一個全新的思路」。

要學會「反方向」思考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其團隊長期的資助,是這一系列重大發現能夠面世的重要因素。

歷年來,曹雪濤院士以樹突狀細胞為主要發現,對於天然免疫識別、免疫調節、腫瘤的免疫治療等開展了系統深入的創新性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他曾經發現了一種具有重要免疫調控功能的新型樹突狀細胞亞群,且發現成熟樹突狀細胞在基質作用下能進一步增殖和分化。他還從樹突狀細胞自主發現多條全長新基因,並研究了20餘條的功能,發現的22種新分子獲得HUGO正式命名。

「中國的科研形勢發展喜人。國家投入了大量的經費,科研人員的熱情也在不斷高漲。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更加注重有原創性的成果問世,不要總是跟在外國人的身後亦步亦趨。我們中國學者要在學科前沿上實現跨越,做出引領國際學術界的成果。」在曹雪濤看來,要想在原創性研究方面有所建樹,關鍵要有獨創性學術理論思想,並建立特色技術體系去解決根本性前沿科學問題,其中,從哲學層面進行「負面」思考也是一條科研創新的思路。

「大約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我遇到了科研生涯中的瓶頸,苦惱於自己沒有作出令國際同行關注和承認的標誌性成果。在那段時間我閱讀了一些哲學書籍,受此感悟,開始嘗試反方向思考。」曹雪濤笑稱,這強化了自己在科研中的「負面」思維,「比方說別人報導新機制下某種病毒會消失,我則會關注這種病毒消失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或者病毒會如何抵抗這種機制進行自我保護和存活。」

獨闢蹊徑,從別人想不到的角度著手進行科研,或許這就是曹雪濤院士成功的「秘訣」之一。(記者 彭科峰)

相關焦點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 《免疫學雜誌》:曹雪濤院士解析腫瘤免疫逃避機制
    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系特聘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醫學院教授曹雪濤院士繼08年歲末在《血液》(Blood)發表免疫學成果後,2009年開年又於《免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發表文章。
  • 曹雪濤:國際免疫學界的中國「聲音」
    群體檔案   近年來,在學術帶頭人曹雪濤的帶領下,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創新研究群體在樹突狀細胞以及腫瘤的細胞因子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NatImmunol,實現了我國免疫學領域的突破。該創新群體隊伍精幹、凝聚力強、充滿朝氣,勇於創新。
  • 曹雪濤院士實驗室:反饋性免疫自身識別可及時促進炎症消退
    4月26日,《細胞》雜誌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原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團隊在天然免疫與炎症調控研究領域的新突破,提出了自我免疫識別可反饋性地及時觸發消炎效應、阻止抗病毒天然免疫過度應答,進而維持機體自身穩定的新機制、新觀點。
  • 曹雪濤課題組Immunity發文揭示病毒免疫逃逸新途徑
    天然免疫為機體抵禦病毒等外界病原體的入侵提供了第一道防線。當天然免疫細胞識別了病毒的核酸或者蛋白產物等,可通過天然免疫受體和多種接頭蛋白激活下遊的信號轉導分子TBK1激酶,進而誘導I型幹擾素的表達。因此,如何精密調節天然免疫的活化和及時終止其反應是免疫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天然免疫信號轉導過程中關鍵蛋白的表達以及活性受到多種翻譯後修飾(PTM)的調控。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曹雪濤專訪 | 新發《自然》子刊評述文章,談新冠肺炎免疫病理和...
    特別是他們陸續看到中國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臨床治療方面的報導,這部分重症患者怎麼治好的、用了什麼方法?學界非常感興趣。 因此,希望我從免疫學的角度向國際同行介紹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特點以及對臨床治療和相關藥物研發的啟示。 《中國科學報》 有別於之前的綜述長文,這篇評述為何僅2頁?您想通過這篇評述,陳述什麼觀點?
  •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免疫在新冠肺炎發病和治療中起何作用
    曹雪濤4月9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在《自然—免疫學綜述》在線發表了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述文章。  在這篇評述中集中寫了一個主題,即免疫在新冠肺炎的發病和治療中起什麼作用,圍繞免疫病理,討論免疫調節怎麼影響新冠肺炎的轉歸和治療,從而進一步探索新冠肺炎治療的新靶標和幹預的新途徑。  《中國科學報》:評述中,關於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療效的內容,您引用了個人與鍾南山院士交流的觀點,並做了標註,這是否有特殊原因?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圖片來源:Immunity研究內容分子篩選:lncRNA-GM 參與天然免疫抗病毒反應的調控這些數據提示 lncRNA-GM 可能增強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其表達下降可能與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有關。 通過分析 VSV 觸發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作者發現 lncRNA-GM 缺失導致 TBK1 和幹擾素調節因子 IRF3 磷酸化水平降低。TBK1 的激酶活性對於 IRF3 的激活和核轉位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發現 lncRNA-GM 促進了 TBK1 激酶活性和 TBK1 介導的 IRF3 磷酸化。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最近的研究表明,TET2通過促進DNA去甲基化或不依賴其酶促活性,在先天性免疫穩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2020年6月20日,曹雪濤團隊在Immunological Reviews 在線發表題為「Nuclear innate sensors for nucleic acids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綜述文章,該綜述總結了鑑定核酸天然先天性感應蛋白(如hnRNPA2B1,IFI16,SAFA)及其在宿主防禦和炎症反應中的作用的最新發現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表評論 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
    南開新聞網訊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曹雪濤:領跑世界免疫學研究的「迷你團隊」
    25年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帶領下,這個實驗室從1990年成立時一窮二白,到被世界免疫學界普遍認可、屢受讚譽,成為我國免疫學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領頭羊」,引領中國的免疫學術水平由過去的國際排名第19位進入世界前列。
  • RNA「插手」後 防禦病毒不再依賴免疫系統
    這一將表觀遺傳與代謝領域相連接的新發現,創造性地證實了一種全新的表觀代謝機制,也從抗病毒的角度表明,細胞在不依賴天然免疫的情況下,可以經由RNA表觀調控的途徑,抵禦病毒感染,具備「內外兼修」的抗病毒戰略。
  • 上海科學家《細胞》刊文: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上海科學家《細胞》刊文: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鄭瑩瑩/中國新聞網 2019-04-26 10:54
  • 嚴格律己的曹雪濤為何被質疑?中國科研團隊結構讓造假防不勝防!
    根據鳳凰媒體曝光,此次和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涉嫌造假的論文增至63篇,其中多篇涉世論文出自其任主編的學術期刊。曹雪濤院士的簡歷曹雪濤作為中國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免疫醫學領域的科研大牛,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更是中國本土培養的科研大牛,因此曹雪濤院士也自稱自己很「土」,沒有海外的學習工作經歷,然而卻取得大量的科研成績,而且在新聞爆發之前,曹雪濤院士公開呼籲「要做誠實守正的科研人,鼓勵批判、質疑精神」,因此這則曝光新聞顯得非常突兀,因此曹雪濤當面對最早
  • 曹雪濤院士簡介-新華網
    曹雪濤,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兼免疫治療研究中心主任、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德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英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亞太免疫學會聯盟秘書長、中國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       從事天然免疫與炎症的基礎研究、腫瘤免疫治療轉化應用研究。創辦《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誌》並任主編,兼任《中華醫學雜誌》主編,任Cell、Immunity, Cell Research等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