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插手」後 防禦病毒不再依賴免疫系統

2020-11-28 央視網

  近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曹雪濤團隊的重大成果,他們首次提出並證實新型表觀代謝抗病毒機制。

  在生物學的「中心法則」裡,核糖核酸(RNA)一直飾演信息傳遞者、裝配工具的角色,多年未擺脫「跑龍套」的定位。隨著表觀遺傳學的誕生與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跑了多年龍套的RNA其實法力無邊,堪比「暗黑教主」。

  近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最新論文《m6A RNA修飾介導的細胞代謝重塑抑制病毒複製》,他們進一步證實了RNA調控的強大力量,研究表明通過RNA的甲基化修飾(添加或去除甲基基團改變遺傳物質活性和構象)能夠改變細胞代謝狀態和影響代謝產物,最終抑制了病毒複製。

  這一將表觀遺傳與代謝領域相連接的新發現,創造性地證實了一種全新的表觀代謝機制,也從抗病毒的角度表明,細胞在不依賴天然免疫的情況下,可以經由RNA表觀調控的途徑,抵禦病毒感染,具備「內外兼修」的抗病毒戰略。

  另闢蹊徑 尋找免疫非依賴的抗病毒路徑

  「天然免疫功能促成幹擾素的產生是機體抗病毒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目前研究得相對透徹,但臨床上的一些現象引發了我們對天然免疫非依賴的抗病毒機制的思考。例如幹擾素進行抗病毒治療的效果有限,且可能僅對一部分人有效。」曹雪濤表示,這表明,產生幹擾素一定不是唯一的抗病毒途徑,可能存在其他的非經典的抗病毒路徑,甚至是不依賴於免疫系統的抗病毒模式。

  帶著來自臨床的科研問題,上述論文第一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免疫學系博士生劉洋開啟了一個與免疫學實驗室中有些「大相逕庭」的探索——尋找免疫非依賴的抗病毒路徑。

  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發現很像「探礦」。在已經被同行摸透的研究領域,要另闢蹊逕到科研的「不毛之地」,才能尋找到答案。

  「在大的科學框架下,我們要選擇一個方向入手。當年RNA修飾才被學界關注不久,該領域還有很多科學問題尚是空白。」劉洋回憶,當時RNA的甲基化修飾也剛剛被發現既可以「甲基化」也可以「去甲基化」,證明機體可以通過對RNA修飾的動態調整來調控生命活動。

  那麼,它們調控的生命活動中有沒有和抗病毒相關的呢?曹雪濤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資助下,決定開始進行篩選。

  在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探索,最困惑的是「第一步」邁向哪裡。在曹雪濤的指導下,劉洋選擇了在哺乳動物體內發生頻繁的一種甲基化修飾類型進行研究。劉洋解釋,普遍存在意味著它是重要的。

  為了判斷「第一步」的方向對不對,劉洋對病毒感染的細胞進行「摸脈」。「我希望看到的是病毒感染後,病毒的含量和甲基化修飾的程度是相關聯的。」

  「RNA修飾相關的研究技術比較難,修飾水平的檢測雖然是個小實驗,但是我們的實驗室之前並沒有做過,如何檢測之前並沒有經驗。」劉洋說,從免疫走出去,需要學習很多新的技術。

  通過學習大量的參考文獻,劉洋找到了適用技術,並反覆試驗摸索出匹配的參數,最終建立了技術體系、獲得了正相關的結果。

  至此,憑藉著對生命科學研究的經驗基礎和敏銳,在前沿領域的「不毛之地」邁出的「第一步」走對了!

  尋求真相 RNA甲基化調控代謝抵抗病毒

  「當時人們發現了5種酶與RNA的甲基化修飾相關。」劉洋說,3種是甲基化轉移酶,2種是去甲基化酶,要證明一個要素是否重要,就看它「缺席」時會發生什麼。

  研究者把所有5種酶都進行了「敲低」操作,發現只有RNA去甲基化酶ALKBH5(以下簡稱A5)「缺席」時,病毒含量比不缺席時顯著下降。至此,機制的核心元件浮出水面。

  接下來的問題是:A5在機體裡做了什麼,修飾了哪些基因的RNA?

  在複雜的機體裡,一個核心酶變化的影響猶如多米諾骨牌,牽動的是成百上千的通道變化。

  「通過甲基化抗體將其中的變化『釣』出來,並進行測序分析,然後定位對哪些基因產生影響。」劉洋說,「這些新技術需要從頭探索與建立,包括試劑量等體系的構建。我也是結合了大量文章報導進行實驗,比較哪個方案最可行。」

  可行與否的答案卻不是當時能夠判斷的。「需要生物信息學的分析判斷,要達到一定的指標,才能確定實驗體系是否建立成功以及實驗結果是否可信可用。」劉洋說,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不多,為此團隊與曾在國外大學從事過研究的生物信息領域專業分析人員合作,組成新的聯合實驗團隊。「我負責前期的生物學實驗,合作方完成甲基化測序的生物信息學方面的大數據分析工作。」

  在得到的生物信息基礎上,團隊對數據進行了分析挖掘,再通過相互的交流討論,來看看究竟有哪些線索。「我們要尋找的是A5影響下甲基化修飾以及表達水平發生變化的轉錄本。」劉洋說,數據分析顯示,A5的影響下,改變了很多,但是改變最大的前十名通路中,有多個與代謝相關,這為團隊下一步研究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不斷的探索帶給團隊的是更深的「藍海」。「代謝是與免疫不同的另一個大領域。」劉洋說,表觀修飾通過調控代謝來影響病毒感染是沒有人作過的領域,這讓團隊非常感興趣。「但我也感覺到很大的壓力,需要接觸全新的領域與建立新的技術體系,例如對代謝相關背景知識的學習以及建立靶向代謝組學等代謝相關檢測體系。」

  團隊進一步對代謝相關的基因進行功能篩選,發現RNA甲基化發揮功能時將「觸角」伸入細胞的代謝路徑,改變了代謝產物,產生了抑制病毒複製的效果。新機制的運行路徑可概括為:宿主細胞一旦被病毒感染,就會抑制去甲基化酶ALKBH5活性,使得相關代謝靶分子的RNA甲基化修飾增強,進而被識別降解,從而改變細胞代謝狀態和降低代謝物衣康酸的生成量,最終抑制了病毒複製。

  共同驗證 三種測序方法證明新機制正確

  「我們除了要證明新發現的機制是調控病毒感染的關鍵,還要探索它與免疫的關聯。」劉洋說,「我們進行了細胞水平、體內水平的檢測。」

  「免疫水平的檢測是我們實驗室的老本行。」劉洋說,「如果A5缺失後抑制病毒的效應是通過免疫功能來實現,那麼相關免疫信號應該是增強的。但我們發現免疫功能沒有變強,反而降低了。」

  侵染了病毒,免疫反而「偃旗息鼓」了。這個有違免疫常識的發現,既讓劉洋興奮,也讓她百思不得其解。

  「當時,我對『天然免疫非依賴』的概念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個邏輯要怎麼說得通呢。」劉洋說,她嚮導師曹雪濤匯報了這個不能理解的現象。

  「曹老師啟發我說,免疫效應的減低可能是由於A5缺失的細胞中病毒量降低了,少量的病毒無法有效活化免疫應答。」劉洋回憶。

  人們往往會在已經習得的經驗與新的發現之間產生迷惑,而在實驗準確性基礎上的追本溯源,將有助於突破傳統、產生創新。

  新機制的驗證往往更加嚴苛。「論文在《科學》雜誌的審閱階段,審稿人提議利用另一種被稱為iCLIP測序的方法驗證A5酶確實主要通過調控目標RNA來發揮作用。」劉洋說,儘管之前的RNA測序與m6A測序等方法已經能夠證明這一問題,但同步證明將為研究成果給予更堅實的證據。在後續實驗中,iCLIP也確實讓研究團隊明確地看到了A5酶與目標RNA的直接作用。

  代謝系統和免疫系統不再是涇渭分明的兩大體系。新型表觀代謝機制的提出,不僅提出了宿主細胞通過表觀修飾與代謝重塑交叉調控機制抑制病毒複製的新觀點,也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了機體內部的廣泛關聯性和不可分割性,為現代醫學的發展給出啟示。(記者 張佳星)

相關焦點

  • eLife 病毒利用免疫蛋白來避免抗病毒免疫系統!
    2020年7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近日發表在Elif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通過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避免疫系統的詭計,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抗病毒防禦系統,可以用於治療許多病毒感染。病毒有許多策略來避免免疫系統的防禦。它們通常通過劫持免疫系統自身的蛋白質來達到這一目的。
  • 什麼是後天免疫,生物防禦是阻擋病原菌侵入的第一道屏障!
    什麼是後天免疫?跟前面提到的先天免疫不一樣,後天免疫是人出生時沒有的,需要後天的學習和訓練才能獲得的。後天免疫有兩個特點,即非常強的特異性和記憶性。免疫接種之後,人體會產生抗體。抗體有非常強的特異性,專門針對某一種病毒或病原體產生免疫球蛋白。
  • 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確保細菌在病毒感染後存活下來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破解了這個長期以來的謎團: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可確保細菌菌落在遭受病毒感染後得以生存。除了揭示細菌用來保護自己免受病毒感染的新策略---這種策略與植物免疫系統所採用的策略驚人地相似---之外,這項研究還揭示了許多新的反轉子,在將來,這些反轉子可能會加入到基因組編輯工具包中。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5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Bacterial Retrons Function In Anti-Phage Defense」。
  • 病毒侵襲,人體免疫系統才是最強屏障
    追根溯源,我們要感謝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人體最強屏障——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會從機體表面、體液和組織液全方位保護機體,免受外來生物或物質的侵害,整個免疫系統就成為了我們身體裡面抵禦外來侵略者的鋼鐵軍隊。這支軍隊才是維護我們人體正常運行的中流砥柱,而不是任何的藥物。藥物只是起到輔助作用。
  • 人體的免疫「部隊」如何防禦「外敵」入侵?
    人體的天然免疫系統是我們重要的抗病原微生物感染防禦體系。天然免疫系統如何防禦病原體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往往決定著我們的健康狀態。天然免疫也是古老的、保守的和重要的人體防禦能力。但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如何防禦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呢?近年來,國內外免疫學研究者在天然免疫防禦效應和機制研究中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進展。這些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病原體的免疫識別(邊防部隊發出敵人「入侵」警報)、免疫細胞集聚(應急部隊集結「抵抗入侵之敵」)和病原體免疫清除(特種部隊「清除入侵之敵」)等不同階段的天然免疫防禦效應和機制。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TLR13與細菌核糖體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並通過生化功能研究揭示了TLR13序列與構象共同依賴的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先免疫系統存在於所有多細胞動物中,是機體最古老的抗感染機制之一。先天免疫在病原體入侵後能迅速被激活,形成防禦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Toll-like receptor(TLR)是先天免疫系統中重要的一類模式識別受體,同時也是連接先天免疫與適應性免疫的橋梁。TLR是位於細胞膜表面的單次跨膜蛋白,能夠廣泛的識別入侵病原菌相關聯的模式分子(PAMP),如細菌和真菌的細胞壁成分、細菌脂蛋白、細菌和病毒的核酸組分,從而激活機體產生免疫應答。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這項研究首次在小鼠模型上描述了腸道細菌是如何幫助抵禦病毒感染的。研究團隊發現並確定了一組腸道微生物可以觸發免疫細胞釋放排斥病毒的Ⅰ型幹擾素。並進一步鑑定了一種位於細菌外膜的多糖A(PSA)可以開啟機體的免疫保護級聯,而這種分子或將成為增強人類抗病毒免疫的藥物的基礎。
  • 專家科普免疫力:人體「三軍」五層次防禦病毒
    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常務副主任黃波教授通過中國科協組織的網絡採訪時科普說,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而言,由於目前還缺乏抗病毒的特效藥,而對症治療(人工肺呼吸、胃腸外營養等)並不直接作用於病毒,機體真正將病毒清除乾淨,依靠的是免疫系統對病毒的殺滅,其通俗稱為「免疫力」。
  • 專家解析:人體防禦病毒的免疫力究竟是什麼?
    免疫細胞可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叫作固有免疫細胞(或者稱為先天免疫細胞或天然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它們在抗病毒免疫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當病毒入侵時,在前面三種防禦途徑發揮作用的同時,固有免疫的細胞也感受到了病毒的刺激,並作出應答,包括巨噬細胞對病毒顆粒的吞噬與降解、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在感染部位上千萬倍地產生釋放I型幹擾素、自然殺傷細胞對病毒感染細胞的殺傷等。
  • 美國華裔科學家談免疫系統和肌膚的關係
    尋找疾病的真正病因1928年,抗生素誕生了,我們向世人宣稱能夠控制所有感染性的疾病。但我們沒有想到,抗生素會給人類帶來一系列疾病。過去,醫學人員認為是病毒、細菌製造了疾病。過去,醫學人員認為是病毒、細菌製造了疾病。但是現代研究發現,有10%的病人感染依波拉病毒,但並沒有死於這種病,原因在於他們身體裡有抵抗力;同樣,有30%的肺結核病人並沒有出現嚴重的症狀,而且還可以自行恢復。免疫系統涉及不計其數的細胞、特殊物質及器官之間的高度紛繁複雜的相互作用。
  • 探尋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奧秘!
    文/T.Shen 提高免疫系統,我們都知道其是保護機體免於損傷的重要防禦屏障,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多項研究破解了機體免疫系統的奧秘,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成果進行篩選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 人體防禦病毒的免疫力究竟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免疫細胞可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叫作固有免疫細胞(或者稱為先天免疫細胞或天然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它們在抗病毒免疫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當病毒入侵時,在前面三種防禦途徑發揮作用的同時,固有免疫的細胞也感受到了病毒的刺激,並作出應答,包括巨噬細胞對病毒顆粒的吞噬與降解、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在感染部位上千萬倍地產生釋放I型幹擾素、自然殺傷細胞對病毒感染細胞的殺傷等。
  • 人體防禦病毒的免疫力究竟是什麼? 如何提高免疫力?
    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教授  黃波編輯|趙路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而言,由於缺乏抗病毒的特效藥,而對症治療(人工肺呼吸、胃腸外營養等)並不直接作用於病毒,機體真正將病毒清除乾淨,依靠的是免疫系統對病毒的殺滅,通俗地稱之為「免疫力」。
  • 感染病毒後為何得重症?免疫偏差和失效可能是主因
    點擊查看 感染了新冠病毒後,為什麼有些人會得重症,而有些人不會?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現在,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或許是免疫偏差和失效造成了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和輕症之間的差異。
  • 人體免疫系統對身體的三大功能
    病原微生物進入人體後,生長繁殖,免疫力減低時,可使感染性疾病發生,有時甚至會造成傳染病的流行。如果體內的免疫出現失衡,還會使腫瘤、自身免疫性疾形成。為了捍衛身體健康,人體每時每刻都在於病原微生物作鬥爭,並還要保持體內大環境的穩定。
  • 肽與免疫系統的關係
    每個人對病毒是未知的,所以一定要做好防範,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今天就和小北了解肽與免疫力的關係吧。 實驗證明當給肽營養缺乏的動物補充肽營養後,胸腺組織能恢復正常。 2、細胞免疫:細胞免疫是指T淋巴細胞導致生成的免疫力。肽營養缺乏時,胸腺等組織萎縮,T細胞數量減少,免疫下降,機體發生障礙。
  • 病毒的分類基礎以及目前最常用的病毒分類系統
    輪狀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黃熱病病毒、登革熱病毒、C肝病毒、麻疹病毒、狂犬病病毒、流感病毒和伊波拉病毒都是RNA病毒。DNA-RNA病毒被稱為白血病病毒和勞斯病毒的RNA腫瘤病毒通常同時含有DNA和RNA作為遺傳物質。
  • .& Microbe:揭示伊波拉病毒如何阻斷機體免疫系統發揮抗病毒機制
    Host & Microbe上的一篇題為「Ebola Virus VP24 Targets a Unique NLS Binding Site on Karyopherin Alpha 5 to Selectively Compete with Nuclear Import of Phosphorylated STAT1」的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伊波拉病毒躲避機體抗病毒防禦系統的一種途徑
  • 免疫系統如何幫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這4件事
    而防禦功能可以把那些影響機體健康的「壞分子」控制起來,該驅逐的驅逐,該消滅的消滅。 免疫系統一旦失衡就會鬧病 當免疫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各個部分會依據機制互相合作、制約,只要各司其職、按部就班,就能把大部分「壞分子」清理掉。
  • 非編碼RNA也有功能:夠調控免疫系統的「進」與「退」
    該分子能夠調控免疫系統的「進」與「退」,這是此前學術界從未認識和證明的。「由於長鏈非編碼RNA(lncRNA)豐度低,業界對其功能爭議很大。」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徐平龍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評價道,但此次發表的研究嚴謹地鑑定了所發現的一種全新lncRNA是有功能的,即能夠進行免疫調控,而曹雪濤院士正是這一機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