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裔科學家談免疫系統和肌膚的關係

2021-02-13 上海誠美

尋找疾病的真正病因

1928年,抗生素誕生了,我們向世人宣稱能夠控制所有感染性的疾病。但我們沒有想到,抗生素會給人類帶來一系列疾病。過去,醫學人員認為是病毒、細菌製造了疾病。過去,醫學人員認為是病毒、細菌製造了疾病。但是現代研究發現,有10%的病人感染依波拉病毒,但並沒有死於這種病,原因在於他們身體裡有抵抗力;同樣,有30%的肺結核病人並沒有出現嚴重的症狀,而且還可以自行恢復。

免疫系統涉及不計其數的細胞、特殊物質及器官之間的高度紛繁複雜的相互作用。它隨時處於戰備狀態,能夠預防疾病,並能明確地知道應該什麼時候、在哪裡、怎樣採取適當行動摧毀入侵的物質,而不會傷害人體其他細胞。任何藥物也無法取代人體內與生俱來的、兼具防禦和修復雙重功能的免疫系統。

認識我們的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最重要的功能是清除體內各種垃圾。舉個例子,紅細胞的壽命只有120天,之後,就會死去變成垃圾,這就需要自身的免疫系統把它清除。第二大功能,就是抵禦疾病。科學家認為,免疫功能是獲得健康的一把鑰匙。

美國最大的一個醫學研究機構在和科學家們一起討論的時候,得到一個統一的結論,99%的疾病都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當然有的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無關,如基因、遺傳類的疾病。以前,我們對免疫學沒有這麼重視,一直認為還是化學藥物的作用比較強,治病效果比較明顯。

從微觀角度來看免疫系統,自身的免疫系統就像一個軍隊,裡面有空‍軍、海軍、陸軍各類軍人,一旦有敵人侵入身體,就會將其消滅掉。

免疫與肌膚的關係

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套完美的防禦系統,那就是免疫力,它隨時都處在絕佳的「攻防」狀態,幫助抵抗外來的入侵者。

和腸道一樣,皮膚有它自己的生態系統。皮膚的健康,依賴細菌和酵母平衡的生態系統。在皮膚上或在腸道中的細菌和酵母,與免疫系統溝通。當免疫系統覆沒或觸發到,會導致皮膚發紅,腫脹,疼痛。當免疫系統健康時,會對壓力快速和適當的反應。

免疫系統和細菌之間的關係是循環的。免疫系統可以影響皮膚和腸道中的細菌。生活在皮膚和腸道中的細菌也可以影響免疫系統。早在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就知道,腸道和皮膚有一種獨特共享的關係。事實上,從1930年開始的研究顯示,好的腸道細菌可以幫助治癒皮膚的發炎。

皮膚的健康與免疫系統密切相關,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棵小樹,需要精心地澆灌、呵護才會茁壯起來。這裡,談三點重要的結論:

第一,營養。完整的植物,多種類的植物,代表著營養。人如果比較喜歡吃蔬果,少吃肉類,就會比較健康。

第二,保持一種很平靜的心情。因為一旦有壓力或生氣、緊張,半小時以內身體免疫功能就會下降。

第三,適當的運動和休息。適當地休息,免疫系統在白天會比較弱一點,晚上的時候才做修補工作。

誠美頂級護膚專家希望大家都能把這樣的智慧帶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健康的明天…

相關焦點

  • 美國華裔科學家談免疫系統的驚天真相
    所以現在的科學家開始研究基礎免疫學。    免疫系統涉及不計其數的細胞、特殊物質及器官之間的高度紛繁複雜的相互作用。它隨時處於戰備狀態,能夠預防疾病,並能明確地知道應該什麼時候、在哪裡、怎樣採取適當行動摧毀入侵的物質,而不會傷害人體其他細胞。任何藥物也無法取代人體內與生俱來的、兼具防禦和修復雙重功能的免疫系統。
  • 聽華裔科學家陳昭妃博士談免疫系統
    本文作者為陳昭妃博士,著名美國華裔科學家,「營養免疫學」的創始人。1997年,她榮獲「美國十大傑出青年獎」,是59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也是獲此獎項唯一的女性。所以現在的科學家開始研究基礎免疫學。免疫系統涉及不計其數的細胞、特殊物質及器官之間的高度紛繁複雜的相互作用。它隨時處於戰備狀態,能夠預防疾病,並能明確地知道應該什麼時候、在哪裡、怎樣採取適當行動摧毀入侵的物質,而不會傷害人體其他細胞。任何藥物也無法取代人體內與生俱來的、兼具防禦和修復雙重功能的免疫系統。
  • 美國正在為科學和科學家「設置」國界 針對華裔科學家進行審查
    美國正在為科學和科學家「設置」國界。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開除了三名華人科學家,其理由是位於馬裡蘭州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指責三人可能「嚴重」違反了保密原則以及其涉華關係曝光。
  • 北大教授闢謠「女博士揭免疫系統真相」
    最近,一篇微信文章《美國女博士揭秘免疫系統驚人真相》火遍了朋友圈,文中很多觀點乍一看很有道理,實則經不起推敲。小編在搜索這篇文章時發現這實際上是一篇舊文!此文在2014年的時候就曾火爆過朋友圈和各大網絡,並且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風浪!不知道為何最近又被人拎出來「炒冷飯」,但是十分可疑的是這篇文章根本就找不到正規的出處!
  • 盤點近年來被美國「針對」的華裔科學家
    我國以驚人的速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體,並大有趕超美國之勢。正因為如此,美國深深感到了危機,通過外交、貿易戰、技術封鎖等手段企圖掣肘與打壓中國的快速崛起,同時開始阻止兩國的正常科技交流,更有甚者針對與我國進行科技交流的科學家,尤其是華裔的科學家。今天,小Q就給大家來回顧下近年來被美國針對、調查甚至是逮捕的華裔科學家。
  • 港媒:又有三所美國大學支持華裔美國科學家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導港媒稱,華裔學者和研究人員又得到3所美國大學發聲支持。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5日報導,匹茲堡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近加入其他12所頂尖學校行列——包括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發表了支持華裔美國科學家的聲明。
  • 美國華裔科學家郗小星全美演講 控FBI錯誤逮捕
    美國華裔科學家郗小星全美演講 控FBI錯誤逮捕
  • 前美國加大系統華裔校董:華裔促進美國教育成長
    華聲報聖何塞消息:前美國加大系統華僑校董李心培1月3日表示,主流社會應該認識到華裔對美國整體教育的貢獻,而不是把華裔看成排擠其它族裔受教育機會的人。  同時洛斯蓋圖—薩拉度加高中學區委員張琛認為,華裔學生並沒有種族裔排擠問題,但有學術競爭問題。
  • 吐槽 | 揭秘陳昭妃「博士」免疫系統驚人真相
    近日,一篇文章在鼠片的親戚朋友微信群傳播,題目叫做「美國著名華裔科學家陳昭妃博士,揭秘免疫系統驚人真相!」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意義重大。
  • 突發:著名華人免疫科學家被美國抓走
    1999-2002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和美國南加州大學(USC)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在NIH擔任短期訪問科學家。 2003-2012年任美國USC助教授,副教授和免疫耐受和調節中心主任、USC大使和大學教授晉升委員會委員。兼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正教授。
  • 美國炮製中國航天間諜 華裔科學家舒泉聲被逮捕
    就在全球華人為中國神七上天而歡慶之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傳出一條「中國航天間諜被捕」的消息。當地時間9月24日清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維吉尼亞州的諾福克逮捕了美國愛瑪科(AMAC)國際有限公司總裁、華裔科學家舒泉聲。
  • 華裔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新途徑 或助疫苗研發
    原標題:美華裔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新途徑   美國《科學》雜誌10日發表了華裔科學家丁守偉教授新的抗病毒免疫機制研究成果,或有助於探尋抗病毒疫苗研製新路。   丁守偉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從事RNA(核糖核酸)幹擾研究。此前,他與其他科學家發現,RNA幹擾介導的抗病毒免疫機制在植物、果蠅和線蟲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 肽與免疫系統的關係
    每個人對病毒是未知的,所以一定要做好防範,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今天就和小北了解肽與免疫力的關係吧。 所以人體缺肽會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並發感染。隨著現代免疫學的進展,人們對肽營養與免疫的關係逐步得到充分認識。人體中的肽營養不良可造成免疫器官發育不全、萎縮,對細胞免疫、體液免疫、補體功能和吞噬作用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
  • 美FBI僱華人舉報華裔科學家,76人被判刑、驅逐出境!華裔神經科學家...
    截止6月18日,美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起的調查,使包括MD安德森癌症中心、埃默裡大學和莫菲特癌症中心在內的至少54名教授、學者被開除與辭退。24人被起訴判刑,還取消了77名研究者的補助、或贊助資格,有10多名與這些科學家有關係的研究人員被驅逐回國。
  • 盤點醫療領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華裔院士,及他們所引領的...
    2018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官網上公布了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基於在原創性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與持續成就,84名美國科學家以及21名外籍科學家當選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382名,外籍院士為484名,其中,有190人獲得諾貝爾獎。
  • 華裔對美國大選的選擇
    美國華人對此次大選的熱情是空前的。原因有四:中國國勢空前強大,中美關係大勢良好,華裔在美國的社會地位隨之提高;華裔人口增多,入美國籍者大增,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票源;近些年來華裔參政有成就,鼓舞了華裔的政治熱情,也增強了各族裔對華裔參政的信任和歡迎程度;美國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和經濟衰退、物價高漲,使華裔和其他族裔一樣,渴望美國政局改變。
  • 五名華裔入圍美國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
    中新網6月1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8日,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和布拉瓦尼克家族基金會(The Blavatnik Family Foundation)公布2020年度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Blavatnik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超級木材」 可取代鋼材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超級木材」 可取代鋼材
  • 《自然》雜誌:美國華裔研究人才正悄然流失
    近日,《自然》雜誌對科學家和研究領袖進行了大量採訪。採訪顯示,大量的美國華裔科學家正在離去。美國科學家擔心,美國政府對大學外籍學生的幹預措施,正把未來的華裔科學家趕走,這將是美國創新力的重大損失。「肯定有人會離開,」史丹福大學諾貝爾獎得主、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