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闢謠「女博士揭免疫系統真相」

2021-01-15 騰訊網

最近,一篇微信文章《美國女博士揭秘免疫系統驚人真相》火遍了朋友圈,文中很多觀點乍一看很有道理,實則經不起推敲。

小編在搜索這篇文章時發現這實際上是一篇舊文!此文在2014年的時候就曾火爆過朋友圈和各大網絡,並且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風浪!不知道為何最近又被人拎出來「炒冷飯」,但是十分可疑的是這篇文章根本就找不到正規的出處!

在搜索所謂的著名美國華裔科學家、「營養免疫學」的創始人陳昭妃博士時,小編更是吃驚的發現了這個:

方舟子起底陳昭妃:

陳昭妃1962年出生於臺灣,1988年獲得美國猶他州楊伯翰大學微生物學的博士學位。1987年陳昭妃和她的家人在猶他州創辦保健品傳銷公司「丞燕國際」。2000年8月,因其產品做虛假宣傳,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警告,命令其立即停止虛假宣傳。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對陳昭妃保健品虛假宣傳警告信

據方舟子了解:陳昭妃沒有發表過任何營養免疫學方面的學術論文。事實上,陳昭妃沒有發表過任何學術論文,檢索pubmed的結果是零。陳昭妃畢竟在美國一所正規大學拿過博士學位,寫過博士論文,然而其博士論文工作竟然沒有發表,一篇論文都沒有。畢業後她留校任教,只是教書,並不做研究。之後她就全職經商去了。她從未發表過論文,科學界誰知道有這號人?所以陳昭妃連科學家都算不上,更不要說「著名美國華裔科學家」了。

那麼,這篇文章到底是怎麼吸引大家注意的呢?文中主要觀點是反覆強調自身免疫系統的重要性,甚至把它上升到了一個「包治百病」、「無所不能」的高度:

「99%的疾病都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我曾經做過10年的癌症研究,看到許多被醫生宣布只有兩三個星期可以活的病人,過了幾年以後,又回來找我們,這種藥物無法治癒的疾病,我們的自身免疫系統卻會將其治癒」

並且一再強調化學藥品的「無用論」:

「正是由於化學藥品的副作用而使免疫系統的功能下降」、「自身的免疫力是比化學藥品要強的」

在癌症高發、藥物治癒率低的狀況之下,這樣的說法極具誘惑力,吸引了很多人圍觀、轉發、點讚。可是這樣的說法卻經不起回想與推敲!目前這篇文章也被第三方機構認定為謠言,但是這篇文章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為此小編採訪了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教授、中國免疫學會科學普及委員會委員王月丹,王教授坦言這篇文章中關於營養免疫學的內容應該屬於市井老百姓之間的談話內容,姑且可以把營養免疫學看作是一種民間文化,而不應該給予其科學的屬性。

下面,咱們就文章中提出的幾個觀點與王教授進行一些具體的探討:

1、文章中提到「自身免疫系統可以治癒癌症」,您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提高自身免疫力對癌症的預防和治療具體會起到哪些作用呢?

答:機體的免疫系統對自身突變的細胞確實可以發揮免疫監視作用,並且清除這些異常的細胞,這是機體避免發生癌症的安全保證。但通常機體發生惡性腫瘤的症狀,特別是癌症晚期的患者,機體的免疫系統已經無法控制和清除體內的腫瘤細胞了,所以對癌症患者,特別是中晚期患者來說,單純依靠自身免疫系統的抗腫瘤作用,一般無法治癒癌症。

正確恰當的提高機體抗腫瘤的免疫力,對於治療,甚至預防腫瘤的發生,可能是會有一定的效果的,例如使用一些單抗藥物或者腫瘤疫苗,等等。但是,不恰當的提升機體的免疫應答狀態,特別是無針對性的提升,往往收效甚微,甚至無效。

2、文章中提到「99%的疾病都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您怎麼看待這句話?是否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通過提高自身免疫力得到預防和治療?

答: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又沒什麼意義。舉個例子吧,人類發生疾病,基本都會出現自己感覺不適的症狀,而感覺不適就是神經系統的功能了,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幾乎100%(或者99.9%)的疾病都和神經系統有關」呢?是否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神經系統的功能得到預防和治療呢?這顯然是不靠譜的。所以,臨床實踐中,也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靠提高免疫力進行預防和治療的,還是要針對疾病的病因和症狀,進行對因和對症治療的。

3、文章中反覆強調化學藥品的副作用。那麼,疾病的發生多大程度上是由於化學藥品的使用?化學藥品存在是否合理?不靠任何化學藥品而只是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真的可以治癒疾病?

化學藥品只是由化學方法合成和製造出的藥品,其作用主要與其成分有關,而化學藥物的成分又是千差萬別的。有些化學藥品,例如左旋咪唑等,不僅不會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相反還能促進T細胞的增殖,提升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所以,籠統的談化學藥物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沒什麼價值,自身免疫力與化學藥品到底誰強,也沒有可比性。

化學藥品真正出現一般是從日本人秦佐三郎發明606(一種含砷的化學物質)治療梅毒算起,頂多也就100年左右吧。這100年中,出現了很多化學藥物,用於人類的疾病治療,但這100年也是人類壽命大為延長的100年,很多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都延長了1倍多,當然這也有疫苗接種等其他醫療科技進步的貢獻,但是化學藥品的貢獻是不能被忽視的。所以,化學藥品存在是促進人類健康的正能量。不靠任何化學藥品,只依靠個人的免疫力,就如同退回100年前的時代,人類的壽命將大大縮短,健康狀況也遠遠不及現在。

所以,化學藥物是有副作用,可能會影響人類的健康,不靠任何化學藥品而只依靠人類自身的免疫功能也真的可以治癒疾病(例如感冒發燒等等),但這應該是100年前人類無奈的選擇,而不是現在這個時代人類的健康選擇,如果這樣選擇,就意味著倒退。

4、文章中「營養來自於完整的食物」以及關於牛奶、維生素的觀點,您是否同意呢?

答:我個人的教育經歷和知識範圍,無法理解「完整的食物中某種營養成分的效果會比單純純化得到的這種成分更有效果」這樣的命題的價值所在,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至少不能從科學的角度回答,換句話說,就是一個非科學的問題吧。

5、在您看來營養免疫療法是什麼樣的? 它具體會起到哪些作用呢?

答:我個人認為,免疫是人體生理功能的一部分,是需要機體提供資源的,當然需要營養,所以營養對維持免疫功能很重要。但我國大多數正常人每天攝取的營養,足夠保證其機體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的需要了,不需要通過額外的營養攝取而提高免疫力。所以,除了針對非洲饑民或者個別營養不良者(包括極度營養不均衡者),談不上使用營養免疫療法。而對於非洲的饑民,由於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攝入不足,免疫系統缺乏生成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的必要原料,所以會造成免疫力低下,對這些人群補充缺乏的營養物質,可以促進免疫細胞與免疫分子的生成,也就可以提高免疫力了。

6、營養免疫學倡導多攝入植物性食物,而非多攝入動物性食物,這又是為什麼呢?

答:我個人對營養免疫學的基本理念並未掌握,所以,不能回答為什麼其鼓勵多吃植物性食物,而非攝入動物性食物。其實,動物的壽命與其攝入食物是否植物為主並無太大關係。例如,貓和狗以動物為主要食物的動物平均壽命在10年以上,而以植物為主要食物的兔子,平均壽命為5年左右,小鼠甚至只有2年左右。所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說。

相關焦點

  • 同樣生活糜爛,復旦女博士事件不了了之,北大渣男博導下場如何?
    截至目前,北大博導馮某事件仍在持續發酵,多次引發網友熱議。前段時間,北京大學數學中心博導、助理教授馮某被舉報與多位女生發生關係。看到這裡,不禁令人聯想起前段時間發生的復旦女博士「劈腿」事件。復旦女博士李某在讀博期間,同時與四位男博士交往,目的是完成論文順利畢業。她利用各種手段將四位男博士玩弄於鼓掌之間,不費吹灰之力達成目的。事情敗露於一位名叫陸炎的男博士,這位痴情的男博士為了討好李某,曾一口氣為她送上了5篇SCI論文!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離世 未能如願捐獻器官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離世 未能如願捐獻器官 原標題:   2017年10月,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的遺囑在網上熱傳,她在其中表示希望離開後能夠捐獻器官以供醫學研究
  • 武漢病毒所掌門人、北大才女王延軼闢謠,卻沒有人關心她說了啥?
    武漢病毒所掌門人、北大才女王延軼闢謠,卻沒有人關心她說了啥?其中,武漢病毒所掌門人、北大才女王延軼接受了採訪,她表示:我們被當做了這種病毒起源的替罪羊,任何人在進行與病毒作鬥爭的研究和相關工作時,如果受到無端或惡意的指控,必然會感到非常憤怒或被誤解!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去世
    1月4日,北大女博士婁滔在鹹豐老家病逝。幾個月前,飽受漸凍症折磨的婁滔曾在病床上留下遺言「凡能救命的儘管用」,她希望能夠將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將頭顱留給醫學做研究……婁滔的遺言曾經感動整個中國,不過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婁滔的家長向媒體表示,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摘取器官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
  • 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的最後願望
    」——這不是什麼名人名言,而是一位29歲北大女博士的遺囑。她最後的願望,就是死後將器官捐獻出來,「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這段感人的文字,是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患上「漸凍症」後,清醒時留下的「遺囑」。
  • 北大女博士患絕症 除了「漸凍人」你還知道哪些可怕的罕見病?
    近日,一則「北大女博士身患漸凍症,立遺囑捐獻全部器官」的新聞牽動了大家的心。  北大女博士婁滔  醫護人員給北大女博士婁滔慶生  北大女博士婁滔患病前  北大女博士婁滔患病前  面對這個無法醫治的絕症,這個像天使一樣的姑娘,選擇口述遺囑,捐獻出自己的器官,並要求「將骨灰撒入長江,不給這個社會帶來任何負擔」,而這份遺囑,應該是她留下的最珍貴的「禮物」。
  • 記者調查:北大殘疾女博士求職如何碰壁百次
    記者調查:北大殘疾女博士求職如何碰壁百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8日 23:21 來源: 來源:新華網【導語】郭暉:北大百年來第一個殘疾女博士,如今也快要畢業了,可現在擺在她面前的一個現實卻讓她發了愁。
  • 北大患絕症女博士婁滔遺囑全文 婁滔資料照片
    ——這不是什麼名人名言,而是一位29歲北大女博士婁滔的遺囑。  這位美麗的姑娘在2016年1月被查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俗稱漸凍症)。一年多來,病情不斷惡化,她留下遺囑,「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盡可以捐給他人使用。」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去世 患病期間聽完60多本書
    1月4日,北大女博士婁滔在鹹豐老家病逝。幾個月前,飽受漸凍症折磨的婁滔曾在病床上留下遺言「凡能救命的儘管用」,她希望能夠將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將頭顱留給醫學做研究……婁滔的遺言曾經感動整個中國,不過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婁滔的家長向媒體表示,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摘取器官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的最後87天
    他們正在送別一位特殊的病人——婁滔,現年29歲的北大歷史系女博士。差不多就在兩年前的同一時間,她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病。經過漫長而艱辛的診治,婁滔的病情始終沒有好轉,家人最終只好尊重她的意願,選擇放棄治療,回老家鹹豐縣。 婁滔的父親婁功餘和醫護人員一一道別後,踏上了武漢協和醫院提供的救護車,他特意選了前座副駕的位置,「因為我看都不敢看她,心裡難受」。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已退燒 校友全球求助救漸凍女博士婁滔
    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這是北大女博士婁滔在醫院的病床上,趁著還清醒的時候,用微弱的聲音向護士口述留下的遺囑。這份囑託中,還包括了捐贈她的器官給需要的人,「凡能救命的儘管用」。  婁滔的遺囑從病房傳出後,感動了千萬人。10月9日清晨,婁滔的父母完成了女兒的願望,辦理了人體器官捐贈登記。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 遺體器官不符合條件 未能捐贈成功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李東)1月4日,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在鹹豐老家病逝。幾個月前,飽受病痛折磨的她曾在病床上留下遺言「凡能救命的儘管用」,希望將器官捐獻,並將頭顱留給醫學做研究……婁滔的遺言曾感動整中國,不過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婁滔的家人表示,器官因不符合條件,摘取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
  • 北大教授道出殘酷真相:教育是為了讓社會分層,這一代家長很失敗
    2020年末,相信很多家長都被清華教授的「毒雞湯」洗滌過心靈,認為:與其讓孩子負重前行,不如放下包袱,讓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這個清華教授叫劉瑜,在歲末年尾之際,她做了一篇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在這次演講中,她以自己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名普通人」為例,給家長們傳遞一個「如果一個人選擇放棄成功,也未必是壞事」的價值觀。
  • 交大女博士錢璐璐和北大王延軼誰更厲害?網友:四婚錢璐璐贏了
    而其中被網友討論最多的便是王延軼所長,王延軼所長的求學經歷和戀愛情況和任職工作都非常引人關注,這個時候網友就從王延軼聯想到了上海交通大學女博士錢璐璐。那錢璐璐和王延軼到底誰更厲害呢?有網友認為在戀愛經歷上錢璐璐完勝王延軼,也有網友:錢璐璐雖然說是上海交通大學博士,還是加州理工大學副教授,但是錢璐璐已經是四婚了,而北大王延軼則是結過一次婚,肯定是王延軼比較厲害。
  • 28歲北大女博士成博導
    抓住讀書的機會,不讓人生後悔(來源:富書 (ID:kolfrc),作者:喬巴)01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暗中標著價格最近,「28歲北大女博士獲聘名校教授」的消息在網絡上不脛而走,引發強烈關注。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宣布,出生於1991年的北大博士李琳於今年7月起任該學院教授,並擔任博士生導師。同時提供的還有220萬的安家費和90萬的年薪。消息傳出後,網友先是一陣驚呼,後又是一邊倒的贊同。網友們評價:「比我美貌,還比我有才華。」
  • 揭生物治療亂象與真相:新療法是忽悠還是新科技?
    原標題:揭生物治療亂象與真相:新療法是忽悠還是新科技?近年來,一些醫療機構紛紛推出生物治療等新型治療手段,比如「幹細胞療法」、「因子修復」等等,但相關爭議很大。支持的觀點認為:近年來「免疫療法」在世界科研領域風頭正勁,甚至有人將其視為癌症終結者,前景非常廣闊;但批評的觀點卻指出:作為創新性的研究,免疫療法不過剛剛起步,距離臨床應用還有漫長道路要走。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病逝,其捐贈器官遺願未能達成
    這個北大女博士最後的願望讓人淚目…「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得了這個病,活著對我是一種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嚴地離開,爸爸和媽媽,你們要堅強地、微笑著生活,不要為我難過。
  • 【明醫識藥·科學闢謠】提高兒童免疫力要經常打免疫球蛋白?
    【明醫識藥·科學闢謠】提高兒童免疫力要經常打免疫球蛋白?闢謠免疫缺陷是指孩子的免疫系統存在缺陷或障礙,在經常生病、反覆感染的孩子中免疫缺陷性兒童約佔的10%,機率非常低。除了過敏等特應型疾病與發育異常等慢性疾病,大部分孩子免疫力正常。為什麼孩子經常生病?
  • 武漢漢陽醫院:將調動最好的資源救治北大女博士婁滔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煜)北大歷史系女博士婁滔罹患「漸凍症」,留心願捐獻人體器官一事牽動人心。
  • 【明醫識藥·科學闢謠】吸氧是「救命」標配?吸多了還會成癮?真相...
    【明醫識藥·科學闢謠】吸氧是「救命」標配?吸多了還會成癮?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2020-07-31 1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