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生物治療亂象與真相:新療法是忽悠還是新科技?
近年來,一些醫療機構紛紛推出生物治療等新型治療手段,比如「幹細胞療法」、「因子修復」等等,但相關爭議很大。支持的觀點認為:近年來「免疫療法」在世界科研領域風頭正勁,甚至有人將其視為癌症終結者,前景非常廣闊;但批評的觀點卻指出:作為創新性的研究,免疫療法不過剛剛起步,距離臨床應用還有漫長道路要走。真相到底是什麼?央視《新聞調查》從2013年開始,就對這一問題給予了持續的關注。
貴州一名患者花費數萬元無效果
首先來看案例。孫龍,今年24歲。2013年他的脊髓受到損傷。這種傷病可能導致癱瘓,或下肢功能障礙,但治療和康復卻又極為困難。據孫龍自己透露,因為脊髓損傷,下半身都會受影響,走路肌肉萎縮,人最重要的是吃喝拉撒,吃了排不出來,喝了也排不出來,走路比較費勁,使不上勁。痛苦難耐,生不如死。
為了治療疾病,最初孫龍在公立醫院接受了手術,後來又進行過康復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孫龍開始四處求醫,在網絡上搜索諮詢,很快有個所謂「醫院」網站的客服要求他留下電話號碼,此後,他就不斷接到自稱是醫生的人打來的電話。孫龍覺得對方的態度比其他的醫療機構都要主動、耐心、熱情、積極,對方還聲稱一個療程三到五萬,能夠達到90%康復。
「醫生」沒看片子,沒進行診斷,就憑孫龍自己說症狀,就能斷定能夠達到90%康復,雖然有些猶豫,但孫龍還是想試一試。
2013年11月,孫龍來到了他在網上搜索到的、排名靠前的「武警某醫院」。據孫龍說,當時「醫生」表示將採用「神經三聯修復療法」對他進行治療。
所謂的「神經三聯修復療法」也就是一種生物療法,根據醫院提供的宣傳材料,它的文字說明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一就是對療法的定義:「神經三聯修復療法是集神經因子、物理治療、康復理療三位一體的綜合、系統的全新療法」。
治療的結果可想而知。實際上,孫龍接受治療幾天之後就覺得有蹊蹺,他的一位老鄉告訴他有一些患者都表示花了幾萬元、十幾萬治療但毫無效果,醫院是在騙人。
幾個月之後,感到絕望的孫龍回到了老家。
一些醫療機構對症下「藥」誇大療效
和孫龍一樣,很多患者都有類似的經歷。孫龍向記者提供了一份患者名單,其中有十幾名患者向記者表示,他們都曾接受所謂的「神經三聯修復治療」,花費均在數萬元,但是沒有任何效果。
那麼,這種療法有科學依據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菅鳳增表示之前他從未在業內聽說過有這樣的新技術。據他介紹,目前治療脊髓損傷的主要方法依舊是康復訓練,但由於它見效慢、恢復程度也有限,與患者的心理和情感期待總是存在差距,這也導致很多患者,寄希望於尋找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特效藥」。
一些醫療機構正好利用患者的心理,投其所好,對症下「藥」。根據記者的調查,不難看出,這些「療法」有著相似的套路——以某種「高新技術」或者「創新療法」的名義,開展臨床治療;極度誇大療效,同時收取高昂的費用。而當一種療法被禁止,另一種新療法則會迅速取而代之,弄一堆讓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的新概念出來,改頭換面,粉墨登場。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大內科主任朱大龍有著30多年的臨床經驗,並一直在積極探索治療糖尿病的新方法。
據朱大龍教授介紹,那些號稱能夠治癒各種疑難雜症的新療法在自我宣傳時,其內容裡包含了一些與醫學領域正在進行的尖端探索密切相關的信息。雖然這些信息並不準確,但經過包裝,就會對患者極具誘惑性。
很多「治療新技術」僅僅處於探索階段
現在看來,這個問題的核心之一就是新技術的應用到底到了什麼程度?是已經可以用於醫療領域還是處於探索階段?當下,很多人都在新聞中看到有關幹細胞、克隆這樣的新聞,上述提到的生物療法也多包含有幹細胞的概念。
據專家介紹,幹細胞由於具有分化能力,確實被視為具有廣闊探索前景的科學研究方向。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都將其列為生命科學的未來發展戰略。但對於幹細胞,無論是研究者還是臨床醫生都一致認為,應該嚴格區分其臨床應用和試驗研究之間界限。對於科學研究,許多國家的研究人員都認同應採取積極探索的態度;但對於臨床應用也普遍認為應謹慎和嚴格。
朱大龍教授表示,幹細胞治療糖尿病還處在臨床前的研究試驗階段,遠未達到臨床應用的程度。在幾份有關幹細胞的產業報告中記者也看到了相似的表述:「雖然我國鼓勵幹細胞研究,但目前所有試驗僅限於研究範圍,至今未許可除造血幹細胞之外的其他幹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都屬於研究範疇,不應向患者收費。對於幹細胞安全性和有效性,全球仍處於探索階段。」
國家曾經出臺過有關幹細胞治療的禁令
從現在來看,這些用新技術來包裝的療法已經面目清晰:有的是打著新技術的幌子,行忽悠之實。有的最多也就是有新技術之實,但新技術僅僅是處於探索階段,其療效遠未經過臨床治療的確認。
對此,國家實際上也出臺過規範。2012年1月,當時的衛生部曾下發《關於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自查自糾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當年7月1日前停止在治療和臨床試驗中試用任何未經批准使用的幹細胞,並停止接受新的幹細胞項目申請。這被視為是除造血幹細胞外,對幹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的「禁令」。
但根據幾份記者在網上搜索到的某些證券公司製作的「幹細胞產業報告」,報告稱:「上世紀90年代,國內政策開始大力支持幹細胞臨床研究及應用,至2012年,監管一直處於較寬鬆狀態,在此期間,我國進行了較多的幹細胞治療手術……近300家醫院和機構開展幹細胞治療。在2012年後,開展幹細胞治療的執業機構則主要轉向部隊和武警醫院。」據了解,自2012年以後,國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再沒有批准過任何一例幹細胞臨床試驗。這意味著,如果某些醫院再用「幹細胞」的名義來實施治療,就是違規。或許也正是從那時起,各種「因子修復療法」就出現了。孫龍所接受的所謂「神經三聯修復療法」由此而生,說白了很可能就是換個名稱登場而已。
曾經熱鬧一時的「高新療法」會否捲土重來?
2016年5月9日,記者前往孫龍曾經接受「神經三聯修復療法」的貴陽某醫院。發現這家醫院已經改換了名字,宣傳彩頁上的熱線電話也都停止了使用。孫龍所就診的武警某醫院也因為科室外包問題而受到處理。
但相關問題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根本解決。只要一些疑難雜症還存在,就仍然會有很多人渴望「特效藥」的出現。孫龍當時接受這種治療時就坦言自己得的病生不如死,希望有療效。那麼,那些曾經熱鬧一時的「高新療法」,暫時沉寂之後,還會不會在某一天,又改頭換面,捲土重來呢?
原標題:揭生物治療亂象與真相:新療法是忽悠還是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