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北大漸凍症女博士病逝,其捐贈器官遺願未能達成

2020-12-03 大江網

推薦閱讀

水落石出!江西母子三人就這樣沒了!罪魁禍首竟是…

老公查出肝癌晚期,她立馬打掉腹中5個月的孩子,並提出離婚!網友炸了...

130萬人正在關注

江西媒體微信號粉絲數第一

1月5日,記者通過多渠道證實:湖北恩施鹹豐籍女孩婁滔,因醫治無效,已於2018年1月4日晚在鹹豐老家離開人世。遺憾的是,因其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其捐贈器官的遺願未能達成。願天堂裡沒有病痛折磨!一路走好,婁滔!

【此前報導】

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這個北大女博士最後的願望讓人淚目…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得了這個病,活著對我是一種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嚴地離開,爸爸和媽媽,你們要堅強地、微笑著生活,不要為我難過。

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

最近,這份遺囑,讓無數網友淚目。

將器官捐獻出來,這是她最後的願望

這段感人的文字,是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患上「漸凍症」後,清醒時留下的「遺囑」。

婁滔生前照片

10月9日清晨7時,婁滔被接到武漢漢陽醫院,家屬代替她在人體器官捐贈登記表上,籤下了名字。

在和病魔抗爭2年後,2017年10月11日,婁滔所就讀的北京大學歷史學院領導,特地趕到武漢漢陽醫院,將一本北京大學「榮譽系友」證書,交到婁滔父親手中。

目前,在家屬的強烈要求下,婁滔處於「深度鎮靜」治療中。

武漢協和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一許姓負責人稱,依據有關器官移植法規,人體器官移植摘除,必須在「腦死亡」和「心死亡」兩種狀態下才能進行,此外供體器官的指標檢查,也有明確健康標準。

他表示,婁滔雖然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但其病在大腦神經指揮系統,身體各器官功能仍是正常的。不過,婁滔身體已出現感染,必須在抗感染治療外,才能捐贈器官。即便如此,依然要在家屬的意願下,在法制的框架下進行。

「女兒得了漸凍症後,強烈要求死後將器官捐獻出來,這是她最後的願望。」10月12日,54歲的婁功餘和妻子汪豔梅是湖北恩施土家族人。女兒婁滔,是兩人唯一的寶貝女兒。

在婁滔患病後,很多人都伸出援手。兩次愛心籌款100多萬元。朋友圈更是展開了捐助的接力。

圖為婁滔父親手機中保存的婁滔大學時期的照片,當時的婁滔健康充滿活力。

她就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對於身邊的同齡人來說,婁滔就是父母口中 「別人家的孩子」。

婁滔系恩施高中2004級5班學生。「能如此醉心於歷史,還是深奧難懂的古代埃及史,真是難得」,她的高中班主任兼歷史老師劉榮之這樣評價她。

「她最大的特點是愛笑。」在高中英語老師周道梅看來,婁滔同學性格開朗。

「只要有事找她幫忙,她基本都沒問題。」在同學趙怡心中,婁滔很講義氣,樂於助人。

2007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英語成績超棒的婁滔,在媒體新聞中心做志願者,義務為全世界運動員做翻譯,獲得好評。

本科期間,婁滔的學習成績始終位列全系前三,2012年以優異的表現保送至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世界上古史專業。

碩士期間,以世界史第一名的成績榮獲一等獎學金,並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譯作一篇。

2015年,婁滔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攻讀古埃及史專業。

她的獨立生活能力很強。自從到北京讀大學後,除手機、電腦需要父母額外贊助外,每月生活費標準,一直都是1000元,其餘全靠獎學金。

婁滔很善於學習。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別人為論文忙壞了。但婁滔還在寢室看似漫不經心地養花、給同學做美食。最後一個星期,婁滔的洋洋灑灑幾萬字的論文交上來,被評為優秀論文。

在熟悉人眼中,她永遠是那個樂觀開朗、聰明好學的美麗女孩。

2016年,病中的婁滔堅強樂觀。

靈魂被囚禁在了身體裡

原本,婁滔的人生規劃,是畢業後做一名教授——傳道授業。

作為父母膝下獨生女兒,婁滔憧憬的生活方式是:一定要和父母住一個城市,最好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可以不要天天見面,但要經常在一起吃飯、聊天。

她的身體一直都很好,在學校跑過萬米長跑,還經常遊泳。

一切來得猝不及防。

據婁功餘回憶,2015年8月,婁滔回恩施度暑假,經常說身體渾身沒力氣,上樓乏力。當時,父母還笑女兒「太嬌氣」。

10月份婁滔返校後,一天早晨給媽媽打電話,說一隻腳尖踮不起來,不聽使喚。經過一系列神經內科檢查,2016年1月中旬,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協和醫院相繼對婁滔的病情作出診斷:疑似運動神經元病。

運動神經元病,就是大家熟知的「漸凍人症」。

運動神經元病,屬於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病因病理不明。而婁滔所患這種,屬於遠端發病這種,其發病進程十分迅速。其可怕之處在於,患者大腦意識從頭到尾都是清醒的,會慢慢感受到全身不受控制,最後連呼吸肌都無法自主,只有眼睜睜等死。

也因此,這種病被描述為:靈魂被囚禁在身體裡。

為了不拖累男友,在患病1個多月後,婁滔主動提出和男友分手,並謝絕很多同學的看望。她希望,自己留在大家心目中的是一個健康美好的形象。

2年來,婁滔踏上了漫漫求醫之路。

2016年10月,不見好轉的婁滔,被轉回恩施當地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做保守治療。她的病情越來越惡化。發展到最後,連吃飯、張嘴都沒力氣了。2017年元月,因大腦缺氧深度昏迷,婁滔住進了ICU重症監護室,失去了自主呼吸功能,用呼吸機維持生命。

儘管如此,婁滔在患病期間,仍堅持「聽」完了60多部中外世界名著。患病期間,婁滔經常說,好不容易進入了理想的校園,找準了衷情的學業,不能繼續奮鬥、有所作為,實在心有不甘。

據了解,「漸凍症」病人發展後期,整個人都如同麵條一樣癱軟。面對自己的病情,婁滔曾多次提出,不治了。但父母勸她要繼續堅持。

最終,這個像天使一樣的姑娘,選擇口述遺囑,捐獻出自己的器官,並要求「將骨灰撒入長江,不給這個社會帶來任何負擔」。這份遺囑應該是她留下的最珍貴的「禮物」。

●END●

來源:長江日報; 編輯:萬洋

相關焦點

  • 漸凍症女博士病逝 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為什麼不能捐器官
    遺憾的是,因其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其捐贈器官的遺願未能達成。願天堂裡沒有病痛折磨!一路走好,婁滔!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為什麼不能捐器官器官供體的基本要求:  1、無惡性腫瘤(原發腦腫瘤除外);  2、無愛滋病;其他傳染病,在特殊情況下,為了挽救生命,在採取積極防治措施後亦可考慮;  3、無嚴重的全身感染  4、有關器官或組織功能良好。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今日去世 未實現捐獻器官遺願 |沸點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煜)今日(1月5日),新京報記者從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之母汪豔梅處獲悉,婁滔病情惡化,已於今日凌晨去世,家人遵從其遺願,將骨灰播散。婁滔生前曾希望捐獻器官,但由於婁滔身體狀況不穩定,摘取器官始終未有合適時機,其遺願未能實現。
  • 漸凍症女博士病逝 捐獻器官遺願未達成患病期間聽完60多本書
    和病魔抗爭兩年的北大29歲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因醫治無效,於昨日凌晨在恩施鹹豐老家離開人世。》》》推薦閱讀:豪車被撞說免賠 肇事孕婦態度誠懇獲法拉利車主諒解捐獻器官遺願未達成「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我走之後,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去年10月,婁滔的這份遺囑感動全國網友。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離世 未能如願捐獻器官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離世 未能如願捐獻器官 原標題:   2017年10月,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的遺囑在網上熱傳,她在其中表示希望離開後能夠捐獻器官以供醫學研究
  • 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因醫治無效 在恩施老家離世
    原標題:29歲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去世,父親強忍悲痛講述了女兒最後時光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5日訊(記者尹勤兵)「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1月5日,記者從各方面渠道獲悉,本報10月13日率先報導的29歲北大女博士婁滔,在和漸凍症病魔抗爭2年後,因醫治無效,已於凌晨在恩施鹹豐老家離開人世。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 遺體器官不符合條件 未能捐贈成功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李東)1月4日,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在鹹豐老家病逝。幾個月前,飽受病痛折磨的她曾在病床上留下遺言「凡能救命的儘管用」,希望將器官捐獻,並將頭顱留給醫學做研究……婁滔的遺言曾感動整中國,不過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婁滔的家人表示,器官因不符合條件,摘取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
  • 漸凍症女博士婁滔2018年1月4日死亡 婁滔遺願火化灑掉骨灰
    在不久之前小編相信有的人應高聽說過漸凍症的女博士,當時人們聽到這則消息後,都紛紛為這位堅強的女博士點讚捐款,希望她能夠挺過難關,但是,小編剛剛也是看到一則消息稱漸凍症女博士病逝是怎麼回事呢?具體是怎樣的?有很多的網友也是在問小編漸凍症是什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當然了,具體的小編也是在網上搜索了一番,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女博士的傳奇佳話吧!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昨病逝
    本報訊(記者王愷凝)和病魔抗爭兩年的北大29歲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因醫治無效,於昨日凌晨在恩施鹹豐老家離開人世。
  • 漸凍症女博士去世 父親強忍悲痛講述了女兒最後時光
    』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1月5日,記者從各方面渠道獲悉,本報10月13日率先報導的29歲北大女博士婁滔,在和漸凍症病魔抗爭2年後,因醫治無效,已於凌晨在恩施鹹豐老家離開人世。  武漢漢陽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劉青雲表示,1月4日上午,在患者本人和家屬的強烈要求下,醫院為其辦理了出院手續。  「願有來生!妹妹走好!」婁滔離世後,她的堂哥婁聰首先在朋友圈發布了這一消息,稱「1月4日晚,婁滔離開人世,其捐獻器官的遺願,因現行法規及醫學要求,未能實現。為遵循她的遺願,遺體火化,不舉行任何儀式,一切從簡。」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去世
    1月4日,北大女博士婁滔在鹹豐老家病逝。幾個月前,飽受漸凍症折磨的婁滔曾在病床上留下遺言「凡能救命的儘管用」,她希望能夠將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將頭顱留給醫學做研究……婁滔的遺言曾經感動整個中國,不過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婁滔的家長向媒體表示,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摘取器官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的最後87天
    患病後的婁滔,曾以口述形式立下遺願,捐贈人體器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從2017年10月9日到2018年1月4日,婁滔在武漢市漢陽醫院接受治療,並等待最終的器官捐獻。 在漢陽醫院接受治療的87天裡,儘管婁滔的病情反覆波動,但最終仍舊未能抵抗住病魔的侵襲,29歲的她在湖北鹹豐縣家中停止了呼吸。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去世 患病期間聽完60多本書
    1月4日,北大女博士婁滔在鹹豐老家病逝。幾個月前,飽受漸凍症折磨的婁滔曾在病床上留下遺言「凡能救命的儘管用」,她希望能夠將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將頭顱留給醫學做研究……婁滔的遺言曾經感動整個中國,不過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婁滔的家長向媒體表示,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摘取器官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留下捐贈器官遺囑 大愛義舉讓生命之花綻放
    近日,北大女博士婁滔罹患「漸凍症」,留心願捐獻人體器官一事牽動人心。年輕美麗的生命消逝,無疑是最大的悲劇,但在這起悲劇的背後,也讓我們看到了最大善意的美好。「漸凍症」,學名叫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種不知病因的罕見絕症。一年多來,「漸凍症」逐漸侵蝕婁滔的肌肉和運動神經,如今的婁滔,每天躺在病床上,已經失去了對身體的控制力。「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
  • 父母講述北大漸凍症女博士最後一程:無數次微笑求得死亡
    視頻-父母講述漸凍症女博士最後時光。撰文/李華良影像/車怡岑編輯/王怡波「我們問她是不是堅持,她眼睛閉著不跟你說話。我們問她是不是放棄,她的眼睛就睜開,微微地笑。」1月9日,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去世五天後,她的父母講述了女兒在最後的日子多次表示放棄治療,早點解脫痛苦。最終,父母做出了艱難的選擇:放棄治療,帶女兒回家。
  • 北大女博士口述遺囑捐獻器官 已與「漸凍人症」抗爭2年
    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盡可以捐給他人使用。」——最近,這份由29歲北大女博士婁滔口述的「遺囑」,讓很多人淚目。與病魔抗爭了兩年土家族姑娘婁滔來自湖北恩施,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2015級博士生。
  • 北大「漸凍人」女博士口述遺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
    央廣網北京10月16日消息(記者任夢巖)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一篇名為《北大「漸凍人」女博士捐獻器官感動無數人》的新聞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現年29歲的婁滔於2015年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一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歷史系錄取,2016年1月被查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去世
    #逝者追思# 婁滔,女,來自於湖北恩施 ,因漸凍症醫治無效於2018年1月4日晚在鹹豐老家逝世。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已退燒 校友全球求助救漸凍女博士婁滔
    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這是北大女博士婁滔在醫院的病床上,趁著還清醒的時候,用微弱的聲音向護士口述留下的遺囑。這份囑託中,還包括了捐贈她的器官給需要的人,「凡能救命的儘管用」。  婁滔的遺囑從病房傳出後,感動了千萬人。10月9日清晨,婁滔的父母完成了女兒的願望,辦理了人體器官捐贈登記。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 想把最好的留給世界
    這是一種能逐漸侵蝕人對身體控制能力的病症,另一個常見名稱是:漸凍症。  患病後的婁滔,曾以口述形式立下遺願,捐贈人體器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在歷經各種治療方式,病情反覆波動後,2018年1月5日凌晨,29歲的婁滔在家中停止了呼吸。  由於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她的遺願永遠成為遺憾。
  • 漸凍症女博士病逝,敬畏死亡的人,願能溫柔以待
    這個被俗稱為漸凍症的病症,直到2017年底,才開始知道了一些零零碎碎的信息。而對於婁滔博士來說,截止去年的10月,已經求醫了2年多了,她也盼望著能夠有奇蹟發生。只是,我們都知道,漸凍症,這一疾病放大到全世界都是非常難以攻克的,在被疾病日夜折磨的她,在自己清醒時,寫下了震驚所有人的捐贈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