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盡可以捐給他人使用。」——最近,這份由29歲北大女博士婁滔口述的「遺囑」,讓很多人淚目。
與病魔抗爭了兩年
土家族姑娘婁滔來自湖北恩施,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2015級博士生。昨天,記者聯繫到婁滔的母親汪豔梅,她表示,婁滔是家裡唯一的女兒,這個孩子從小就特別懂事、好學,從沒讓她操心過。2007年,婁滔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本科期間,她的學習成績始終位列全系前三名,2012年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至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又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一的成績考入北大歷史學系,攻讀古埃及史專業。
入學後不久,婁滔總是感覺自己渾身無力,「因為她經常鍛鍊,遊泳、長跑,一直身體都很好,沒想到10月份就開始發病。腳尖開始沒有了知覺。」2016年1月,北醫三院、協和醫院相繼對婁滔的病情作出診斷:疑似運動神經元病。這就是因冰桶挑戰而被人熟知的「漸凍人症」。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為全身肌肉漸次萎縮,身體不受控制,最後連呼吸肌都無法自主。
現代醫學儘管很強大,但對於「漸凍人症」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治療方案。婁滔的病情發展迅速,在腳尖失去知覺後,進而右手也不能動彈。幾個月後,她的四肢逐漸喪失了行動能力,生活起居全靠父母照顧,到2016年11月,她已經全身癱瘓、呼吸困難。汪豔梅和丈夫婁功餘為了治好女兒,先後奔波輾轉北京、武漢等地尋醫求藥。
可無奈,婁滔的病情還是一天天惡化下去。到今年1月,婁滔曾兩次出現病危,只能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後來,經過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她才從重度昏迷中甦醒。
「她想為社會做貢獻」
即便如此,婁滔在甦醒後,仍堅持「聽」完了60多部中外世界名著。汪豔梅說,女兒經常說,好不容易進入了理想的校園,但是受病痛所累,不能繼續奮鬥、有所作為,實在心有不甘。
婁滔的病情也讓很多同學和朋友們牽掛。她患病這段時間,很多人都伸出了援手,兩次愛心籌款達到了100多萬元。汪豔梅說,在ICU每天動輒1萬多元的花費,這些來自社會的善款給了全家莫大的幫助。捐獻器官也是女兒自己慎重考慮後的選擇。「國家培養一個博士生不容易,她覺得自己書還沒讀出來,不甘心,想為社會做貢獻。」
今年夏天,婁滔將護士叫到病床前,以口述的形式記下遺願:捐獻自己的器官。「能捐的都捐了」,並且要求「將骨灰撒入長江,不給這個社會帶來任何負擔」。雖然很心痛,但是作為母親,汪豔梅理解女兒的心思,而且,受女兒的影響,自己將來也要這樣做,捐贈器官,儘可能地幫助別人。
10月9日,婁滔被接到武漢漢陽醫院,由父母代她在人體器官捐贈登記表上籤下了名字。10月11日,北大歷史學院老師們趕到武漢,將一本北大「榮譽系友」證書,交到婁滔父母手中。汪豔梅表示,最近女兒的病情稍有起色,有時還會主動要求喝橙汁,醫院也專程從青海請了專家來會診。女兒知道所有人都在為她的病情盡全力,雖然治癒的希望很渺茫,但是只要有一線希望,她們都會堅持到底。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