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陽醫院:將調動最好的資源救治北大女博士婁滔

2020-12-03 新京報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煜)北大歷史系女博士婁滔罹患「漸凍症」,留心願捐獻人體器官一事牽動人心。今日(10月16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從收治婁滔的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漢陽醫院獲悉,院方對婁滔的治療十分重視,成立專門的工作組應對,並將調動最好的醫療資源參與救治。

  新京報此前報導,2016年1月,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婁滔被查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一年多來,這種被稱為「漸凍症」的疾病逐漸侵襲婁滔的肌肉和運動神經。如今,婁滔每日躺在病床上,已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力。今年上半年,婁滔將護士叫到床前,以口述形式記錄下遺願:捐贈人體器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此消息傳出後,感動萬千網友。

  婁滔的母親汪豔梅昨日告訴記者,捐獻協議已於10月9日籤署,將在女兒身體各項指標趨於穩定後逐步實施。

  今日上午,武漢漢陽醫院辦公室回應記者稱,目前婁滔仍在重症監護室進行「深度鎮靜」治療,院方對其救治工作十分重視,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院方還稱,將調動最好的醫療資源救治婁滔,並為其及家人提供良好的住院條件。

相關焦點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的最後87天
    患病後的婁滔,曾以口述形式立下遺願,捐贈人體器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從2017年10月9日到2018年1月4日,婁滔在武漢市漢陽醫院接受治療,並等待最終的器官捐獻。 在漢陽醫院接受治療的87天裡,儘管婁滔的病情反覆波動,但最終仍舊未能抵抗住病魔的侵襲,29歲的她在湖北鹹豐縣家中停止了呼吸。
  • 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的最後願望
    」——這不是什麼名人名言,而是一位29歲北大女博士的遺囑。她最後的願望,就是死後將器官捐獻出來,「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這段感人的文字,是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患上「漸凍症」後,清醒時留下的「遺囑」。
  • 北大患絕症女博士婁滔遺囑全文 婁滔資料照片
    ——這不是什麼名人名言,而是一位29歲北大女博士婁滔的遺囑。  這位美麗的姑娘在2016年1月被查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俗稱漸凍症)。一年多來,病情不斷惡化,她留下遺囑,「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盡可以捐給他人使用。」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離世 未能如願捐獻器官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離世 未能如願捐獻器官 原標題:   2017年10月,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的遺囑在網上熱傳,她在其中表示希望離開後能夠捐獻器官以供醫學研究
  • 北大女博士患漸凍症留遺囑捐遺體 婁滔資料患病過程回顧
    在婁滔患病期間,因為花費巨大,她的一些朋友曾經在網上發起過捐款,有些是100元或者200元,還有一些是5元甚至1元,而幾乎所有捐款的人,汪豔梅都會在下面留言表示感謝。  9日,婁滔被家人從老家恩施的醫院接到了具備器官提取能力的武漢漢陽醫院,婁滔的意識十分清醒,但是因為無法自主進食和呼吸,家屬要求醫生為其注射鎮靜類藥物,減少痛苦,「婁滔現在處於昏迷狀態,我們希望她儘量不被打擾。」汪豔梅說。  這兩天有很多人通過微信給汪豔梅轉帳捐款,不過汪豔梅說,婁滔現在的治療費用主要都是由當地的紅十字會協調,所以感謝這些好心人,目前的捐款她都沒有收。
  • 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因醫治無效 在恩施老家離世
    原標題:29歲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去世,父親強忍悲痛講述了女兒最後時光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5日訊(記者尹勤兵)「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1月5日,記者從各方面渠道獲悉,本報10月13日率先報導的29歲北大女博士婁滔,在和漸凍症病魔抗爭2年後,因醫治無效,已於凌晨在恩施鹹豐老家離開人世。
  • 漸凍症女博士婁滔2018年1月4日死亡 婁滔遺願火化灑掉骨灰
    在不久之前小編相信有的人應高聽說過漸凍症的女博士,當時人們聽到這則消息後,都紛紛為這位堅強的女博士點讚捐款,希望她能夠挺過難關,但是,小編剛剛也是看到一則消息稱漸凍症女博士病逝是怎麼回事呢?具體是怎樣的?有很多的網友也是在問小編漸凍症是什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當然了,具體的小編也是在網上搜索了一番,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女博士的傳奇佳話吧!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已退燒 校友全球求助救漸凍女博士婁滔
    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這是北大女博士婁滔在醫院的病床上,趁著還清醒的時候,用微弱的聲音向護士口述留下的遺囑。這份囑託中,還包括了捐贈她的器官給需要的人,「凡能救命的儘管用」。  婁滔的遺囑從病房傳出後,感動了千萬人。10月9日清晨,婁滔的父母完成了女兒的願望,辦理了人體器官捐贈登記。
  • 父母講述北大漸凍症女博士最後一程:無數次微笑求得死亡
    視頻-父母講述漸凍症女博士最後時光。撰文/李華良影像/車怡岑編輯/王怡波「我們問她是不是堅持,她眼睛閉著不跟你說話。我們問她是不是放棄,她的眼睛就睜開,微微地笑。」1月9日,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去世五天後,她的父母講述了女兒在最後的日子多次表示放棄治療,早點解脫痛苦。最終,父母做出了艱難的選擇:放棄治療,帶女兒回家。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留下捐贈器官遺囑 大愛義舉讓生命之花綻放
    央廣網北京10月17日消息(記者任夢巖)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魯迅說,悲劇是將美好的東西撕裂給人看。近日,北大女博士婁滔罹患「漸凍症」,留心願捐獻人體器官一事牽動人心。年輕美麗的生命消逝,無疑是最大的悲劇,但在這起悲劇的背後,也讓我們看到了最大善意的美好。「漸凍症」,學名叫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種不知病因的罕見絕症。
  • 北大「漸凍人症」女孩婁滔最新消息近況:專家來漢支招
    本報報導北大在讀女博士婁滔的事跡後,眾多愛心機構、愛心人士,紛紛獻醫獻藥,希望能為婁滔提供幫助。10月19日,經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王興教授、中國健康教育中心資深專家田本淳教授引見,72歲的「後現代理論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鴻智老教授,應邀來漢給婁滔分析診斷病情,並提供治療思路。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 想把最好的留給世界
    汪豔梅說,這是婁滔生前立下的遺願,「最大的願望沒有完成,其他的願望,我們要儘量幫她做完。」  汪豔梅口中「最大的願望」,是2017年上半年,仍在武漢漢陽醫院接受治療的婁滔,將護士叫到床前,口述的一則心願:「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病逝,其捐贈器官遺願未能達成
    這個北大女博士最後的願望讓人淚目…「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得了這個病,活著對我是一種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嚴地離開,爸爸和媽媽,你們要堅強地、微笑著生活,不要為我難過。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的最後87天:曾有"氣功大師"要發功相助
    患病後的婁滔,曾以口述形式立下遺願,捐贈人體器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從2017年10月9日到2018年1月4日,婁滔在武漢市漢陽醫院接受治療,並等待最終的器官捐獻。在漢陽醫院接受治療的87天裡,儘管婁滔的病情反覆波動,但最終仍舊未能抵抗住病魔的侵襲,29歲的她在湖北鹹豐縣家中停止了呼吸。因為器官條件並未達到法律規定的捐獻要求,婁滔的遺願未能達成。
  • 婁滔應是中國驕傲,為她祈禱
    面對這份「最美遺囑」,全國各大媒體紛紛以《看著都哭了,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不幸得漸凍症 一份遺囑讓人淚目》《北大漸凍症女孩遺囑曝光看哭網友:捐獻器官、骨灰撒入長江》《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這位北大「漸凍症」女博士最後的願望讓人淚目》《這個女孩做了這件事,讓網友如此感動!》《潸然淚下!
  • 北大女博士口述遺囑捐獻器官 已與「漸凍人症」抗爭2年
    ——最近,這份由29歲北大女博士婁滔口述的「遺囑」,讓很多人淚目。與病魔抗爭了兩年土家族姑娘婁滔來自湖北恩施,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2015級博士生。昨天,記者聯繫到婁滔的母親汪豔梅,她表示,婁滔是家裡唯一的女兒,這個孩子從小就特別懂事、好學,從沒讓她操心過。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昨病逝
    本報訊(記者王愷凝)和病魔抗爭兩年的北大29歲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因醫治無效,於昨日凌晨在恩施鹹豐老家離開人世。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去世
    1月4日,北大女博士婁滔在鹹豐老家病逝。幾個月前,飽受漸凍症折磨的婁滔曾在病床上留下遺言「凡能救命的儘管用」,她希望能夠將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將頭顱留給醫學做研究……婁滔的遺言曾經感動整個中國,不過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婁滔的家長向媒體表示,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摘取器官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
  • 北大「漸凍人」女博士口述遺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
    央廣網北京10月16日消息(記者任夢巖)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一篇名為《北大「漸凍人」女博士捐獻器官感動無數人》的新聞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現年29歲的婁滔於2015年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一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歷史系錄取,2016年1月被查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
  • 「能救命的儘管用」捐器官的北大「漸凍人」女博士走了
    汪豔梅說,這是婁滔生前立下的遺願,「最大的願望沒有完成,其他的願望,我們要儘量幫她做完。」汪豔梅口中「最大的願望」,是2017年上半年,仍在武漢漢陽醫院接受治療的婁滔,將護士叫到床前,口述的一則心願:「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