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濤:領跑世界免疫學研究的「迷你團隊」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實驗室是我國規模最小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編人員僅30人。正是這個「迷你團隊」卻做出了一系列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免疫學科研成果。25年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帶領下,這個實驗室從1990年成立時一窮二白,到被世界免疫學界普遍認可、屢受讚譽,成為我國免疫學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領頭羊」,引領中國的免疫學術水平由過去的國際排名第19位進入世界前列。

 

從跟跑走向領跑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曹雪濤已經在腫瘤基因治療等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8歲就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醫學教授。「能不能讓我們的研究也成為國際同仁追蹤的目標?」曹雪濤和他的團隊都不滿足於做「跟跑者」。

一類在當時少人問津的細胞——樹突狀細胞,闖入了曹雪濤的視野。該細胞早在1868年就被發現,但醫學界只知其形,不知其用。曹雪濤團隊敏銳地意識到,它們在體內數量較少,但具有最強的抗原提呈能力,在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著中心樞紐的作用。1994年開始,他帶領團隊大膽地「轉移陣地」,集中科研火力尋求突破。

曹雪濤團隊通過系統性研究,創新性地發現樹突狀細胞在某些環境下可以不死,這徹底顛覆了傳統免疫學觀點。2004年,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免疫學》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的、具有重要免疫調節作用的新型樹突狀細胞亞群的創新成果。這是該雜誌創刊以來第一次刊登由中國科研人員獨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敢為人先」的精神讓曹雪濤和他的團隊一路向前:軍隊院校首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近300篇國際學雜誌的科學論文,2011年度國家十大科學進展,45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次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12個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多位獲國家優秀青年學者……

曹雪濤還多次受邀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撰寫綜述,並成為一流雜誌如Cell的編委,受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作大會特邀報告、擔任國際免疫學會聯盟學術大會主席。

 

從論文走向臨床

 

「論文發表了,我們的工作卻並沒有結束。」曹雪濤和他的團隊又馬不停蹄地走上了一條更艱辛卻具有示範意義的道路—細胞治療轉化醫學。

據悉,該團隊利用成果轉化經費建成了生物藥物研發中試基地,在國內最早開展樹突狀細胞瘤苗治療腫瘤患者的研究。而且這一治療機理,適用於許多腫瘤的治療。

如今,這一原創性成果正從論文走向臨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0多家醫院正進行著原國家I類生物製品「抗原致敏的樹突狀細胞」的Ⅲ期臨床試驗,這是目前國內唯一進入Ⅲ期臨床研究的免疫細胞治療製品。根據Ⅰ、Ⅱ期臨床試驗數據,該藥物針對大腸癌的單化療有效率在25%以上(有效率指讓腫瘤細胞縮小50%以上的概率),採用該生物製品聯合化療的複合治療方法的有效率可達45%。

同時,該研究團隊還發現了20餘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分子並獲得國際學術組織的統一命名。

 

科學家需要「家國情懷」

 

上海東北角一條不知名的小路上,一幢普通的磚紅色小樓並不起眼,曹雪濤團隊的實驗室在這裡一幹就是20年。

每周六上午,這裡會舉行一場內部報告會,20年來從未間斷。「我們實驗室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次世界一流雜誌刊登著名學者論文後,大家就會圍坐在一起,各抒己見討論文章的創新點和不足,提出充分證據進行質疑,最後提出新的設想。」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於益芝教授說,曹雪濤對學術方向的正確把握和對新增長點的敏銳洞察,保證著整個團隊始終在正確的方向上快速發展。

如今,這個團隊已是大咖雲集:陳濤湧獲得過「青年長江學者」殊榮;劉秋燕、郭振紅曾去哈佛進修學成歸來;侯晉和課題組成員發現的「肝癌預後判斷和治療的新靶標」課題入選「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立足本土培養創新型國際化青年人才模式——《醫學免疫學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思行」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被專家評委認為「對其他實驗室具有示範作用」,獲得 2014年國家首屆研究生教育成果獎唯一特等獎。而被譽為「最牛博導」的曹雪濤也因此被《自然》雜誌評為「傑出導師獎」。

年輕人的翅膀硬了,沒有飛走,反而學會了互相扶持。年輕的女教授李楠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時說:「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前面的戰友總會伸出手,把我拉上來。」

這個實驗室是靠什麼培養和凝聚人才呢?在曹雪濤看來,要「以思為先,以行為本。」團隊裡的導師,每一位都是集教育者、管理者、示範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於一身。他坦言,科學家需要有「家國情懷」,要注重用傳統文化和光榮歷史來感召年輕人。

說起過往的成績,曹雪濤表示,除了個人的努力,更得力於國家整體科研實力的提升,在免疫醫學領域湧現出了一大批創新爭先者。「榮譽也是壓力,唯有把我們的事業深扎在祖國創新的土壤裡,才能有動力勇攀新的科研高峰。」 曹雪濤和他的同事們異口同聲的說。

 

 

作者: 黃辛 朱泰來 [責任編輯: 呂芮光]

相關焦點

  • 《免疫學雜誌》:曹雪濤院士解析腫瘤免疫逃避機制
    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系特聘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醫學院教授曹雪濤院士繼08年歲末在《血液》(Blood)發表免疫學成果後,2009年開年又於《免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發表文章。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據悉,《自然綜述-免疫學》(影響因子44分)隸屬《自然》出版社,會定向向有學術影響力的著名科學家約稿。這是曹雪濤院士以南開大學的名義第二次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表文章,去年3月曾發表一篇長達16頁的關於免疫應答表觀調控的綜述。
  • 曹雪濤:國際免疫學界的中國「聲音」
    群體檔案   近年來,在學術帶頭人曹雪濤的帶領下,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創新研究群體在樹突狀細胞以及腫瘤的細胞因子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NatImmunol,實現了我國免疫學領域的突破。該創新群體隊伍精幹、凝聚力強、充滿朝氣,勇於創新。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
  • ...獎風向標」拉斯克獎 曹雪濤: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完善了免疫學理論
    Cooper)和澳大利亞生物學家雅克·米勒(Jacques Miller)因發現了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和T細胞獲得基礎醫學研究獎。  「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是真正的免疫學領域重大基礎性發現,對於免疫學理論框架的構建以及疾病的免疫學防控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它們的發現對整個免疫學乃至生物醫學的發展起著裡程碑式的推動作用。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細胞核內是否存在天然免疫識別分子、對於進入細胞核內的病原體DNA如何識別,長期致力於免疫學前沿研究的曹雪濤及團隊被「免疫禁區」的這兩個科學問題深深吸引。 「想去看看D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後細胞核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提及開展這項研究的初衷,曹雪濤坦陳。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表評論 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
    南開新聞網訊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Nature子刊:曹雪濤團隊再發論文,在該領域取得新進展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RBP)在研究巨噬細胞中IFN-γ激活的信號通路的調控中不是很清楚。 2019年11月18日,曹雪濤團隊在免疫學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Inducible degradation of lncRNA Sros1 promotes IFN-γ-mediated activation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 生命科學:有希望「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從屠呦呦的青蒿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到治療癌症的新型藥物,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研究,實則都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生命科學也被我國學術界視為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之一,最有可能實現從「跟跑」轉變為「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 生命科學:有希望「並跑」和「領跑」的學科—新聞—科學網
  • 中國免疫學研究正瞄準世界發展腳步—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由中國免疫學會舉辦的第十一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上,記者觀察到,在國際免疫學研究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於四十多年前從微生物學中獨立並發展起來的中國免疫學,正努力瞄準世界發展步伐。 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你能相信嗎,我也在玩兒微信。」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最近的研究表明,TET2通過促進DNA去甲基化或不依賴其酶促活性,在先天性免疫穩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2020年10月21日,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在Protein Cell 在線發表題為「Th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ET2 in innate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綜述論文,該綜述專注於
  • 曹雪濤專訪 | 新發《自然》子刊評述文章,談新冠肺炎免疫病理和...
    曹雪濤專訪 | 新發《自然》子刊評述文章,談新冠肺炎免疫病理和治療啟示
  • 曹雪濤院士實驗室:反饋性免疫自身識別可及時促進炎症消退
    4月26日,《細胞》雜誌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原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團隊在天然免疫與炎症調控研究領域的新突破,提出了自我免疫識別可反饋性地及時觸發消炎效應、阻止抗病毒天然免疫過度應答,進而維持機體自身穩定的新機制、新觀點。
  • 曹雪濤院士論文被質疑 工程院:會展開調查
    原標題:工程院回應:會展開調查   本報訊(記者 雷嘉)針對近期在網絡上出現的質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的論文重複率高等問題,中國工程院昨天作出回應,稱會對此問題展開調查。
  •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免疫在新冠肺炎發病和治療中起何作用
    據悉,《自然—免疫學綜述》隸屬自然出版集團,會定向向有學術影響力的著名科學家約稿。  此前,曹雪濤已分別於2015年和2019年在該雜誌應邀發表兩篇綜述性評論長文。其中,2015年發表的綜述為我國學者在此期刊發表的第一篇綜述性評論長文。  此次評述發表的寓意如何?應該從免疫學的哪些角度去研究新冠肺炎的機理和治療問題?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何建議?
  • 中國免疫學家曹雪濤回應對其論文的質疑
    >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8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國)11月18日凌晨,中國免疫學家曹雪濤院士在同行評議網站  11月14日起,伊莉莎白在該網站指出,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的多篇論文可能出現了圖像造假問題。曹雪濤現任南開大學校長,是著名的免疫學家。此事引起了巨大關注。  這些論文涉及曹雪濤及其同事在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做的部分研究工作。他在回應裡首先對這位質疑者表示了感謝。
  • 剛剛,曹雪濤院士本人回復「數據造假」質疑
    以下為曹雪濤院士的回覆:Dear Dr.對於您最近發表的關於在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免疫學研究所進行的上述研究的詢問,我寫信給您,我是通訊作者。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興趣以及您對保護科學記錄的準確性和研究追求的完整性的承諾。一直以來,它們對我也至關重要。在收到您的詢問後,我將其列為我們的首要任務,並立即採取措施調查您與團隊和合作者提出的問題,並仔細地重新檢查了我們的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
  • 如何評價曹雪濤校長提出將南開大學恢復到與清華北大齊名的地位?
    同年公布的首輪雙一流名單同樣凸顯了南開大學的窘境,作為老牌985高校,南開大學僅有5個學科入圍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在全國僅能並列第26位。憑藉碩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的最年輕院士曹雪濤出生於1964年的曹雪濤是山東濟南人,他17歲以優異成績考入第二軍醫大學,師從中國免疫學泰鬥葉天星教授,並在本科畢業後繼續跟隨葉老攻讀碩士學位。令人驚喜的是,在幾年後的碩士論文答辯會上,參與答辯的5位教授和專家一致認為曹雪濤的碩士論文以獨特的視角開創了免疫學的又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