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實驗室是我國規模最小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編人員僅30人。正是這個「迷你團隊」卻做出了一系列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免疫學科研成果。25年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帶領下,這個實驗室從1990年成立時一窮二白,到被世界免疫學界普遍認可、屢受讚譽,成為我國免疫學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領頭羊」,引領中國的免疫學術水平由過去的國際排名第19位進入世界前列。
從跟跑走向領跑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曹雪濤已經在腫瘤基因治療等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8歲就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醫學教授。「能不能讓我們的研究也成為國際同仁追蹤的目標?」曹雪濤和他的團隊都不滿足於做「跟跑者」。
一類在當時少人問津的細胞——樹突狀細胞,闖入了曹雪濤的視野。該細胞早在1868年就被發現,但醫學界只知其形,不知其用。曹雪濤團隊敏銳地意識到,它們在體內數量較少,但具有最強的抗原提呈能力,在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著中心樞紐的作用。1994年開始,他帶領團隊大膽地「轉移陣地」,集中科研火力尋求突破。
曹雪濤團隊通過系統性研究,創新性地發現樹突狀細胞在某些環境下可以不死,這徹底顛覆了傳統免疫學觀點。2004年,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免疫學》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的、具有重要免疫調節作用的新型樹突狀細胞亞群的創新成果。這是該雜誌創刊以來第一次刊登由中國科研人員獨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敢為人先」的精神讓曹雪濤和他的團隊一路向前:軍隊院校首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近300篇國際學雜誌的科學論文,2011年度國家十大科學進展,45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次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12個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多位獲國家優秀青年學者……
曹雪濤還多次受邀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撰寫綜述,並成為一流雜誌如Cell的編委,受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作大會特邀報告、擔任國際免疫學會聯盟學術大會主席。
從論文走向臨床
「論文發表了,我們的工作卻並沒有結束。」曹雪濤和他的團隊又馬不停蹄地走上了一條更艱辛卻具有示範意義的道路—細胞治療轉化醫學。
據悉,該團隊利用成果轉化經費建成了生物藥物研發中試基地,在國內最早開展樹突狀細胞瘤苗治療腫瘤患者的研究。而且這一治療機理,適用於許多腫瘤的治療。
如今,這一原創性成果正從論文走向臨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0多家醫院正進行著原國家I類生物製品「抗原致敏的樹突狀細胞」的Ⅲ期臨床試驗,這是目前國內唯一進入Ⅲ期臨床研究的免疫細胞治療製品。根據Ⅰ、Ⅱ期臨床試驗數據,該藥物針對大腸癌的單化療有效率在25%以上(有效率指讓腫瘤細胞縮小50%以上的概率),採用該生物製品聯合化療的複合治療方法的有效率可達45%。
同時,該研究團隊還發現了20餘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分子並獲得國際學術組織的統一命名。
科學家需要「家國情懷」
上海東北角一條不知名的小路上,一幢普通的磚紅色小樓並不起眼,曹雪濤團隊的實驗室在這裡一幹就是20年。
每周六上午,這裡會舉行一場內部報告會,20年來從未間斷。「我們實驗室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次世界一流雜誌刊登著名學者論文後,大家就會圍坐在一起,各抒己見討論文章的創新點和不足,提出充分證據進行質疑,最後提出新的設想。」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於益芝教授說,曹雪濤對學術方向的正確把握和對新增長點的敏銳洞察,保證著整個團隊始終在正確的方向上快速發展。
如今,這個團隊已是大咖雲集:陳濤湧獲得過「青年長江學者」殊榮;劉秋燕、郭振紅曾去哈佛進修學成歸來;侯晉和課題組成員發現的「肝癌預後判斷和治療的新靶標」課題入選「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立足本土培養創新型國際化青年人才模式——《醫學免疫學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思行」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被專家評委認為「對其他實驗室具有示範作用」,獲得 2014年國家首屆研究生教育成果獎唯一特等獎。而被譽為「最牛博導」的曹雪濤也因此被《自然》雜誌評為「傑出導師獎」。
年輕人的翅膀硬了,沒有飛走,反而學會了互相扶持。年輕的女教授李楠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時說:「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前面的戰友總會伸出手,把我拉上來。」
這個實驗室是靠什麼培養和凝聚人才呢?在曹雪濤看來,要「以思為先,以行為本。」團隊裡的導師,每一位都是集教育者、管理者、示範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於一身。他坦言,科學家需要有「家國情懷」,要注重用傳統文化和光榮歷史來感召年輕人。
說起過往的成績,曹雪濤表示,除了個人的努力,更得力於國家整體科研實力的提升,在免疫醫學領域湧現出了一大批創新爭先者。「榮譽也是壓力,唯有把我們的事業深扎在祖國創新的土壤裡,才能有動力勇攀新的科研高峰。」 曹雪濤和他的同事們異口同聲的說。
作者: 黃辛 朱泰來 [責任編輯: 呂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