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有希望「並跑」和「領跑」的學科—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生命科學:有希望「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世界生命科學大會見聞

 

從屠呦呦的青蒿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到治療癌症的新型藥物,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研究,實則都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生命科學也被我國學術界視為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之一,最有可能實現從「跟跑」轉變為「並跑」和「領跑」的學科。11月1日至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等單位承辦的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在北京開幕,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世界糧食獎和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等國際大師與中國學者坐而論道,探討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生命科學。

基因治療將改善人類健康

從陸地上的糧食種植,到大海中的藻類生長;從寨卡、登革熱、腫瘤的防治到蜜蜂傳授花粉的影響,從細胞和基因的分析到霧霾對生命體的影響。與會專家探討的話題五花八門,可以說只要涉及生命體,就有生命科學專家會從事相關研究。此次為期3天的大會設有66個分論壇,內容幾乎覆蓋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結構生物學、神經科學、合成生物學、納米生物技術、感染與免疫、細胞成像等。

如果要問哪個生命科學領域將率先取得重大突破並對人類健康作出重大貢獻,曾擔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的著名生物學家大衛·巴爾的摩的回答是「基於基因的一系列治療方法」。

作為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衛·巴爾的摩在病毒學、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等領域擁有極高聲望。他介紹說,近些年來,科學家已能繪製人類基因組,眾多動植物包括細菌的基因組繪製工作也陸續完成。「隨著一幅幅基因圖譜的展開,越來越多的謎團開始浮出水面。」

而基因療法作為一種非常強大的醫療手段,可以攻克人類重大疾病,特別是遺傳缺陷造成的眾多疾病,目前已經治癒了很多罹患遺傳疾病的兒童。「這種方法取得了令人驚訝的結果。」他說,「基於基因的治療手段,將會像IT技術一樣改變未來世界。」

中國處於整體創新突破前夜

中國在這些領域的進展如何呢?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主席饒子和院士在大會會刊的卷首語中如此概括:「生命科學領域是學科高度交叉融合的典型學科,是目前中國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領域之一,最有可能從『跟跑』轉變為『並跑』和『領跑』。」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也表示,我國正處於整體創新突破的前夜。「以免疫學為例,論文數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在《細胞》《科學》《自然》等高水平的期刊上刊登了近百篇免疫學的論文。」曹雪濤說,在疫苗研製領域,我國研發的世界首個手足口病疫苗已經在去年被批准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的負責人也受邀參與疫苗的審批,對這個疫苗評價很高」。

「以往我們總是跟隨歐美國家新藥的研製步伐,而這個疫苗先於他們通過審批和使用。」曹雪濤認為,這是我國自主創新開展新藥審批和使用的標誌性事件。

大衛·巴爾的摩認為,西方開展生命科學研究已有數百年,中國只有短短幾十年,卻進步飛速,令人驚嘆。「在這一領域,中國已然取得了強大的科技成就,同時湧現了許多優秀的科學家,他們站在國際舞臺上為生命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說,「去年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就說明了這一點。」

突破口在學科融合方向

對於生命科學未來的走向,學者們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人類科學下一個突破口可能在生命科學,也可能在計算機、工程學或其他學科出現,但最大的可能是在學科融合的方向。」大衛·巴爾的摩說,「計算機技術、工程技術特別是電子工程和化學工程等的學術成果,都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學科融合有利於生物學領域誕生新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對此表示贊同,「大數據對基因科學、分子科學的研究幫助很大,而人工智慧科學的發展也會對生命科學各領域的發展有所裨益。」

對於中國生命科學未來的發展之路,英國劍橋大學教授、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表示,中國不必太過著急,「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往往是一個長時間的研究探索過程,不能立即看到效益,需要耐心,需要長時間積累。但越是如此,越能產生改變世界的重大成果。」他說,科學家們對這一學科將給人類帶來的福祉充滿信心。

(本報北京11月2日電 本報記者 詹媛 楊舒)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生命科學:有希望「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從屠呦呦的青蒿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到治療癌症的新型藥物,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研究,實則都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生命科學也被我國學術界視為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之一,最有可能實現從「跟跑」轉變為「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王元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宣傳科學任務,傳播科技成果,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技創新!
  • 施一公撰文談生命科學: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新聞—科學網
    如今,30多年過去了,這個學科到底發展得怎麼樣?生物學的世紀到來了嗎?關於這個問題,專業人士與普通民眾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分歧。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什麼是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按照高考招生專業的大類劃分,它屬於理科。從本質上說,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
  • 學科特寫 | 生命科學學院:探索生命的奧秘
    悠久的歷史傳承、深厚的學術積澱讓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國內享有盛名,蓬勃興旺的發展更令學院實力躋身國際前列。在2018年、2019年QS世界大學生命科學專業排名中,生命科學學院均位列第38名,領跑中國大學生物院系。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隨著信息與計算科技的進步,腦電研究正在向「大樣本、大數據、大平臺、大合作」模式轉變,為協同全國相關優勢力量,激活多學科交叉潛力,開展長期和系統的腦電聯合攻關研究,中國腦電聯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對聯盟的成立表示祝賀,並鼓勵與會專家為中國腦電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
  • 中英生命科學與醫學高峰論壇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崔麗,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辦公室主任宋軍,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饒子和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英國惠康基金會主席傑裡米·法勒等出席論壇。論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曹雪濤院士主持。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航次分為兩個航段實施,緊密圍繞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生態響應」和「物質輸運和沉積過程、沉積記錄」兩個方面的重要科學問題,開展了水文、化學、生物、遙感和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歷時60天,累計航程7600餘海裡。   此次任務作業海域範圍廣、水深跨度大,且頻受颱風等影響,全體船隊員凝心聚力 、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
  • 這門「杜鵑鳥式學科」教你看懂人性—新聞—科學網
    …… 人性中的進化烙印 在《從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劇本》(下稱《從猿性到人性》)一書作者殷融的筆下,以上這些其實是基於生殖資源差異的一種策略:雄性動物往往都有多點投放基因的生物本能,即最大限度追求基因擴散的廣度。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會議的演講者也包括許多國內人工智慧與腦科學領域的科研帶頭人,如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羅敏敏,清華大學清華腦與智能實驗室和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宋森,以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武等。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科學教育成為熱議話題—新聞—科學網
    論壇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設置了14個主題報告和平行論壇,探討了新時代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前沿議題,特別是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等問題。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現場 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
  • 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報告(2017)發布—新聞...
  • 從「合成一個蛋白質」到「合成生命」,上海繼續「領跑」生命科學...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基本實現與國際一流並跑,若干方向具有領跑優勢
    12月18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在青島啟幕。800多位優秀海洋科技人才匯聚鰲山灣畔,集中展示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試點運行以來的發展成就:五年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與國際一流海洋科研機構並跑的態勢,若干研究方向具備了領跑優勢。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基本實現與國際一流並跑,若干方向具有領跑優勢
    800多位優秀海洋科技人才匯聚鰲山灣畔,集中展示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試點運行以來的發展成就:五年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與國際一流海洋科研機構並跑的態勢,若干研究方向具備了領跑優勢。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本屆大會主席孫之榮教授介紹了我國生物信息學學科發展情況等內容。他特別指出,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始於2001年,已成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研究領域學術水平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全國盛會。近兩年來生物信息學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發展,中國生物信息學學會已經得到中國科協的批准,本屆大會首次以中國生物信息學學會(籌)的名義舉辦。
  • 河北大學3學者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新聞—科學網
    記者5月9日從河北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河北大學校長康樂教授入選「農業和生物科學」類榜單,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萬師強教授入選「環境科學」類榜單,該校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劉彥奎教授入選「計算機科學」類榜單。 據悉,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的研究數據來自愛思唯爾旗下的 Scopus資料庫。
  • 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的「春天」—新聞—科學網
    ——記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代數與數論」   近半個世紀以來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開發RIC-seq新技術全景式捕獲RNA原位高級結構及作用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