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屠呦呦的青蒿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到治療癌症的新型藥物,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研究,實則都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生命科學也被我國學術界視為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之一,最有可能實現從「跟跑」轉變為「並跑」和「領跑」的學科。11月1日至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等單位承辦的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在北京開幕,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世界糧食獎和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等國際大師與中國學者坐而論道,探討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生命科學。
基因治療將改善人類健康
從陸地上的糧食種植,到大海中的藻類生長;從寨卡、登革熱、腫瘤的防治到蜜蜂傳授花粉的影響,從細胞和基因的分析到霧霾對生命體的影響。與會專家探討的話題五花八門,可以說只要涉及生命體,就有生命科學專家會從事相關研究。此次為期3天的大會設有66個分論壇,內容幾乎覆蓋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結構生物學、神經科學、合成生物學、納米生物技術、感染與免疫、細胞成像等。
如果要問哪個生命科學領域將率先取得重大突破並對人類健康作出重大貢獻,曾擔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的著名生物學家大衛·巴爾的摩的回答是「基於基因的一系列治療方法」。
作為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衛·巴爾的摩在病毒學、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等領域擁有極高聲望。他介紹說,近些年來,科學家已能繪製人類基因組,眾多動植物包括細菌的基因組繪製工作也陸續完成。「隨著一幅幅基因圖譜的展開,越來越多的謎團開始浮出水面。」
而基因療法作為一種非常強大的醫療手段,可以攻克人類重大疾病,特別是遺傳缺陷造成的眾多疾病,目前已經治癒了很多罹患遺傳疾病的兒童。「這種方法取得了令人驚訝的結果。」他說,「基於基因的治療手段,將會像IT技術一樣改變未來世界。」
中國處於整體創新突破前夜
中國在這些領域的進展如何呢?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主席饒子和院士在大會會刊的卷首語中如此概括:「生命科學領域是學科高度交叉融合的典型學科,是目前中國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領域之一,最有可能從『跟跑』轉變為『並跑』和『領跑』。」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也表示,我國正處於整體創新突破的前夜。「以免疫學為例,論文數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在《細胞》《科學》《自然》等高水平的期刊上刊登了近百篇免疫學的論文。」曹雪濤說,在疫苗研製領域,我國研發的世界首個手足口病疫苗已經在去年被批准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的負責人也受邀參與疫苗的審批,對這個疫苗評價很高」。
「以往我們總是跟隨歐美國家新藥的研製步伐,而這個疫苗先於他們通過審批和使用。」曹雪濤認為,這是我國自主創新開展新藥審批和使用的標誌性事件。
大衛·巴爾的摩認為,西方開展生命科學研究已有數百年,中國只有短短幾十年,卻進步飛速,令人驚嘆。「在這一領域,中國已然取得了強大的科技成就,同時湧現了許多優秀的科學家,他們站在國際舞臺上為生命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說,「去年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就說明了這一點。」
突破口在學科融合方向
對於生命科學未來的走向,學者們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人類科學下一個突破口可能在生命科學,也可能在計算機、工程學或其他學科出現,但最大的可能是在學科融合的方向。」大衛·巴爾的摩說,「計算機技術、工程技術特別是電子工程和化學工程等的學術成果,都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學科融合有利於生物學領域誕生新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對此表示贊同,「大數據對基因科學、分子科學的研究幫助很大,而人工智慧科學的發展也會對生命科學各領域的發展有所裨益。」
對於中國生命科學未來的發展之路,英國劍橋大學教授、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表示,中國不必太過著急,「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往往是一個長時間的研究探索過程,不能立即看到效益,需要耐心,需要長時間積累。但越是如此,越能產生改變世界的重大成果。」他說,科學家們對這一學科將給人類帶來的福祉充滿信心。(記者 詹媛 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