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第五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線上落幕。
88歲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因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了本屆的「生命科學獎」。 APL(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他們的研究使ATO(俗稱砒霜)和ATRA成為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
連續舉辦五年 每個獎項每年獎勵100萬美元
2015年1月20日,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聯想集團CEO楊元慶,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北京大學教授饒毅等幾位科學家、企業家組織創辦了未來論壇,在這次論壇上,設立了未來科學大獎。
不同於其他的官方或者行業組織的獎項,這是國內第一個由華裔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百度公司李彥宏、金沙江創投丁健、紅杉基金沈南鵬、高瓴資本張磊共同擔任了三大獎項之一的『生命科學大獎』的捐贈人。每人承諾連續出資10年用於該獎項的獎勵,獎勵金額為100萬美元。
2016年,盧煜明因發現母體血液中存在著胎兒的游離DNA,證明了使用胎兒游離DNA來診斷遺傳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實際性,最終開創了利用第二代基因測序來檢測唐氏綜合症的新途徑,僅在中國,每年就有超過一百萬孕婦接受這項測試。這種革命性的方法為全球無數的孕婦提供了無創產前診斷,摘得第一屆生命科學獎。
2017年,「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施一公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作出重大貢獻。
2018年,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獲得「生命科學獎」。
2019邵峰因其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
作為該獎項的捐贈人之一,李彥宏表示:"生命科學的進步與發展是一個偉大的探索過程,它是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健康、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而生。"
這是生命科學獎的五年,也是人類科學文明進步的五年。
『不正經』企業家李彥宏 正經關心科學與創新
早年在媒體採訪中,李彥宏曾被媒體提問,為什麼明明是計算機出身,卻要資助生命科學大獎?
"創新往往是在很多領域交叉的地方出現的,之所以資助生命科學大獎是希望鼓勵不同學科之間加強交流,產生創新的火花,推動科學的進步"。在2017年的未來科學大會論壇上,李彥宏也曾坦言,「如果我們的這些活動,能夠激勵這些孩子將來走向科學道路,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那我們設這個獎項就值了。」
在鼓勵技術創新、探索世界這件事情上,李彥宏不太像一個商人,他顯得有些「過份積極」。
比如,近十幾年來,百度每年都要拿出來約佔當年總營收16%的費用專門用於新技術的研發。儘管那些技術一時無法商業化盈利甚至頗為燒錢,但是李彥宏仍然堅持,一定要堅持做下去。就算無法商業化但是對科技創新具有重大意義,那就是百度該做的事情。所以多年來,百度在AI技術上所獲得的專利都是數量最多、覆蓋領域最廣,就算與國外的大公司相比也毫不遜色。
比如,2017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由百度牽頭籌建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此外百度還將作為共建單位共同參與大數據系統軟體國家工程實驗室,及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工作。
比如,2018年李彥宏宣布將與百度公司一起,向北大捐贈6.6億人民幣(含部分等值資產),聯合成立「北大百度基金」,用於人工智慧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和探索。
再比如,今年一月武漢新冠病毒突然爆發席捲全國時,李彥宏當即決定拿出3億元人民幣,成立抗疫基金,支持新型冠狀病毒等新疾病的治癒藥物篩選、研發等一系列抗擊疫情工作。
從這些層面上來說,李彥宏並不是一個典型的商人,但他一定是一個對於科技創新充滿熱忱、甘願付出的企業家。
眾所周知的是,李彥宏是一個技術狂魔,他對於技術創新、生命探索的熱衷早有蹤跡。他是矽谷工程師出身,他擁有被業界稱為當代搜尋引擎的奠基石超鏈分析技術專利,他與扎克伯克一起被評選為90後留學生最崇拜的科技偶像,是眾多碼農的"廠長",他許許多多的身份都與技術相關。
但是鮮有人知的是,他在20年前放棄了頂尖生命科學研究機構Merck的offer,最終回國創業做了一名企業家。他在2017未來科學大獎晚會上選擇朗誦羅伯特·弗羅斯的詩《未選擇的路》:」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的深處。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他選擇了那條通往創業的路,並且一路高歌猛進,帶領百度成為了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但是那條未選擇的通向科學家的路,在他心中,卻未必不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