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致敬7位頂尖科學家

2020-11-22 中國江蘇網
 
李家洋
 
袁隆平
 
張啟發
 
馬大為
 
馮小明
 
周其林
 
林本堅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負責獎金的捐贈和發放。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為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

  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9月8日揭曉。

  生命科學獎 |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

  獲獎理由:獎勵他們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質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

  水稻承擔著養育中國乃至全世界半數以上人口的重任。袁隆平開創性地培育出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使雜交水稻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顯著地提升了水稻產量;奠定了利用雜種優勢,有效地選育高產高抗水稻品種的理論基礎。

  繼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的突破性工作後,張啟發和李家洋將現代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技術應用於水稻育種中。張啟發創造性地構建了水稻「永久F2群體」,首次發現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顯著地降低了雜交育種的隨機性,拓展了雜種優勢在水稻育種中的應用。

  李家洋致力於研究水稻株型對其產量的影響,他發現水稻分櫱數和穗型是產量的決定性因素,提出通過株型間的特定組合尋找在光合作用效率與土地利用率等各方面的理想株型,來設計選育高產優質超級稻,並培育出20個水稻新品種。

  李家洋、袁隆平和張啟發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

  物質科學獎 |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

  獲獎理由:表彰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

  發展新的化學反應及合成策略是現代化學和分子科學的基石之一。馬大為、馮小明和周其林分別發展了各具特色的催化劑,極大地促進或改變了幾類重要有機化學反應的發展。馬大為以胺基酸銅的絡合物為催化劑實現了碳-氮鍵的高效構築,為含苯胺片段的藥物及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種簡便方法。周其林基於螺雙二氫茚優勢配體骨架設計和發展了多種新型手性螺環配體及催化劑。馮小明設計合成了系列手性雙氮氧配體及催化劑,以優秀的對映選擇性實現了多種手性Lewis酸催化的碳-碳成鍵新反應,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林本堅

  獲獎理由:獎勵他開拓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製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

  林本堅系列突破性的創新,革新了集成電路的製程,使先進半導體晶片的特徵尺寸能持續縮減為細微納米量級。根據IEEE近期的數據統計,浸潤式微影技術製造了世界上至少80%的電晶體。綜 合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目前設置「生命科學」 「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負責獎金的捐贈和發放。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袁隆平開創性地培育出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使雜交水稻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顯著地提升了水稻產量。繼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的突破性工作後,張啟發和李家洋將現代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技術應用於水稻育種中。根據IEEE近期的數據統計,浸潤式微影技術製造了世界上至少80 %的電晶體。

相關焦點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2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共有7位頂級科學家獲獎。其中,蘭州大學校友周其林、馮小明均獲「2018物質科學大獎」。 據了解,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7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來源: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9月8日下午,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
  • 「未來科學大獎」這樣產生
    從五年前的一個倡議,「未來科學大獎」到現在 已經獲得世界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做全世界公認的科學大獎早在發起倡議的一年半前,張磊已萌生設立中國的科學獎的想法,並得到了施一公、饒毅等人的支持。這些頂尖科學家所組成的科學委員會的加入,為 大獎提供了專業上的保障。逐一研究過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科學突破獎後,論壇創始理事們發現,這些國際知名的科學大獎無一例外是由個 人或家族捐贈,而政府背景的科學獎項在學術界及國際影響力上,都難以望其項背。
  • 2018未來科學大獎公布 李家洋、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榜上有名
    原標題:2018未來科學大獎公布 李家洋、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榜上有名   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在京頒布。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
  • 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與他電話連線的是「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項」委員會主席、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駱利群在通知袁隆平獲獎時,自然也沒忘順祝袁老生日快樂。今年,包括袁隆平在內的7位科學家共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其中就有兩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分獲物質科學大獎,林本堅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大獎。其中周其林、馮小明為蘭州大學校友。
  •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田剛教授介紹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評獎情況。2018 未來科學大獎Future Science Prize生命科學獎 |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物質科學獎 |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公布,4位學者獲獎
    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被任命為國家科技部973計劃項目「金融風險控制中的定量分析與計算」的首席科學家;2009年由彭實戈帶頭,山東大學申報的「金融—數學跨學科交叉應用型人才培養實驗區」獲準立項;2011年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聘為3位「2011-2012普林斯頓全球學者」之一。2020年9月,獲得2020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盧煜明、施一公:未來科學大獎意義重大,有助吸引科研人才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7日消息,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由此,這一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學盛會正式拉開帷幕。各界頂尖科學家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
  • 科學改變未來,2020未來科學大獎剛剛揭曉
    未來科學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在獎項評審過程中,有包括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以及數十位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參與了未來科學大獎的提名與評議過程。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 100 萬美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 世界級科學家齊聚2019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峰會
    作為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系列活動的一場國際科學盛宴,11月16日在京舉辦的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峰會大咖雲集。本次科學峰會邀請到了15位世界頂級科學家蒞臨現場,分享前沿學術成果,探討學科交叉創新,推進科學產業應用。這些全球最有智慧的大腦們通過最精彩的主題演講、最深刻的交流,共同開啟科學的想像和未來。據悉,在大獎周期間到場的百餘位科學家陣容豪華,諸多國際頂尖科學家也是因為本次科學峰會首次來到中國。每年舉辦一次的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峰會,圍繞探究學術、分享思想展開。
  • 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記者劉天思)11月18日下午,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林本堅7位科學家獲頒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 山東大學誕生四位未來科學大獎得主,三人與數學系有關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和彭實戈獲獎。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統計發現,2016年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至今共產生20位獲獎人,其中已有四位本科就讀於山東大學的科學家獲獎,是目前誕生未來科學大獎得主最多的高校。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首位「物質科學獎」得主誕生,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獎。
  • 山東大學誕生四位未來科學大獎得主,三人與數學系有關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統計發現,2016年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至今共產生20位獲獎人,其中已有四位本科就讀於山東大學的科學家獲獎,是目前誕生未來科學大獎得主最多的高校。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首位「物質科學獎」得主誕生,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獎。他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科學之光,溫暖世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開幕
    田剛:推動基礎科研 做全世界公認的大獎田剛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上表示:作為大獎的第一批科學委員會委員,我見證了大獎五年來的不斷成長和發展,感受到了大獎科學委員會對於評審的嚴謹性、科學性、公正性原則的堅持,也看到了未來科學大獎在推動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五年來,未來科學大獎共產生了20位獲獎人。
  • 必看常識:未來科學大獎
    三個獎項陸續揭曉,共誕生了4位獲獎人。未來科學大獎的成立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至今已歷5屆。這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未來科學大獎設「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兩個年度獎項,用於獎勵生命科學,以及物質科學(包括數學、計算機)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兩個門類的獎金分別為每年100萬美元。獲獎人於每年年底前公布。獲獎人數按同一項工作最突出者為準,原則上每個獎項不超過五人。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未來科學大獎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理委員會)。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140位科學大咖出席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從10月20日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本屆論壇將有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公考常識積累:未來科學大獎
    9月6日上午10點,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三個獎項陸續揭曉,共誕生了4位獲獎人。  未來科學大獎的成立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至今已歷5屆。這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
  •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袁隆平等七位科學家獲獎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公布。中國日報網9月9日電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9月8日在北京公布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名單。據此頒發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以獎勵他們的卓越成就。大獎獎金共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88萬元),每人獲三分之一獎金。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獲得「物質科學獎」發展新的化學反應及合成策略是現代化學和分子科學的基石之一。化學工作者在創造新物質的過程中,催生、帶動和促進了諸多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包括新藥研發、香料工業、材料科學、基因測序等領域。
  •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中宏網山東9月7日電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以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