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生院士等獲頒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 |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舉行 |
陳潤生院士獲頒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中) 黃辛攝
9月27日,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在上海開幕。在為期2天半的會議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700餘名專家學者代表,將圍繞「新冠病毒研究與轉化醫學信息學」「單細胞組學分析方法與應用」「人工智慧與生物信息學」和「腦科學與生物信息學」等生物信息學諸多傳統與新興領域進行研討與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在致開幕詞時指出,目前生物信息學已經從一個關注較少的領域發展為生命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一門成熟的尖端交叉學科,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高通量組學研究中居於主導地位,在生物醫學大數據挖掘、人工智慧、合成生物學、疾病機制探討、新藥研發等生物與醫學前沿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來自大會承辦單位的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教授在致詞中表示,生物信息學在生命科學研究,特別是新冠疫情防疫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屆大會主席孫之榮教授介紹了我國生物信息學學科發展情況等內容。他特別指出,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始於2001年,已成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研究領域學術水平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全國盛會。近兩年來生物信息學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發展,中國生物信息學學會已經得到中國科協的批准,本屆大會首次以中國生物信息學學會(籌)的名義舉辦。
本次大會設立了首屆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獲獎人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陳潤生院士、郝柏林院士、李衍達院士、羅遼復教授、張春霆院士和孫之榮教授,以表彰他們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和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陳潤生獲獎後表示,生物信息學在我國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初,是一門整合數學、物理、計算機等理工學科和生命科學、醫學、藥學等學科的新興交叉學科。在各位同行的努力下,生物信息學在中國蓬勃發展,已經產生了大量重要研究成果,其在生物醫藥等研究領域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前景非常好,希望領域內的研究人員能夠不斷創新,堅持初心,傳承好精神。
陳潤生指出,精準醫學研究已成為新一輪國家科技競爭和引領國際發展潮流的戰略制高點。近年來大數據的發展為醫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例如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在綜合測序信息和家族病史後,選擇切除乳腺以預防乳腺癌。生物信息學研究者還需要著眼於未來,綜合考慮電子病歷、可穿戴設備提供的生理生化指標,影像學、組學、病人的動態數據和相關環境數據,抽提這些多尺度、異質化、時序的數據進行分析,為醫學的精準化發展和人類的身體健康作出貢獻。
孫之榮則表示,今天完成了我國生物信息學研究領域廣大學者的一個心願,就是給我國老一輩的生物信息學開拓者進行一次頒獎。中國的生物信息學事業在這一批老先生的努力下,起步時間幾乎同國際上一致。希望新一代的生物信息學學者繼續努力,使得我國的生物信息學在國際上能夠取得領先地位。
當天上午,陳潤生做了題為從《新冠病毒、精準醫學到核酸藥物》的特邀報告。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亦學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洛南研究員分別做了大會報告。
當天,還舉行了「生物信息教學座談」和「青年科研生涯座談」,對我國生物信息學人材的培養進行討論。
參加大會的700餘位學者學生中,還包括了很多非生物信息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大家均表示隨著高通量研究方法在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對生物信息學的需求不斷增長,希望能夠與生物信息學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展更多的交流合作,以期一同解決人類遺傳資源與生物安全等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面臨的諸多關鍵科學問題。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