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免疫學研究正瞄準世界發展腳步—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小到該打什麼疫苗,大到腫瘤的精準治療,可以說幾乎所有疾病都與一個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便是一百多年前發展起來的現代免疫學。

近日,在由中國免疫學會舉辦的第十一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上,記者觀察到,在國際免疫學研究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於四十多年前從微生物學中獨立並發展起來的中國免疫學,正努力瞄準世界發展步伐。

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你能相信嗎,我也在玩兒微信。」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理察·弗拉維爾(Richard Flavell)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理察通過微信與中國免疫學研究人員頻繁的互動,可以說是他幾十年與中國免疫學家打交道的一個縮影。

「有很多中國科學家曾加入我的團隊,我和中國科學家有很長的交流歷史。」理察坦言,許多曾和他共事的中國科研人員回到了中國,並成為了中國免疫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能和這些優秀的科學家一起共事,我感到很幸運。」理察說,「現在我的實驗室裡還有七八名中國學生。」

能進入國際知名免疫學家理察的實驗室,中國免疫學人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從中窺見一斑。然而,早期的中國免疫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卻很低。「原來參加國際會議,很少有中國免疫學家的聲音,作報告的大都是外國科學家。」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第三軍醫大學吳玉章教授回憶稱。

而隨著國內免疫學研究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中國免疫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上述局面也得以扭轉。據悉,近年來,中國免疫學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研究隊伍日趨壯大,並且高水平論文也在國際上佔據了相當的比例。

「中國免疫學基礎研究、論文數量,已經達到了全世界第二的水平。「吳玉章表示,可以說國內免疫學發展不僅「規模發展快」,而且「質量提高快」。

未來發展態勢良好

在生命科學還沒有一個領域對人類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一些重要傳染病得到控制或消滅、改變了人類的疾病譜、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免疫預防成果的高度評價。

吳玉章稱,「免疫學是為人類健康貢獻非常直接的學科。」因為這樣的特點,它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才,並得以迅速發展。

當下,雖然相較於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我國的免疫學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吳玉章強調,中國免疫學家已具備「瞄準珠峰」的國際化視野,正在與最頂尖的國家做同樣水平的工作。

據吳玉章介紹,儘管中國的免疫學理論體系原創性工作還有待積累,但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過去都是跟跑,通過十幾年時間的艱苦努力,我國在個別領域已經在領跑,如突發傳染病免疫機制、先天免疫調控新機制、獲得性免疫的新細胞亞群和調控機制等」。

理察在與中國免疫學家多年的交流中,也關注到中國科學研究的公共建設和政府投入在免疫學領域不斷增多的趨勢,他十分看好中國免疫學的發展前景,「中國免疫學和很多國內其他研究領域一樣,發展態勢很好,未來還會變得更好」。

產業與科普仍是短板

基礎免疫學、臨床免疫學和生物高技術被視作免疫學的三座高樓,雖然中國免疫學正瞄準世界前沿不斷邁進,但國內生物高技術發展,仍是一個無法與國外發展相抗衡的短板。

吳玉章在採訪中坦言,國內免疫學相關產業的發展並不理想,研發投入十分欠缺。「一個新藥從研發到上市,需要2.6億美金的投入,周期大概在10到15年,而成功率只有10%左右。」吳玉章告訴記者,「高大上」的免疫學研究,常常無法得到企業的支持,他呼籲更多的企業關注免疫學最新研究,以免出現科研成果「曲高和寡」的現象。

同時,公眾對免疫學知之甚少也給免疫學科普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很多人的免疫學知識比較匱乏,帶來的後果就是不合理的保健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給身體健康帶來了雙重影響。」中國免疫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二軍醫大學於益芝教授表示。

如今他們正嘗試通過科普公眾號、科普漫畫叢書等形式更好地傳播免疫學常識,以擔起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我們的任務很重,希望讓大家更多地了解免疫學知識,過上更健康的生活。」吳玉章說。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曹雪濤:領跑世界免疫學研究的「迷你團隊」
    正是這個「迷你團隊」卻做出了一系列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免疫學科研成果。25年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帶領下,這個實驗室從1990年成立時一窮二白,到被世界免疫學界普遍認可、屢受讚譽,成為我國免疫學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領頭羊」,引領中國的免疫學術水平由過去的國際排名第19位進入世界前列。
  • Abcam收購Expedeon蛋白質組學和免疫學業務—新聞—科學網
    • 包括領先的蛋白質偶聯技術和行業品牌 Lightning-Link® 和 CaptSureTM • 有機會通過整合 Expedeon 和 Abcam 的技術開發新產品
  • 中國齒輪傳動產業發展高峰會議在蘇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現場頒獎(嵐嵐供圖) 前不久,2019 年中國齒輪傳動產業發展高峰會議暨齒輪行業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表彰會在蘇州舉行來自國內齒輪行業的專家學者圍繞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築夢強國的主題進行了研討交流。
  • 《人體健康與免疫》叢書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10月21日,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上,中國免疫學會發布《人體健康與免疫》英文版(共3冊)。該書通過漫畫和對話的形式,向公眾傳輸免疫學和醫學的常見概念,解答常見問題。 中國免疫學會秘書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表示,相比全球其他國家公民,我國公民的健康意識和健康需求比以往更為強烈。但是,我國公民在醫學科學知識方面存在著不足,醫學科學素養仍待提高,對於醫學問題上的諸多誤解亟待消除。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而當前無論是免疫檢查點療法還是CAR-T 細胞療法都是通過增強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殺傷功能實現的。」黃波表示,殺腫瘤的T細胞在對腫瘤細胞殺傷過程中,會逐漸進入一種過渡疲勞的狀態,逐漸喪失與腫瘤細胞「搏鬥」的能力,免疫學上將之稱為T細胞耗竭。 由此可見,阻斷T細胞耗竭或者逆轉耗竭的T細胞,使其恢復先前殺腫瘤細胞的能力,是提升臨床腫瘤免疫治療的一個關鍵點。
  • 洞見丨浩瀚星空裡的中國腳步
    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衝進太空。歷史性的一刻瞬間燃爆網絡,短短一個小時,「天問一號」在網際網路上的相關搜索熱度飆升1560%;與此同時,上百萬網友熱情地參與到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在百度App平臺啟動的全球徵名活動中。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的目的是傳承CERN優良傳統、分享經驗,促進CERN的開拓創新和對外開放,傳播新知識、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助推我國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創新發展。 「隨著國際科技發展和國內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生產需求的轉變,CERN要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緊跟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解放思想,創新發展、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據悉,該研究成果被《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ditors』Highlights編輯精選欄目報導。 研究人員利用海洋同化資料以及約化重力模式,分析了Canonical El Niño、Central Pacific-I (CP-I) El Niño和 Central Pacific-II(CP-II)El Niño發展年秋季,北赤道流分叉點的響應變化和機制。
  •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雷射應用分會成立—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婉在賀信中指出:「當前,世界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正加快創新型國家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雷射技術和應用無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此歷史時刻發起成立雷射應用分會,必將對我國雷射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本次《意見》的推出,直擊「五唯」頑症痼疾之要害,對於確立中國教育科研的正確目標和評價導向、促進教育科研評價體系的建立健全、推動中國教育科研以服務國家建設和人類進步為己任等,可謂相當及時且有力。引導和指導國內教育科研活動按規律辦事,這是《意見》中各項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其對於中國教育科研各項活動的科學意義有以下幾點。 讓SCI論文回歸成果載體的模樣。
  • 中國應儘快開展免疫學計劃
    人們關心的這些問題,只有從免疫學中才能得到答案。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免疫學這個傳統學科獲得了空前的關注,更多的問題也隨之湧現。近日,以「免疫學理論前沿與技術應用: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第688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積極探討適合我國免疫學科發展的科研與轉化方向,以促進免疫學技術的應用與轉化,在控制疾病和維護國民健康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對聯盟的成立表示祝賀,並鼓勵與會專家為中國腦電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隨後,堯德中圍繞以往腦電大型研究隊列做了總結報告,並指出中國腦電聯盟的願景是,整合全國優勢力量,加速推進符合倫理的腦功能和腦疾病研究,促進兒童青少年教育變革,提升國人腦健康水平,推動智能科學發展,提升國家的國際學術地位,促成從局部並跑到多領域領跑的轉變。
  • 香山科學會議:中國當儘快開展免疫學計劃
    11月19日,以「免疫學理論前沿與技術應用: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積極探討適合我國免疫學科發展的科研與轉化方向,旨在促進免疫學技術的應用與轉化,在控制疾病和維護國民健康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首屆中英免疫學高峰論壇順利召開
    2017年5月24-28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牛津大學、中國免疫學會、英國免疫學會聯合主辦,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首屆中英免疫學高峰論壇&2017第五屆醫科院-牛津免疫學轉化醫學中心研討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勝利召開。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新聞—科學網
    黃萎病是棉花生產上的重要病害,在世界各產棉國均常年發生,造成嚴重減產和經濟損失。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雄鼠傾向於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取決於它們是在戰鬥、逃跑、追逐還是從事其他活動。
  • 新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汙染呈解耦合態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基於過去40多年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大數據分析,認為2015年後中國的環境與發展已呈解耦合態勢。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生態環境提供物質能量,受到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