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該打什麼疫苗,大到腫瘤的精準治療,可以說幾乎所有疾病都與一個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便是一百多年前發展起來的現代免疫學。
近日,在由中國免疫學會舉辦的第十一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上,記者觀察到,在國際免疫學研究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於四十多年前從微生物學中獨立並發展起來的中國免疫學,正努力瞄準世界發展步伐。
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你能相信嗎,我也在玩兒微信。」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理察·弗拉維爾(Richard Flavell)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理察通過微信與中國免疫學研究人員頻繁的互動,可以說是他幾十年與中國免疫學家打交道的一個縮影。
「有很多中國科學家曾加入我的團隊,我和中國科學家有很長的交流歷史。」理察坦言,許多曾和他共事的中國科研人員回到了中國,並成為了中國免疫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能和這些優秀的科學家一起共事,我感到很幸運。」理察說,「現在我的實驗室裡還有七八名中國學生。」
能進入國際知名免疫學家理察的實驗室,中國免疫學人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從中窺見一斑。然而,早期的中國免疫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卻很低。「原來參加國際會議,很少有中國免疫學家的聲音,作報告的大都是外國科學家。」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第三軍醫大學吳玉章教授回憶稱。
而隨著國內免疫學研究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中國免疫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上述局面也得以扭轉。據悉,近年來,中國免疫學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研究隊伍日趨壯大,並且高水平論文也在國際上佔據了相當的比例。
「中國免疫學基礎研究、論文數量,已經達到了全世界第二的水平。「吳玉章表示,可以說國內免疫學發展不僅「規模發展快」,而且「質量提高快」。
未來發展態勢良好
在生命科學還沒有一個領域對人類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一些重要傳染病得到控制或消滅、改變了人類的疾病譜、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免疫預防成果的高度評價。
吳玉章稱,「免疫學是為人類健康貢獻非常直接的學科。」因為這樣的特點,它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才,並得以迅速發展。
當下,雖然相較於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我國的免疫學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吳玉章強調,中國免疫學家已具備「瞄準珠峰」的國際化視野,正在與最頂尖的國家做同樣水平的工作。
據吳玉章介紹,儘管中國的免疫學理論體系原創性工作還有待積累,但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過去都是跟跑,通過十幾年時間的艱苦努力,我國在個別領域已經在領跑,如突發傳染病免疫機制、先天免疫調控新機制、獲得性免疫的新細胞亞群和調控機制等」。
理察在與中國免疫學家多年的交流中,也關注到中國科學研究的公共建設和政府投入在免疫學領域不斷增多的趨勢,他十分看好中國免疫學的發展前景,「中國免疫學和很多國內其他研究領域一樣,發展態勢很好,未來還會變得更好」。
產業與科普仍是短板
基礎免疫學、臨床免疫學和生物高技術被視作免疫學的三座高樓,雖然中國免疫學正瞄準世界前沿不斷邁進,但國內生物高技術發展,仍是一個無法與國外發展相抗衡的短板。
吳玉章在採訪中坦言,國內免疫學相關產業的發展並不理想,研發投入十分欠缺。「一個新藥從研發到上市,需要2.6億美金的投入,周期大概在10到15年,而成功率只有10%左右。」吳玉章告訴記者,「高大上」的免疫學研究,常常無法得到企業的支持,他呼籲更多的企業關注免疫學最新研究,以免出現科研成果「曲高和寡」的現象。
同時,公眾對免疫學知之甚少也給免疫學科普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很多人的免疫學知識比較匱乏,帶來的後果就是不合理的保健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給身體健康帶來了雙重影響。」中國免疫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二軍醫大學於益芝教授表示。
如今他們正嘗試通過科普公眾號、科普漫畫叢書等形式更好地傳播免疫學常識,以擔起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我們的任務很重,希望讓大家更多地了解免疫學知識,過上更健康的生活。」吳玉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