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鑫等,在厄爾尼諾(El Niño)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據悉,該研究成果被《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ditors』Highlights編輯精選欄目報導。

北赤道流分叉點(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影響著西太平洋大尺度海洋環流,如黑潮(Kuroshio Current)、棉蘭老流(Mindanao Current),以及印度洋與太平洋間的印尼貫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進而影響著全球海洋以及氣候系統。

研究人員利用海洋同化資料以及約化重力模式,分析了Canonical El Niño、Central Pacific-I (CP-I) El Niño和 Central Pacific-II(CP-II)El Niño發展年秋季,北赤道流分叉點的響應變化和機制。研究發現Canonical El Niño與CP-II El Niño發展年秋季,受風應力遙強迫的影響,分叉點位置北移;而在CP-I El Niño發展年秋季,在菲律賓東部存在顯著的風應力旋度負異常,在局地引起海表高度正異常,與CP-I El Niño遙強迫造成的影響相抵消,使得分叉點位置沒有明顯變化。

該研究較細緻的描述了北赤道流分叉點對El Niño多樣性的響應,有助於理解El Niño多樣性對全球氣候環境的影響。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73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
  • 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 已影響中國
    受其影響,今年夏季,我國可能出現「南澇北旱」: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會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乾旱較重。  海水溫度變化會影響大氣環流  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可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變化。
  • 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新聞—科學網
    與颶風類似,颱風也在赤道附近的溫暖海域上空產生,把大量的熱帶溫熱空氣吹向兩級。颱風的強盛期一般出現在夏至或夏季開始後的兩個月。在我國,8月通常是生成颱風最多的月份。僅8月上旬,第7號颱風「韋帕」、第9號颱風「利奇馬」就相繼登陸。 強熱帶氣旋引人矚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風力強勁,破壞力驚人。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影響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其大氣水循環過程對區域及全球氣候均有重要影響。
  • AGU 本周精選文章:不同的厄爾尼諾,不同的北赤道洋流路徑
    不同類型的厄爾尼諾對北赤道流分叉有著不同影響,並可擴展到太平洋海洋環流和全球氣候系統。北赤道流分叉(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 NECB)的緯度對黑潮(Kuroshio)、棉蘭老海流(Mindanao Current)、印度尼西亞貫通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等大尺度海洋行為有著廣泛影響,對海洋和氣候系統的影響也十分廣泛。
  • 研究:全球變暖加劇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ENSO)雖是發生在太平洋,但卻在全球氣候系統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科學家們至今仍然不確定,氣溫上升是否會在未來對厄尼爾諾現象產生影響。  但最新的研究表示,因厄爾尼諾現象而導致的乾旱及水災將會越來越劇烈。  在全球氣候系統中,厄爾尼諾現象產生了許多複雜的作用。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科學家揭示真核基因組轉座子寄生策略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TTS, 轉錄終止位點。基因組所供圖 近日,《核酸研究》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張新巖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對基因組中常見的寄生性轉座子元件(又稱跳躍因子)進行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轉座子的兩種依賴宿主基因轉錄的基因組整合策略。這一發現為解析複雜的真核生物基因組提供了「基因組生態學」視角。
  • 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對大豆市場的影響分析
    今年上半年以來,市場對於年度內拉尼娜預期不斷增強,NOAA在10月份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月度討論中提到,今年很有可能會發生中等至高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其強度將在11月-明年1月達到極值,年度拉尼娜事件基本得到確認。在當前時點,市場關注點更多集中在阿根廷大豆的播種和生長階段。
  • 赤道中東太平洋今年秋冬季將發生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京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秋冬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對今年秋冬季厄爾尼諾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形成會商意見。與會專家預測20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並將發展成一次強度較弱的厄爾尼諾事件。
  • 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觀測證據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及深圳大學的學者,揭示渦旋影響北阿拉伯海冬季水華的觀測證據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通常,較小的生物具有較短的代時和較快的突變速率,從而導致其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 孫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波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的研究成果。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厄爾尼諾現象已出現 深度分析其影響
    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可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變化。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會出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進而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全球氣候。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赤道東太平洋冷卻導致「全球變暖間斷」—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im Graham 在神秘的「全球變暖間斷」現象持續了長達16年之後,科學家有望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這個氣候科學的最大謎團於1997年末開始出現,當時並沒有人發現這一點。 1997年末,吹過太平洋的熱帶信風出現了微妙的減弱。通常情況下,這些信風將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印度尼西亞。
  • 【氣象科普】兄妹現象——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總的來說,當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東太平洋由於海水溫度高,空氣層結不穩定,對流發展,由乾燥少雨變為多雨,引發洪澇災害;而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區由於海水溫度低,空氣層結穩定,由溼潤多雨變為乾燥少雨。而厄爾尼諾對我國的也會造成影響:1、夏季東北地區氣溫偏低,形成低溫冷害。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時間:2016-07-13 12:25   來源: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厄爾尼諾在21世紀頻頻光顧地球,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 厄爾尼諾對鰻魚苗捕撈的影響
    亞洲地區鰻苗的產量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厄爾尼諾是影響鰻苗產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出現厄爾尼諾的年份,亞洲的鰻苗產量往往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