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鑫等,在厄爾尼諾(El Niño)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據悉,該研究成果被《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ditors』Highlights編輯精選欄目報導。
北赤道流分叉點(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影響著西太平洋大尺度海洋環流,如黑潮(Kuroshio Current)、棉蘭老流(Mindanao Current),以及印度洋與太平洋間的印尼貫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進而影響著全球海洋以及氣候系統。
研究人員利用海洋同化資料以及約化重力模式,分析了Canonical El Niño、Central Pacific-I (CP-I) El Niño和 Central Pacific-II(CP-II)El Niño發展年秋季,北赤道流分叉點的響應變化和機制。研究發現Canonical El Niño與CP-II El Niño發展年秋季,受風應力遙強迫的影響,分叉點位置北移;而在CP-I El Niño發展年秋季,在菲律賓東部存在顯著的風應力旋度負異常,在局地引起海表高度正異常,與CP-I El Niño遙強迫造成的影響相抵消,使得分叉點位置沒有明顯變化。
該研究較細緻的描述了北赤道流分叉點對El Niño多樣性的響應,有助於理解El Niño多樣性對全球氣候環境的影響。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73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