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東太平洋冷卻導致「全球變暖間斷」—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解密氣候科學最大謎團
赤道東太平洋冷卻導致「全球變暖間斷」

 

我認為這些強有力的證據已經說明了問題。「間斷」是赤道東太平洋長達十年的氣候變冷所致。

太平洋是揭開「全球變暖間斷」謎團的關鍵。圖片來源:Tim Graham

 

在神秘的「全球變暖間斷」現象持續了長達16年之後,科學家有望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這個氣候科學的最大謎團於1997年末開始出現,當時並沒有人發現這一點。

 

1997年末,吹過太平洋的熱帶信風出現了微妙的減弱。通常情況下,這些信風將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印度尼西亞。隨著信風的減弱,溫暖的海水向南美洲流動,形成壯觀的厄爾尼諾現象。1998年,全球平均溫度創歷史新高。在此之後,全球變暖停止。

 

全球變暖間斷

 

目前,科學家正全力探究「全球變暖間斷」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認為太陽、火山甚至汙染可能是罪魁禍首,但最新研究指出,解釋這種異常現象的關鍵是海洋。最大「嫌疑對象」是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其將大量來自海洋的熱量輸送至大氣中——這已足夠使赤道太平洋進入一個持續很久的低溫狀態,也抑制了全球變暖的速度。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氣候學家Kevin Trenberth說:「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引發了太平洋地區的一系列變化,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間斷』的開始。」根據這一理論,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熱帶太平洋地區將從目前的寒冷狀態「走出來」。

 

鮮明對比

 

一張全球大氣層氣溫圖清晰地顯示了「間斷」的存在,這與之前預測的全球氣溫在過去20年快速變暖的結果相矛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在2013~2014年度評測前進行過一次模擬,結果顯示,全球氣溫在1988年至2012年間,以平均每十年0.21攝氏度的幅度增長。相反,由埃克賽特市英國氣象局和英國諾維奇市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所觀測到的同一階段氣候變暖數據僅有每十年0.04攝氏度的增長。

 

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是自然可變性。正如每日氣溫會有冷暖變化一樣,氣候波動也會使全球氣溫冷暖無常,這種影響會持續數年乃至數十年。過往的氣候數據證明了一些熱浪和寒流的存在,它們自古有之,且氣候模型暗示,兩者中的任意一種均可以在由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暖過程中發生。

 

但是,IPCC的氣候模擬沒有將這種特殊的「間斷」影響考慮進去,這導致許多研究者對氣候變暖表示懷疑。一些科學家得出的結論與IPCC的結論剛好相反,他們認為氣候模型過高估計了溫室氣體的影響,未來的氣候變暖並不會如模型預測的那般嚴重,因此不必要感到恐懼。

 

其他科學家認為,氣候變暖與長期氣溫趨勢相違背,且古氣候數據也不能通過直接延伸當前氣候數據來代表。此外,許多研究者警告說,評估模型是基於相對短期的氣候變化數據,麻薩諸塞州麻省理工學院氣候科學家Susan Solomon說:「如果你對全球氣候變化感興趣,那麼你必須將研究的時間範圍擴大到50年至100年才可以。」

 

忽冷忽熱

 

在「間斷」發生前,赤道太平洋的溫度經歷了不尋常地上升。這是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的結果。該現象從1997年持續到1998年,導致全球各地出現各種極端天氣現象——從智利洪水到美國乾旱,再到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的森林大火。但厄爾尼諾現象很快就消散了——和它的突然爆發一樣迅速。到1998年年底,厄爾尼諾現象的反效應拉尼娜現象出現,席捲著寒冷的海水回流到赤道太平洋。更重要的是,這一回流現象導致整個東太平洋的水溫回冷,其效果或多或少一直持續到今天。

 

海水溫度的波動被稱作拉馬德雷現象(PDO),這種現象或許是解開「間斷」謎團的關鍵。PDO每隔15~30年循環一次,處於正位相階段時會形成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並在接下來幾十年中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量散發出來。

 

此後該地區會變冷,並進入負位相階段形成拉尼娜現象。拉尼娜現象將赤道深海中的冷海水帶到表層,導致氣候變冷。研究者早在1997年便發現了PDO模式,但直到最近才開始了解它是如何與大範圍的海水洋流模式相融合及其對解釋「間斷」的意義。

 

2011年,NCAR的Gerald Meehl領導的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成功將一個PDO模型嵌入到全球氣候模型中,並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中斷了10年。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最新「間斷」中所記錄的海洋溫度數據解釋了原因:在一項後續研究中,NCAR研究者證明自1998年後,有更多熱量流入海底,這有助於避免大氣溫度的升高。在第三篇論文中,該團隊使用電腦模型記錄了該過程的另一個方面:當PDO轉為正相位時會使得表層海水和大氣的溫度升高,導致持續數十年的快速全球變暖。

 

去年,加州拉荷亞市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Shang-Ping Xie和Yu Kosaka取得了一個關鍵的突破性進展。兩人另闢蹊徑,利用近幾十年實際的表層海水溫度設計出一個赤道東太平洋模型,然後利用此模型觀察世界其他地區的氣溫變化。他們的模型不僅重造了全球氣溫中的「間斷」,還再現了一些受「間斷」影響而生成的季節性和區域性氣候趨勢,包括許多地區的氣候變暖和北方更加嚴寒的冬天。

 

加拿大維多利亞市氣候模擬和分析中心氣候模型分析師John Fyfe說:「當見到這篇論文時,我受到了極大啟發。」但他認為該模型並不能解釋所有問題。Fyfe補充道:「該模型沒有回答是什麼導致了熱帶冷卻現象。」

 

同樣供職於NCAR的Trenberth和John Fasullo專門研究冷卻現象的成因,他們將風向和海洋數據一併考慮在內,解釋該模型的成因。他們的研究詳細解釋了熱帶信風是如何與拉尼亞現象一道使熱帶海水向西流動,並最終沉入深海。這一過程同時會使東赤道區域海底較冷的海水向表層海水流動。

 

在極端條件下,例如1988年的拉尼亞現象,這一過程可能會促使PDO進入負位相階段。一項對歷史數據的分析也證明了Trenberth等人的結論:二戰後的幾十年經歷了一個氣溫較低的時期,而這一時期正好處於PDO的負位相階段。此後,地球氣溫在1976年至1998年之間經歷了一次大幅度升溫,而這一時期又正好處於PDO的正位相階段。

 

紐約州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家Mark Cane說:「我認為這些強有力的證據已經說明了問題。『間斷』是赤道東太平洋長達十年的氣候變冷所致。」(段歆涔)

 

《中國科學報》 (2014-01-21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赤道東太平洋冷卻導致「全球變暖間斷」
    「間斷」是赤道東太平洋長達十年的氣候變冷所致。  在神秘的「全球變暖間斷」現象持續了長達16年之後,科學家有望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這個氣候科學的最大謎團於1997年末開始出現,當時並沒有人發現這一點。  1997年末,吹過太平洋的熱帶信風出現了微妙的減弱。通常情況下,這些信風將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印度尼西亞。
  • 赤道東太平洋海域進入拉尼娜狀態
    本報訊(記者 方正飛)12月8日,《中國海洋報》記者從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獲悉,目前赤道東太平洋海域進入拉尼娜狀態,需警惕對東南和華南沿海養殖業帶來不利影響。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氣候室首席預報員姜華介紹,按照大部分年份統計結果,拉尼娜現象主要影響我國南方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和華南沿海地區,致使氣溫偏低,對近海養殖業產生影響。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海洋學家曾懷疑氣候變暖正在影響海洋洋流,但迄今為止,觀測結果還沒有顯示出這種趨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胡石建認為,只有全球圖景才能揭示總體趨勢。   然而,目前還沒有對世界各地洋流進行持續、直接測量的方法。胡石建研究組轉而將對海洋和大氣的觀測與計算機模型結合進行重分析,以形成一幅全球圖景。
  • 全球變暖引發海洋「災難」—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 熾熱太平洋中間出現「赤道冷舌」,水溫冰冷,跨越赤道周長4分之1
    趣味探索訊 超級計算機中氣候模型預測:由於厄爾尼諾現象正在影響全球氣候,太平洋表面應該會變熱許多,儘管大多數海區都在按我們預期行事變得非常「熾熱」,但仍然有一個地方例外,一條相對冰冷的水帶,沿著赤道從秘魯延伸至西太平洋,跨越地球赤道周長4分之1,科學家將它稱之為「赤道冷舌」。
  • 全球氣候變暖?新發現:南極冰川融化或導致地球進入冰河時期
    而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劇,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裡,如果想要改變氣候變暖只有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然而最近科學家研究發現全球氣候1變暖導致南極冰川融化或許會讓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但是2016是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導致海底寒冷洋流無法上翻到海面導致太平洋表層氣溫持續偏高造成。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大大減少,而且2020年後半年太平洋不是處在厄爾尼諾現象中,恰恰相反的是,中東太平洋一直處在拉尼娜現象中,這似乎減緩了氣溫的升高,然而並沒有。2020年還是一如既往地熱。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據悉,該研究成果被《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ditors』Highlights編輯精選欄目報導。 北赤道流分叉點(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影響著西太平洋大尺度海洋環流,如黑潮(Kuroshio Current)、棉蘭老流(Mindanao Current),以及印度洋與太平洋間的印尼貫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進而影響著全球海洋以及氣候系統。
  • 南方雪災的三重門——拉尼娜、大氣環流異常和全球變暖
    拉尼娜(西班牙語「小女孩」)與厄爾尼諾(西班牙語「小男孩」)相對而生,用來表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異常偏冷或偏暖現象。通常情況下,在熱帶太平洋洋面,赤道南北兩側盛行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不斷地將東太平洋表層的海水向西太平洋輸送,使得西太平洋水位升高,熱量積蓄;而東部沿岸則由於表層暖水減少,因此下層的冷海水被迫向上抬升,於是造成整個太平洋海面呈現出西暖東冷、西高東低的格局。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研究:全球變暖加劇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研究:全球變暖加劇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   科學家表示,他們比以往更加確定全球變暖對此特定氣候模式的影響。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自然因素是主因—新聞—科學網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並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增加,但自然因素的變化可能抵消了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增溫效應。 丁一匯總結了科學界的有關研究,認為導致近15年氣候變暖減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東太平洋地區拉尼娜事件增多,使海水錶層溫度降低,對大氣環流起到了冷卻作用;2000年以來,太陽活動處於寧靜期,來自太陽的輻射減弱;2000年以來,伴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增加,氣溶膠也不斷增多,對大氣也起到了冷卻和降溫的作用;過去20年北極濤動和北大西洋濤動轉向負位相,使極地冷空氣極易擴散南下
  • 知名科學雜誌:全球變暖推動強烈厄爾尼諾
    它出現在熱帶太平洋中東部地區,當它出現時,熱帶太平洋中東部地區的海面溫度增加,這些不斷增暖的海水將加熱上層的空氣,導致大氣環流的大量重組,導致全球極端天氣事件,並對生態系統,人類健康和全球經濟產生強烈影響。在1997-1998年、2015-2016年,人類經歷了兩次極為強盛的厄爾尼諾事件。
  • 拉尼娜和厄爾尼諾:兩種區域異常現象,直接導致全球氣候混亂!
    形成的原因是東南信風(在低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將太平洋赤道以東表面海域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赤道以西,東部只能靠底層海水上翻進行補充,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 釐米,東太平洋海水變冷。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溼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信風由此加強,進一步加劇東部冷水發展。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的音譯,小女孩、聖女的意思。
  • 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
    原標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日前,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發布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向全世界媒體發布了信息,邀請同領域專家撰寫對該項研究成果的解讀和評論。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多樣性緯度梯度逐漸減弱,熱帶地區顯著的生物多樣性高峰消失,生物多樣性從兩極向赤道沒有顯著區別。這種扁平的緯度多樣性梯度持續了整個早三疊世(約500萬年),到中三疊世逐漸恢復到一個類似於現代的多樣性緯度梯度。 研究發現,大滅絕後顯著的多樣性緯度梯度消失。
  • 如何解釋極寒天氣是全球變暖導致的?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為什麼這麼冷?原因就是全球變暖!嗯,有點拗口,原因就是全球變暖!全球變暖對氣候的影響不僅包括極寒天氣,還包括高溫,乾旱,洪澇,厄爾尼諾等等。今天我們重點講極寒天氣是怎麼產生的。全球平均氣溫從1880年到1930年基本保值在0℃的上下浮動,1930年到1980年從0.1℃上升到-0.5℃,然而從1980年到現在,平均氣溫變化範圍已經從0.5℃達到了1.2℃,而且越往後增幅速率就越快。北極由於原來的氣溫本來就低,氣溫增幅是其他地區的2-3倍。其他地區增溫1℃,北極就可以增溫2℃到3℃。
  • 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麼今年還這麼冷?」很多民眾不解。「殊不知,我們現在感覺到的冷恰與全球變暖有關。」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北極增溫 冷空氣得以長驅南下我們知道,北極是北半球冷空氣的發源地。在漫長的冬季,冷空氣堆積在一起,伺機南下,勢力強勁時可一路衝上青藏高原或奔向南海甚至南半球。
  •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新聞—科學網
    中美地震學家合作成果為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新手段
  • 南太平洋珊瑚礁為何欣欣向榮—新聞—科學網
    珊瑚的生存一直受到海洋變暖、汙染和捕食活動的威脅,許多珊瑚的生長狀況堪憂。
  • 其實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麼今年還這麼冷?」很多民眾不解。 「殊不知,我們現在感覺到的冷恰與全球變暖有關。」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 12月29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園路上,行人冒雪出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圖 北極增溫 冷空氣得以長驅南下我們知道,北極是北半球冷空氣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