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也能測海溫—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中美地震學家合作成果為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新手段

 

 加州理工學院供圖

海底地震震動的或許不只小丑魚「尼莫」和它的朋友們,還有氣候科學。

氣候變化造成了異常溫暖的冬季和融化的冰川。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了氣候系統中熱量增加,而海洋吸收了其中90%以上的熱量,在氣候變化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監測海水溫度變化一直是氣候科學家的重要任務。現在中美地震學家合作研究發現,海底的地震聲信號可以為他們提供另一種監測海水溫度的工具。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實驗室的吳文波、詹中文以及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倪四道等人,提出了利用地震T波測量深海溫度變化的新方法,在與物理海洋學家合作的基礎上,獲得了2005至2016年間的赤道東印度洋深層海水溫度多時間尺度的變化特徵。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

未參與該研究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敏表示,該方法為物理海洋學及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魏澤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也表示,該研究為獲取大範圍長時序的深海溫度資料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和手段。

Argo項目負責人Susan Wijffels認為「該工作相當卓越,非常有前景」。

聽,海底有低語

一直以來,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嚴重不足,人們對於海洋深處的溫度變化特徵了解十分有限,這制約了科學家對長期氣候變化的深入認識。

「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一般通過船載和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攜帶的CTD(溫鹽深觀測儀)獲取。但CTD測量耗費時間長、成本高,而且人們通常認為2000米以下深海溫度變化不大,所以沒有特別項目需求,一般不會測量這麼深。」徐敏告訴《中國科學報》,「要真正實現全球深海Argo觀測需要將最大深度至少增加到6000米,而高壓環境下的浮標屬於『卡脖子』技術,其自主研製迫在眉睫。」

而得益於學科交叉,吳文波等從海洋聲道找到一條「蹊徑」。海洋聲道是指海洋上層在壓力、鹽度和溫度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聲波低速層。該低速層表現出波導性質,可將聲波限於其內部傳播而減少能量損失,進而可使其進行超遠距離傳播。

早在1944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和海洋學家Maurice Ewing在大西洋中設計了海上試驗,該試驗成功在上千公裡外接收到了置於深海當量為2千克的炸藥所激發的聲波信號,從而首次證實了海洋聲道的存在。

同一年代稍早,研究人員分析了北美西部若干地震臺記錄到的大量西印度群島地震激發的地振動信號,發現震後十幾至二十分鐘出現了振幅異常強烈的信號,這些信號的到時遠遠晚於全程都在固體地球內部傳播的直達P波(Primary,首到波)和S波(Secondary,次到波)。最終,科學家將這些信號命名為T波(Tertiary,第三個到達的波)。

那麼,這些海底「低語」除了講述海洋學、地震學「故事」外,還能講述什麼?

上世紀70年代,聖地牙哥大學教授Walker Munk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Carl Wunsch基於海洋聲道的波導特性提出了利用海洋聲波對大洋環境變量進行層析成像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理論論證。他們在海洋中設置人造聲源,並在遠程接收聲波,通過測量聲波到時,反推海洋溫度及鹽度等環境變量的三維空間分布。

然而由於環保問題、經費限制以及學科間交流障礙等原因,相關研究一度停滯。

看,氣候在變暖

論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吳文波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就開展了T波的一系列研究。「自2008年起,我嘗試了利用地震波背景噪音互相關的方法,但不是很理想。這次,我們提出了利用重複地震取代人工源,並取得了成功。」

研究人員使用了全球地震臺網的地震波形數據,以及Argo項目和ECCO海洋模型產生的海洋學數據。該團隊對蘇門答臘地區的大量地震波形進行了分析,發現了豐富的重複地震事件。在此基礎上,他們準確測量了一系列重複地震的T波到時微弱變化,重構了2005至2016年期間T波到時變化的時間序列。

研究人員基於先進的地震波傳播算法,計算得到了T波對海水溫度變化的敏感核函數,並獲得了赤道東印度洋深層海水溫度隨時間變化特徵。「T波傳播速度的主要決定因素是海水溫度、鹽度和壓強(深度)等,其中溫度變化對其影響最大,進而影響T波在海水中傳播時間。大體來說,海水溫度升高1攝氏度可導致聲速增加約4米/秒。」倪四道說。

研究人員測量的T波到時變化總體在正負0.4秒以內,對應的平均海溫變化範圍為正負0.08攝氏度。地震T波敏感的深度範圍大約在水深1000~4000米,可以彌補Argo數據缺乏深層海洋(2000米以下)採樣的不足。

該項研究揭示了赤道東印度洋的深層海水溫度存在準雙周、半年和年周期等變化,而且新方法測量得到的溫度存在十年的線性增長趨勢,明顯高於以前的研究結果。

「對於我們的T波採樣區域來說,Argo和ECCO給出的估計分別是0.026攝氏度/十年和0.039攝氏度/十年,而T波結果為0.044攝氏度/十年。這一變暖趨勢高出Argo測量值的50%以上。」吳文波說。

顯,交叉的優勢

「該研究是地震學與物理海洋交叉結合的典範,該方法繼承了主動源海洋聲學方法的優點,但利用天然地震激發的T波替代了人工源聲波。」徐敏告訴《中國科學報》,「通常,通過主動源地震探測,例如多道反射地震研究水體精細結構,可以拓展物理海洋學的淺層小尺度精細結構及其動力學過程研究;而通過被動源地震觀測,能拓展物理海洋學的大尺度,或是跨海盆尺度結構以及深層水體研究。」

魏澤勳也表示,利用自然地震產生的地震T波反演深層海水溫度是地震學和海洋學學科交叉的有益嘗試,是對傳統海洋學觀測方法的補充。

同期雜誌發表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Carl Wunsch撰寫的評述文章認為「該工作展示了經典地震學與物理海洋學學科交叉的優勢,有望為建立全新的地球海洋觀測系統打開新的思路」。

吳文波表示,該研究展示了地震波測量海溫方法在赤道印度洋地區應用的可行性及其優勢,但該方法在包括極地在內的全球更多地區的應用還有待研究。另外,還需要更先進的測量與模擬算法和水聽器觀測網。

此外,徐敏表示,該工作主要基於岸邊的地震臺,如果能將T波觀測與光纖水聽器以及固定水聲監視陣列結合,可以將地震學海水溫度變化測量精度進一步提高。

「今後如能針對不同海域、不同深度進行反演試驗,進一步對該方法反演的深海溫度精度進行驗證、對方法進行優化和完善,並和其他技術手段融合互補,將為海洋和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更豐富的基礎資料。」魏澤勳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951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e096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新聞—科學網
    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Pinaki Chakraborty及同事,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發現颶風的衰減程度與海溫的相應上升幅度相一致。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模擬表明,較高的海溫使颶風在登陸時能夠保持更多的水分,從而減緩了颶風的衰減速度。作者報告說,1960年的颶風有可能在登陸後一天內衰減75%,而現在的颶風的衰減率為50%。
  •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一般通過船載和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攜帶的CTD(溫鹽深觀測儀)獲取。但CTD測量耗費時間長、成本高,而且人們通常認為2000米以下深海溫度變化不大,所以沒有特別項目需求,一般不會測量這麼深。」徐敏告訴《中國科學報》,「要真正實現全球深海Argo觀測需要將最大深度至少增加到6000米,而高壓環境下的浮標屬於『卡脖子』技術,其自主研製迫在眉睫。」
  •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一般通過船載和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攜帶的CTD(溫鹽深觀測儀)獲取。但CTD測量耗費時間長、成本高,而且人們通常認為2000米以下深海溫度變化不大,所以沒有特別項目需求,一般不會測量這麼深。」徐敏告訴《中國科學報》,「要真正實現全球深海Argo觀測需要將最大深度至少增加到6000米,而高壓環境下的浮標屬於『卡脖子』技術,其自主研製迫在眉睫。」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d18O)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到46.6%。重建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東北溫度內部變率大的時候,十年到多十年周期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建主要受東亞夏季風(EASM)和北大西洋濤動( NAO)影響。
  • 氣候變化研究新手段: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一般通過船載和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攜帶的CTD(溫鹽深觀測儀)獲取。但CTD測量耗費時間長、成本高,而且人們通常認為2000米以下深海溫度變化不大,所以沒有特別項目需求,一般不會測量這麼深。」徐敏告訴《中國科學報》,「要真正實現全球深海Argo觀測需要將最大深度至少增加到6000米,而高壓環境下的浮標屬於『卡脖子』技術,其自主研製迫在眉睫。」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該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高品質因數9腔室(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且成功完成了小批量(6隻)超導腔的首次試製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測試結果表明兩相均具有與商業化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硫鎵銀相當的倍頻能力,但抗雷射損傷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基於變溫粉末XRD測試和差熱分析方法確定了兩相之間的相轉變溫度和不可逆的相轉變行為。該成果發表在《化學材料》。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考慮到測量的成本及便利程度,現場觀測活動中普遍採集的是易於獲取的塊體海溫。然而,在計算湍流熱通量時,需採用皮溫方能準確估算海洋和大氣之間的溫度梯度和溼度梯度。為此,需要通過相應的冷皮模型將觀測的塊體海溫轉換為皮溫。 研究人員基於投放於南海西沙海域的綜合水文氣象浮標觀測數據分析發現,冷皮效應強度分布最密的區間集中在0.2~0.6℃之間,平均強度達到了0.4℃。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北半球針葉樹木質部生長啟動的時間(第一個細胞開始生長)主要受細胞形成當天的光周期和樣點年均溫的驅動,其次是春季積溫、冬季的春化低溫和當月的水分。其中,光周期與年均溫交互作用在調節木質部生長起始階段起主導作用。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鄒保紅研究團隊通過對水稻基因組編輯產生的功能突變體的缺失研究,探討了蛋白OsCNGC14和蛋白OsCNGC16在水稻耐溫脅迫中的作用。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到溫度等環境因素的高度調控。極端溫度會引起植物的一系列生化、生理和形態變化,通常會對植物的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培育耐高溫和低溫的植物品種是植物生物學和農業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本次論壇分為主論壇和專題論壇兩個環節進行。在主論壇環節,四位來自海內外的知名院士進行了主題演講及圓桌討論。 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以光學望遠鏡為開篇,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天文學家發展自己光學望遠鏡和天文儀器的故事。IAU前任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羅伯特·威廉士以國際合作為題,探討了國際科學合作如何推動人類社會邁向進步。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
    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Pinaki Chakraborty及同事,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發現颶風的衰減程度與海溫的相應上升幅度相一致。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模擬表明,較高的海溫使颶風在登陸時能夠保持更多的水分,從而減緩了颶風的衰減速度。作者報告說,1960年的颶風有可能在登陸後一天內衰減75%,而現在的颶風的衰減率為50%。
  • 人類將如何應對未來溫室效應—新聞—科學網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金章東告訴《中國科學報》,大氣中CO2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海洋的釋放,如果海洋中固定更多的CO2,大氣中的CO2將會下降。「如何應對未來可能繼續上升的大氣CO2及其對全球氣候環境的影響,一個主要的科學任務是全面理解地球本身碳循環及其調控機制,而理解過去海洋-陸地-大氣之間的碳收支,尤其是大洋環流是關鍵。」 南極冰芯數據揭示,大氣CO2在過去地質歷史時期有很大的變幅。例如,在大約2萬年前的末次冰盛期時,大氣CO2就降低了20ppm。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F00562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584-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發達國家或最浪費食物—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2836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006771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