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2020-12-01 手機鳳凰網

加州理工學院供圖

海底地震震動的或許不只小丑魚「尼莫」和它的朋友們,還有氣候科學。

氣候變化造成了異常溫暖的冬季和融化的冰川。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了氣候系統中熱量增加,而海洋吸收了其中90%以上的熱量,在氣候變化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監測海水溫度變化一直是氣候科學家的重要任務。現在中美地震學家合作研究發現,海底的地震聲信號可以為他們提供另一種監測海水溫度的工具。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實驗室的吳文波、詹中文以及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倪四道等人,提出了利用地震T波測量深海溫度變化的新方法,在與物理海洋學家合作的基礎上,獲得了2005至2016年間的赤道東印度洋深層海水溫度多時間尺度的變化特徵。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

未參與該研究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敏表示,該方法為物理海洋學及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魏澤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也表示,該研究為獲取大範圍長時序的深海溫度資料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和手段。

Argo項目負責人Susan Wijffels認為「該工作相當卓越,非常有前景」。

聽,海底有低語

一直以來,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嚴重不足,人們對於海洋深處的溫度變化特徵了解十分有限,這制約了科學家對長期氣候變化的深入認識。

「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一般通過船載和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攜帶的CTD(溫鹽深觀測儀)獲取。但CTD測量耗費時間長、成本高,而且人們通常認為2000米以下深海溫度變化不大,所以沒有特別項目需求,一般不會測量這麼深。」徐敏告訴《中國科學報》,「要真正實現全球深海Argo觀測需要將最大深度至少增加到6000米,而高壓環境下的浮標屬於『卡脖子』技術,其自主研製迫在眉睫。」

而得益於學科交叉,吳文波等從海洋聲道找到一條「蹊徑」。海洋聲道是指海洋上層在壓力、鹽度和溫度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聲波低速層。該低速層表現出波導性質,可將聲波限於其內部傳播而減少能量損失,進而可使其進行超遠距離傳播。

早在1944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和海洋學家Maurice Ewing在大西洋中設計了海上試驗,該試驗成功在上千公裡外接收到了置於深海當量為2千克的炸藥所激發的聲波信號,從而首次證實了海洋聲道的存在。

同一年代稍早,研究人員分析了北美西部若干地震臺記錄到的大量西印度群島地震激發的地振動信號,發現震後十幾至二十分鐘出現了振幅異常強烈的信號,這些信號的到時遠遠晚於全程都在固體地球內部傳播的直達P波(Primary,首到波)和S波(Secondary,次到波)。最終,科學家將這些信號命名為T波(Tertiary,第三個到達的波)。

那麼,這些海底「低語」除了講述海洋學、地震學「故事」外,還能講述什麼?

上世紀70年代,聖地牙哥大學教授Walker Munk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Carl Wunsch基於海洋聲道的波導特性提出了利用海洋聲波對大洋環境變量進行層析成像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理論論證。他們在海洋中設置人造聲源,並在遠程接收聲波,通過測量聲波到時,反推海洋溫度及鹽度等環境變量的三維空間分布。

然而由於環保問題、經費限制以及學科間交流障礙等原因,相關研究一度停滯。

看,氣候在變暖

論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吳文波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就開展了T波的一系列研究。「自2008年起,我嘗試了利用地震波背景噪音互相關的方法,但不是很理想。這次,我們提出了利用重複地震取代人工源,並取得了成功。」

研究人員使用了全球地震臺網的地震波形數據,以及Argo項目和ECCO海洋模型產生的海洋學數據。該團隊對蘇門答臘地區的大量地震波形進行了分析,發現了豐富的重複地震事件。在此基礎上,他們準確測量了一系列重複地震的T波到時微弱變化,重構了2005至2016年期間T波到時變化的時間序列。

研究人員基於先進的地震波傳播算法,計算得到了T波對海水溫度變化的敏感核函數,並獲得了赤道東印度洋深層海水溫度隨時間變化特徵。「T波傳播速度的主要決定因素是海水溫度、鹽度和壓強(深度)等,其中溫度變化對其影響最大,進而影響T波在海水中傳播時間。大體來說,海水溫度升高1攝氏度可導致聲速增加約4米/秒。」倪四道說。

研究人員測量的T波到時變化總體在正負0.4秒以內,對應的平均海溫變化範圍為正負0.08攝氏度。地震T波敏感的深度範圍大約在水深1000~4000米,可以彌補Argo數據缺乏深層海洋(2000米以下)採樣的不足。

該項研究揭示了赤道東印度洋的深層海水溫度存在準雙周、半年和年周期等變化,而且新方法測量得到的溫度存在十年的線性增長趨勢,明顯高於以前的研究結果。

「對於我們的T波採樣區域來說,Argo和ECCO給出的估計分別是0.026攝氏度/十年和0.039攝氏度/十年,而T波結果為0.044攝氏度/十年。這一變暖趨勢高出Argo測量值的50%以上。」吳文波說。

顯,交叉的優勢

「該研究是地震學與物理海洋交叉結合的典範,該方法繼承了主動源海洋聲學方法的優點,但利用天然地震激發的T波替代了人工源聲波。」徐敏告訴《中國科學報》,「通常,通過主動源地震探測,例如多道反射地震研究水體精細結構,可以拓展物理海洋學的淺層小尺度精細結構及其動力學過程研究;而通過被動源地震觀測,能拓展物理海洋學的大尺度,或是跨海盆尺度結構以及深層水體研究。」

魏澤勳也表示,利用自然地震產生的地震T波反演深層海水溫度是地震學和海洋學學科交叉的有益嘗試,是對傳統海洋學觀測方法的補充。

同期雜誌發表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Carl Wunsch撰寫的評述文章認為「該工作展示了經典地震學與物理海洋學學科交叉的優勢,有望為建立全新的地球海洋觀測系統打開新的思路」。

吳文波表示,該研究展示了地震波測量海溫方法在赤道印度洋地區應用的可行性及其優勢,但該方法在包括極地在內的全球更多地區的應用還有待研究。另外,還需要更先進的測量與模擬算法和水聽器觀測網。

此外,徐敏表示,該工作主要基於岸邊的地震臺,如果能將T波觀測與光纖水聽器以及固定水聲監視陣列結合,可以將地震學海水溫度變化測量精度進一步提高。

「今後如能針對不同海域、不同深度進行反演試驗,進一步對該方法反演的深海溫度精度進行驗證、對方法進行優化和完善,並和其他技術手段融合互補,將為海洋和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更豐富的基礎資料。」魏澤勳說。

相關焦點

  •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新聞—科學網
  •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一般通過船載和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攜帶的CTD(溫鹽深觀測儀)獲取。但CTD測量耗費時間長、成本高,而且人們通常認為2000米以下深海溫度變化不大,所以沒有特別項目需求,一般不會測量這麼深。」徐敏告訴《中國科學報》,「要真正實現全球深海Argo觀測需要將最大深度至少增加到6000米,而高壓環境下的浮標屬於『卡脖子』技術,其自主研製迫在眉睫。」
  • 氣候變化研究新手段: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一般通過船載和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攜帶的CTD(溫鹽深觀測儀)獲取。但CTD測量耗費時間長、成本高,而且人們通常認為2000米以下深海溫度變化不大,所以沒有特別項目需求,一般不會測量這麼深。」徐敏告訴《中國科學報》,「要真正實現全球深海Argo觀測需要將最大深度至少增加到6000米,而高壓環境下的浮標屬於『卡脖子』技術,其自主研製迫在眉睫。」
  • 可恢復式差定溫感溫電纜
    可恢復纜式線型差定溫火災探測器(四芯模擬量差定溫式探測器)的感溫電纜,除了具備定溫報警功能外,還具有差溫報警特性即環境溫度變化過大時,可以迅速的發出火警信號,大大提高了探測器對溫度變化的響應速度,有利於火災的早探測、早發現、早撲滅,克服了傳統定溫探測器報警遲緩的問題可恢復纜式線型差定溫火災探測器
  • 恐龍:變溫、恆溫、還是中溫?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恐龍也許並不像此前科學界所描述的那樣,是一種行動緩慢發育遲鈍的變溫動物。而近日,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小組又發現了新的證據。這些證據顯示,恐龍很可能與人們此前想像的大有不同,應屬於「中溫動物」之列。這一結果由約翰·格雷迪博士負責,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該項研究主要從能量代謝的角度出發。一般來說,恆溫動物代謝速率相對較快,而變溫動物的代謝速率則緩慢許多。
  • 溫溼度計校準_溫溼度計選購指南
    溫溼度計校準   溫溼度計的校準及檢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監測環境的不同造成關鍵控制點不一樣   溫溼度計檢定時採取常溫、陰涼、冷藏以及淨化車間的溫溼度要求不一致,以淨化廠房使用的溫溼度計為例,GMP要求是溫度18℃~26℃、溼度 45%~65%,但是計量部門檢定的時候是不會區別對待的,送檢的時候企業可以向檢定部門建議不同使用環境的溫溼度關鍵檢測點重點檢定
  • 「熱敏感溫變色原料」如何用感溫變色材料製作感溫變色面料
    感溫變色布料感溫變色面料是什麼面料呢?怎麼應用好呢?很多人對於感溫變色面料比較感興趣,今天金華利進科技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有關感溫變色面料的特性及使用。感溫變色面料是指面料的顏色會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比如,我們穿一件由感溫變色面料製成的變色T恤,當我們運動時,人體發熱,變色T恤就由原來的紅色變成黃色,當我們停止運動,體溫恢復正常後,變色T恤由黃色慢慢返回到紅色的狀態。
  • 如何用國產溫變粉製作感溫變色毛巾
    隨著製造技術的不斷升級,新型的功能性纖維布料逐漸滿足著人們日漸增長的需求,並且逐漸取代了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經過改良後被賦予更多的功能,從而為紡織行業新產品開發以及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從而派生出一種感溫變色面料,並且成為一種市場需要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通過以感溫變色面料為基礎原料製作的感溫變色毛巾
  • 室內溫溼度計怎麼用 溫溼度計使用注意事項
    那麼,室內溫溼度計怎麼用呢?溫溼度計使用需要注意什麼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了解。室內溫溼度計怎麼用如果是轉盤式的溫溼計,那麼讀數時應分別讀取乾濕兩球的溫度,然後再對齊兩者的溫度轉盤,對齊之後箭頭所指的位置,就是室內環境的溼度值。但如果使用的是數字溫溼計,那麼直接讀取溫度及溼度下面所顯示的數字就行了。
  • 溫鹽環流
    對於氣候變暖,導致歐洲出現寒冬現象出現的原因其實要歸結於溫鹽環流的變化。一、溫鹽環流定義溫鹽環流,又稱「深海環流」,是一個依靠海水的溫度和含鹽密度驅動的全球洋流循環系統。目前,主流的觀點是:溫鹽環流主要是由於北大西洋及南冰洋之間的鹽分及溫差對流而觸發的。
  • 溫溼度計怎麼校準
    01目的規範溫溼度計校準的操作,確保溫溼度計的校準結果真實、可靠。5.2.2 指針式溫溼度計錶盤所用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應保持透明,不得有妨礙讀數的 缺陷或損傷。5.2.3 數字式溫溼度計的數字顯示器應顯示清晰、無缺筆劃、閃爍等影響讀數的缺陷。
  • 額溫計正常體溫範圍_額溫計顯示LO怎麼辦
    打開APP 額溫計正常體溫範圍_額溫計顯示LO怎麼辦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2-27 09:11:36   額溫計正常體溫範圍
  • 溫躍層理論簡史(I):通風溫躍層
    封面說明:增暖引起的通風溫躍層的變化Zonally averaged schematic view of the
  • 溫溼度傳感器原理
    >  溫溼度傳感器是指能將溫度量和溼度量轉換成容易被測量處理的電信號的設備或裝置。由於溫度與溼度不管是從物理量本身還是在實際人們的生活中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溫溼度一體的傳感器就會相應產生。市場上的溫溼度傳感器一般是測量溫度量和相對溼度量。
  • 溫變粉供應商 感溫變色材料如何廣泛應用
    世界上最早研究感溫變色技術的國家是美國、日本和法國,而日本是最早在民用行業中應用該技術的國家。
  • 感溫電纜的選型分析
    (2) 在工業環境中, 其簡易的結構容易造成機械損傷;報警原理簡單, 電磁兼容性差, 容易受電磁幹擾造成誤報, 從而降低可靠性。(3) 報警方式為一次性破壞式,不可重複使用。兩者工作原理均是當感溫電纜所保護場所的現場溫度發生變化時, 監測迴路的電阻值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當微機控制器檢測到前端感溫電纜探測迴路的電阻值變化達到預定的報警值時, 就會產生一個報警信號發送給其後端的火災報警控制屏, 從而觸發火災報警信號。感溫電纜微機控制器前端的輸入信號是由感溫電纜產生的連續變化的電阻值(模擬量/類比量) , 後端的輸出信號是開關量(數字)信號。
  • 數顯溫溼度計的工作原理
    溫溼度計可以測定周圍環境的溫溼度,讓人可以了解溫溼度的變化,因此溫溼度計被應用到許多行業之中。
  • 火電廠鍋爐汽溫調節
    汽溫特性概念汽溫特性:汽溫與鍋爐負荷(或工質流量)的關係。輻射式汽溫特性:隨鍋爐負荷的增加,出口蒸 汽溫度下降。對流式汽溫特性:出口汽溫是隨鍋爐負荷的提高而增加。鍋爐燃水比是影響過熱汽溫最根本的因素,鍋爐燃水比增大,過熱汽溫升高。(2)給水溫度。給水溫度降低,蒸發段後移,過熱段減少,過熱汽溫下降。(3)過量空氣係數。過量空氣係數增大,鍋爐排煙損失增大,工質吸熱量減少,過熱汽溫下降;另外,由於對流吸熱量的比例增大,即再熱器吸熱量加大,過熱器吸熱量減少,汽溫下降。
  • 你的紅外耳溫槍、紅外額溫槍準嗎?
    往往是有人拿著非接觸式測溫計,包括紅外耳溫計、紅外額溫計、紅外篩檢儀等,靠近額頭或者手上,隔空量一下……這種非接觸式測溫真的準確嗎?到底應該怎麼使用呢?據專家介紹,排除質量原因,非接觸式測溫計對環境要求比較高,最好是在室內無風環境下使用,如果溫度驟然變化,就容易出現偏差。比如說,小區傳達室開著空調,溫度在20℃左右。
  • 感溫變色材料:紡織品也能做成感溫變色的效果嗎?
    目前開發的智能紡織品,其智能化功能的實現主要通過變色功能來體現,將某些智能物質微膠囊化,用染整工藝或塗層等方法加工到織物上,做成智能紡織品,那麼,紡織品怎麼做成感溫變色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