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海洋中的水分為颶風席捲陸地提供燃料。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隨著海洋持續變暖,颶風衰減的速度會變慢。颶風衰減時間越長,強度就會持續越久。而且因為衰減是指數級的,所以強度差異的幅度很大。」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Pinaki Chakraborty說。

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雖然氣候變暖被認為對颶風強度有影響,但對颶風衰減的影響還不不甚明確。

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Pinaki Chakraborty及同事,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發現颶風的衰減程度與海溫的相應上升幅度相一致。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模擬表明,較高的海溫使颶風在登陸時能夠保持更多的水分,從而減緩了颶風的衰減速度。作者報告說,1960年的颶風有可能在登陸後一天內衰減75%,而現在的颶風的衰減率為50%。

Chakraborty表示,雖然之前的研究表明風速是維持颶風的最重要因素,但我們認為溼度被忽視了。颶風從海洋中吸收水分,為其強風和降雨提供動力,但一旦到達陸地,對它們來說,補充水分就更加困難。Chakraborty說:「在颶風登陸後的動態中,水分是一個主要的參與者。」

研究人員指出,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內陸地區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影響。這些地區應對颶風的能力也可能比沿海地區要差,這對防備災害有直接影響。未來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氣候變暖對於來自其他大洋盆地的颶風的影響。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67-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海溫上升颶風留步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要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
  •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新聞—科學網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 海平面上升變快,濱海溼地危險了—新聞—科學網
    如果以海平面上升速率3毫米/年為臨界值,是否意味著全球將有更多的濱海溼地將要消失? 每年3毫米為臨界值 濱海溼地和海平面的關係表現在「你進我退」,即當海平面上升時,濱海溼地向內陸方向遷移,淹沒了先存的濱岸陸地,並形成新的溼地,這些新的溼地被埋藏後就變成了泥炭層。
  • 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颶風等自然災害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並導致大量生物死亡。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
  •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回升不利於「拉尼娜」事件形成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2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12月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周兵表示,近兩周,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回升,比常年平均偏低0.4℃,已經高於拉尼娜狀態-0.5℃的標準;同時,赤道西太平洋西風增強。總體來看,近期熱帶海洋天氣特徵不利於拉尼娜事件的行成。
  • 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圖)
    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圖)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國家海洋局日前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2011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指出,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升速分別為0.04℃/年和0.02℃/年。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d18O)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到46.6%。重建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東北溫度內部變率大的時候,十年到多十年周期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建主要受東亞夏季風(EASM)和北大西洋濤動( NAO)影響。
  • 國際最新研究:氣候變暖使颶風影響或向更遠內陸擴展
    中新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稱,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該論文指出,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
  • 氣候變暖將使颶風破壞性影響向內陸擴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中高緯度海域:水溫較低,難以持續提供颱風形成的水汽和能量。(3)熱帶近洋面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形成熱帶低氣壓,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區;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流入的空氣發生旋轉運動;上升空氣逐漸降溫,其中水汽凝結成水滴,釋放熱量,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更低,空氣旋轉更加猛烈,最後形成颱風。
  • 北半球檯風和颶風的九星連珠怪異現象,氣候變遷的警醒燈
    現在北半球東部大陸是以超強狂暴颱風山竹為首,西部大陸是以怪獸颶風弗洛倫斯為首,這幾個風暴幾乎在北半球同時形成,而且在北半球幾乎形成了一條直線。影響時間恐怕會持續數日。他由於受到風暴潮的影響,會形成巨大的風牆,而且他的最大時速已經超過200千米每小時,力量巨大,還會帶來巨大的降雨量,大批人員已經撤離,而且最恐怖的是,颶風的沿途會經過核電站,是否能抵抗住颶風的幹擾還是一個未知數。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厄爾尼諾|拉尼娜|海溫|...
    (原標題:拉尼娜剛走,厄爾尼諾又要來)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的ENSO監測和預測信息,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上升
  • 颶風桑迪-搜狐新聞
    颶風 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區將強大而深厚(最大風速達32.7米/秒,風力為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也泛指狂風和任何熱帶氣旋以及風力達12級的任何大風颶風中心有一個風眼,風眼愈小,破壞力愈大。
  • 全球變暖,颶風侵襲或將擴展至更遠內陸
    pixabay.com《自然》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升溫,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意味著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颶風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對沿海地區的破壞範圍相對有限。科學家已經發現,氣候變暖對颶風強度有影響,但對颶風衰減的影響還不甚明確。論文作者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發現颶風的衰減程度與海水溫度的上升幅度一致。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考慮到測量的成本及便利程度,現場觀測活動中普遍採集的是易於獲取的塊體海溫。然而,在計算湍流熱通量時,需採用皮溫方能準確估算海洋和大氣之間的溫度梯度和溼度梯度。為此,需要通過相應的冷皮模型將觀測的塊體海溫轉換為皮溫。 研究人員基於投放於南海西沙海域的綜合水文氣象浮標觀測數據分析發現,冷皮效應強度分布最密的區間集中在0.2~0.6℃之間,平均強度達到了0.4℃。
  • 研究稱受氣候變化影響 颶風在登陸後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減弱
    根據一項新研究,由於氣候變化,颶風在登陸後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減弱。該研究發現,結果是更強的風暴可能會對更遠的內陸社區造成嚴重破壞。這是最新的警告,即颶風可能會在一個變暖的世界中造成更多的破壞。颶風從海洋中獲取熱能。熱量越多,能量越大--颶風也會變得越強烈。有證據表明,最強的颶風已經變得更加普遍。但一旦颶風到達陸地,它就會被切斷能量來源,通常會開始迅速喪失強度。
  • 海平面可能上升82釐米或更高
    科學家們關於全球變暖的很多預測正在發生:平均氣溫上升、極端天氣頻發、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野生動物種群和棲息地的變化等。世界各地野火頻發全球變暖使旱季突發大火的概率增加,在過去一年裡,全球範圍內野火頻發。2019年夏季,被稱為「地球之肺」的亞馬孫地區森林大火持續燃燒數周,引發全球關注。
  • 1980至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3毫米/年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記者 餘曉潔 田穎)國家海洋局2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2015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年至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