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桑迪-搜狐新聞

2020-12-03 搜狐網

颶風

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區將強大而深厚(最大風速達32.7米/秒,風力為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也泛指狂風和任何熱帶氣旋以及風力達12級的任何大風。颶風中心有一個風眼,風眼愈小,破壞力愈大。

等級分類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五級

最高持續風速

33–42 m/s 74–95 mph 64–82 kt 119–153 km/h

43–49 m/s 96–110 mph 83–95 kt 154–177 km/h

50–58 m/s 111–130 mph 96–113 kt 178–209 km/h

59–69 m/s 131–155 mph 114–135 kt 210–249 km/h

≥70 m/s ≥156 mph ≥136 kt ≥250 km/h

風暴潮

4–5 ft 1.2–1.5 m

6–8 ft 1.8–2.4 m

9–12 ft 2.7–3.7 m

13–18 ft 4.0–5.5 m

≥19 ft ≥5.5 m

中心最低氣壓:

28.94 inHg 980 mbar

28.50–28.91 inHg 965–979 mbar

27.91–28.47 inHg 945–964 mbar

27.17–27.88 inHg 920–944 mbar

<27.17 inHg <920 mbar

潛在傷害:

對建築物沒有實際傷害,但對未固定的房車、灌木和樹會造成傷害。一些海岸會遭到洪水,小碼頭會受損。

部分房頂材質、門和窗受損,植被可能受損。洪水可能會突破未受保護的泊位使碼頭和小艇會受到威脅。

某些小屋和大樓會受損,某些甚至完全被摧毀。海岸附近的洪水摧毀大小建築,內陸土地洪水泛濫。

小建築的屋頂被徹底地完全摧毀。靠海附近地區大部分淹沒,內陸大範圍發洪水。

大部分建築物和獨立房屋屋頂被完全摧毀,一些房子完全被吹走。洪水致大範圍地區受災,海岸附近所有建築物進水,定居者或需撤離。

典型颶風:

「艾格尼絲」、「丹尼」、 「加斯頓」、「奧菲莉婭」

「鮑勃」、「邦妮」、「弗朗西斯」、「胡安」

1938年大新英格蘭颶風、「弗蘭」、「伊西多爾」 「珍妮」

1900年加爾維斯敦颶風、「查理」、「雨果」、「艾裡斯」

1935年勞動節颶風、「安德魯」、「卡米爾」、「吉爾伯特」、「卡特裡娜」

相關焦點

  • 颶風「桑迪」的致災影響分析
    本文從「桑迪」的發生發展、致災成因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給我國應對極端天氣一些啟示。        一、「桑迪」的發生發展及風雨特點        「桑迪」於10月23日早晨在牙買加金士頓南偏西大約600公裡的加勒比海海面生成,24日加強為一級颶風,25日加強為二級颶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了15級(48米/秒)。
  • 颶風桑迪對美國影響持續 紐約災後重建困難重重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徐蕾瑩):據環球資訊廣播 (微博)《第一資訊》報導,距離上月29號颶風「桑迪」襲擊紐約市已經過去整整三天的時間了。本次颶風災難也影響了環球資訊駐紐約站記者的生活。那麼災難過後,紐約的清理與恢復工作進展如何?
  • 颶風過後的尼加拉瓜兒童(組圖)
    11月7日,在尼加拉瓜南大西洋自治區的桑迪海岸,一名土著兒童在母親的懷抱中望著被颶風襲擊的村落。  11月5日,颶風「伊達」襲擊了尼加拉瓜東部的南大西洋自治區,帶來大風和暴雨並引發洪災,颶風隨後轉為熱帶風暴。
  • 美國反思紐約「敗陣」颶風原因:基礎設施太低
    地鐵被淹沒,全城大停電、風雨引發火災、18名市民遇難……面對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颶風「桑迪」,美國擁有近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紐約,最終沒能打贏這場與大自然的戰爭。風雨過後,人們開始反思,為何紐約沒有準備好?  「紐約經歷了一場日本福島式的災害——儘管沒有核輻射。」10月31日,美國媒體如此評論稱。
  • 盤點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颶風,這組圖帶你了解颶風破壞性有多大!
    通常人們將發生在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這種熱帶氣旋稱為颶風。颶風依強度分為1至5級,級數越高表明最高持續風速越高,造成的破壞可能越大。一般來說,每年的6月至11月是美國的颶風季節,其中8、9月份颶風最為集中,去年兩場強颶風「哈維」和「艾爾瑪」先後侵襲美國,這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 世界最強10次颶風,看完令人膽顫心驚!
    據目擊者稱,這場最強的颶風颳掉了樹木,風速一定達到了每小時200英裡。2.米契 這場可怕的颶風在美國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但是這場緩慢移動的風暴在1998年10月爆發,連續兩天下了一小時4英寸的雨,還造成了致命的洪水和泥石流。颶風襲擊西半球,11,000人成為這場致命風暴的受害者。農村基礎設施和農作物被完全摧毀,損失了50億美元。
  • 美國正在經歷2018年的颶風季,哪些名字將永遠不再被使用?
    美國正在經歷2018年的颶風季,颶風將帶來風暴潮、災難性洪水和破壞性大風。但隨著戈登颶風的出現,哪些名字將永遠不再被使用?2018年颶風季:卡特裡娜颶風奪走了1833條生命。颶風「戈登」正以暴雨襲擊佛羅裡達州南部和墨西哥灣沿岸。
  • 大西洋颶風季走了一大半,氣象學家:謹防小高潮
    儘管你不願意相信,但大西洋颶風季節已經走了一大半,雖然沒有出現一個5級颶風,但是截至9月底,大西洋已經出現了23場颶風,颶風名單裡的名字已經被用完,而且還使用了兩個阿拉伯數字。但是,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其實不然,大西洋颶風的威脅在10月份仍然很高,就像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灣沿岸的居民近年來所經歷的那樣,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哈維颶風后恢復期或需20個月! 比卡特裡娜颶風還長!
    美國同城網綜合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一項最新報告顯示,哈維颶風之後的清理和重建工作耗時可能要超過當年的卡特裡娜颶風
  • 外電:潘基文為聯合國應對颶風不力道歉
    參考消息網11月11日報導 外媒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9日為颶風「桑迪」襲擊聯合國總部後該國際機構的反應向各成員國做出了公開道歉。據法新社11月9日報導,潘基文在193個成員國特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討論這次暴風時表示:「我們缺乏溝通。」他補充道:「有錯誤就必然有教訓。」
  • 美迎全國祈禱日:颶風「哈維」造成巨額經濟損失
    截至到目前為止,颶風「哈維」已在美國造成至少50人死亡、超過100萬人流離失所、共有600萬人在不同程度上受災。特別是在重災區德克薩斯州有多人尚處於失蹤狀態,颶風所引發的洪水並在當地造成大量財產損失。當地時間2017年8月31日,美國德克薩斯州,颶風「哈維」的影響仍在持續。
  • 六月新聞回顧-搜狐新聞
    (摘自搜狐新聞:2006年6月1日,來源:京華時報,文/記者 裴曉蘭)         少女被逼賣淫跪地哭求 嫖客良心發現冒雨報案 5月29日晚
  • 【科普閱讀】颱風、颶風、龍捲風有何區別?
    因為颶風、龍捲風和颱風都是同樣的氣候現象。科學家們只是根據它們發生的地點,對這些風暴有不同的稱呼罷了。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這些風暴以加勒比地區的邪惡之神命名,稱為「颶風」。在西北太平洋,同樣強力的風暴被稱為「颱風」。在東南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它們被稱為「強烈的熱帶氣旋」。在北印度洋,它們被稱為「強烈的氣旋風暴」。而在西南印度洋,它們就只是「熱帶氣旋」。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卡特裡娜颶風十年:巨災管理的教訓和建議
    據國家防總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家團日前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強颱風生成比例高,登陸強度偏強。特別是8月初第13號颱風「蘇迪羅」,生命周期長,深入內陸影響範圍廣,造成多條河流出現超警洪水,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嚴重。  今年是卡特裡娜颶風發生10周年。
  • [視頻]新聞資料:美國歷史上幾次五級颶風
    央視網消息(15點新聞):颶風是指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海域形成的熱帶氣旋,按強度高低分為5個等級。每年8月到10月都是大西洋颶風得多發季節。除了卡特裡娜颶風外,美國歷史上還曾遭受過三次五級颶風的襲擊。
  • 搜狐新聞客戶端聯合墨跡天氣 發布2016霧霾數據
    近日,我國多地頻現嚴重霧霾天氣,PM2.5數值爆表,「霧霾」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多次霸佔各地的新聞頭條。由搜狐新聞客戶端聯合墨跡天氣共同發布「霧霾」大數據,為您揭開2016年霧霾的「真面目」。
  • 川普被曝建議用核彈炸颶風 本人闢謠:假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美國媒體26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曾建議以「扔核彈」的方式改變颶風的行進路線。對此,川普周一闢謠稱,這是假新聞。美國《紐約每日新聞》26日報導稱,據白宮內部知情者透露,川普在就職數月後,曾在某次國家安全會議上聽取了幕僚對颶風危害的匯報,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我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