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暖將使颶風破壞性影響向內陸擴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全球變暖,颶風侵襲或將擴展至更遠內陸
pixabay.com《自然》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升溫,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意味著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颶風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對沿海地區的破壞範圍相對有限。科學家已經發現,氣候變暖對颶風強度有影響,但對颶風衰減的影響還不甚明確。論文作者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發現颶風的衰減程度與海水溫度的上升幅度一致。
-
研究稱受氣候變化影響 颶風在登陸後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減弱
根據一項新研究,由於氣候變化,颶風在登陸後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減弱。該研究發現,結果是更強的風暴可能會對更遠的內陸社區造成嚴重破壞。這是最新的警告,即颶風可能會在一個變暖的世界中造成更多的破壞。由於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科學家們開始了解全球變暖對颶風的影響並不僅限於此。「每當我們認為氣候變化沒有對我們產生影響時(因為某種程度上我們很幸運)--如果你看看引擎蓋下,有一些東西正在潛伏。而不幸的是,這裡就是一個例子。」
-
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颶風等自然災害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並導致大量生物死亡。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美國:「卡特裡娜」颶風導致25萬「氣候難民」
16日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一年前因「卡特裡娜」颶風背井離鄉的美國人中至少有25萬已打算在別處安家,這將成為全球範圍內首批大規模的「氣候難民」。 該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在發布調查報告的電話會議上說,調查人員利用最新的人口統計數據,得出了上述結論。去年8月「卡特裡娜」颶風過後,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受到波及的幾個州,包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等,有數以十萬計的人撤離家園。現在這些人當中至少有25萬人不會重返家園,他們在本州內陸一些城市或鄰州重新安家。這意味著他們從原先居住的沿海低地地區永久性遷往內陸。
-
海溫上升讓颶風持續更長—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正導致颶風持續時間更長,北大西洋颶風平均需要33個小時才能減弱,而大約50年前只有17個小時。 11月12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美研究稱氣候變暖正拉長颶風季節
而且,醞釀颶風的暖池(註:熱帶風暴和颶風的生成需要海水溫度至少達到26.5攝氏度,符合或者超過這一溫度要求的水域被稱為暖池)的面積也在不斷增加,大西洋正逐漸成為適宜颶風形成和發展的「溫床」。科學家說,這種變化很可能是由全球變暖引起的。 據生活科學網站報導,美國皮尤全球氣候變化中心的高級科學家傑伊?
-
海溫上升颶風留步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內陸地區擴展。 「隨著海洋持續變暖,颶風衰減的速度會變慢。颶風衰減時間越長,強度就會持續越久。而且因為衰減是指數級的,所以強度差異的幅度很大。」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Pinaki Chakraborty說。
-
氣候變暖成全球颶風「加速器」
熱帶風暴「艾奧塔」正在向中美洲逼近,威力不斷增強。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11月16日,尼加拉瓜,受颶風「艾奧塔」影響地區的居民。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警告稱,16日,「艾奧塔」向中美洲移動時已增強為「災難性的」5級颶風。
-
氣候變暖成全球颶風「加速器」-青年參考
熱帶風暴「艾奧塔」正在向中美洲逼近,威力不斷增強。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警告稱,16日,颶風「艾奧塔」向中美洲移動時已增強為「災難性的」5級颶風。熱帶風暴「西塔」在大西洋形成時,這個颶風季裡有名字的風暴已經達到了29個,打破了2005年的最高紀錄。 在許多人心中,颶風季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大。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去年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45%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嚴重颶風。 氣候科學家對此有不同見解。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 水蒸氣是已知的地球上最豐富的溫室氣體,但其在全球變暖中的地位一直備受爭議。最近,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美國宇航局衛星數據,更科學準確地估算出它在空氣中的熱誘捕能力,從而確認它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
自然科學已發表新的NOAA研究顯示,隨氣候變暖,颶風變得越來越強
據一項新研究稱,颶風隨著地球氣候變暖而增強。儘管研究颶風如何隨時間變化是困難的,科學家用來衡量其影響的工具也在不斷變化,但上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份報告 發現,風暴強度和暴雨率明顯呈上升趨勢。
-
專家稱氣候變暖毋庸置疑 將多方面影響日常生活
中新網北京10月11日電 (李曉喻)氣候變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可能遠超人們想像。11日在北京召開的氣候傳播國際會議上,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描繪了未來氣候變化之下的生活圖景。 「氣候變暖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在會上開門見山。她指出,最近三十年中的每個十年都比1850年以來之前的任何一個十年溫暖。
-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極端天氣
日前,據外媒報導,《科學進展》發表了一篇有關氣候變暖的研究報告,據該報告顯示,氣候變暖可能使未來的天氣變得更加惡化,並且其惡化幅度將會超出我們的想像。研究人員發現,目前能預知的全球變暖會導致颶風、熱浪和其它天氣事件,不過隨著未來全球變暖程度加劇,此後還會帶來更加極端,更加嚴重的天氣事件。研究人員發現,地球正在逐漸變暖,這可能會使熱浪增加80%,潮溼事件增加50%。這比以往的預測要高出50%。
-
全球沿海溼地需要向內陸移動:應對氣候變化
新研究警告說,如果不採取行動保護這些溼地,到2100年全球海域溼地面積可能會在全球變暖和沿海洪水中產生巨大影響。由英國林肯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這項全球研究表明,如果能夠進一步向內陸遷移,全球沿海溼地(包括潮汐沼澤和紅樹林)的未來可以得到保障
-
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颱風的威脅必將擴大
颶風的危害颶風以許多不同的方式給海岸帶來破壞。當颶風登陸時,其下方海面氣壓會降低以至於低於颶風區外的大氣壓,這一區域的海平面會因此抬升,產生毀滅性的風暴潮——海水被高達20英尺(6米)的大風推上岸,並向內陸移動數英裡。
-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正在加重黃土高原土壤乾旱
新華網蘭州12月25日電(記者朱國亮)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的土壤乾旱狀況趨於嚴重。 張強介紹,如果按照季節而言,隨著氣候變暖,黃土高原旱作農業區的土壤水分以春、秋季節減少較多,夏、冬季節減少較少。1991-2003年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秋季土壤總貯水量減少了40-90毫米,而夏季只減少了8-36毫米。
-
三大颶風首次齊聚"發飆" 全球氣候變化惹的禍?
哈維是德克薩斯州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經歷的強度最大的颶風,對該地區造成極大破壞。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學者菲利普發推特說,「同時可見三個時速超過90英裡的大西洋颶風,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四次。」而美國國家氣象中心的颶風專家布萊克則指出,這是現代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三大颶風以最危險的方式在大西洋上「會面」。颶風頻繁是否與氣候變暖有關?
-
南半球熱帶氣旋另闢蹊徑,未來可能深入內陸,颱風不再是沿海專屬
氣候變化、海洋變暖,乃至近期的厄爾尼諾事件直接導致了風暴強度的躍升和路徑的改變,一些很少遭遇颶風的地區基本沒用能夠抵禦極端風暴的基礎設施。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改進對颶風和巨型海浪的預測模型,對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研究正在促進我們對氣候與颶風形成之間關係的理解。儘管如此,預測未來100年的極端天氣趨勢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