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前,歐洲探險家學會了一個土著詞彙hurakan,意指邪惡的靈魂和天氣之神,用來描述在加勒比海襲擊他們船隻的風暴。今天,「颶風」是風速至少每小時74英裡(119公裡)的巨大螺旋熱帶風暴的三個名稱之一。
這些旋轉風暴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中部和北太平洋東部形成時被稱為颶風,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形成時被稱為旋風,在西北太平洋形成時被稱為颱風。(了解更多國家地理在風暴製圖史上的作用。)
大西洋的颶風季節在8月中旬到10月下旬達到高峰,平均每年有5到6次颶風。而北印度洋上的颶風通常在4月和12月之間形成,5月和11月是風暴活動的高峰。
颶風是如何形成的?
颶風形成於溫暖海水表面溫度至少80華氏度(26.5攝氏度)的熱帶洋流。這些低壓系統的能量來自溫暖的海洋。
風速在每小時38英裡(61公裡)以下的風暴被歸類為熱帶低氣壓。當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39英裡(63公裡)時,它就變成了一場熱帶風暴,並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的慣例給它起了一個名字。
溫暖的海水是颶風巨大的熱力引擎,以驚人的規模提供能量。它們從溫暖潮溼的海洋空氣中吸收熱量,然後通過雷暴中的水蒸氣凝結釋放出來。
颶風圍繞一個被稱為「風眼」的低壓中心旋轉。下沉的空氣使得這個20到40英裡寬(32到64公裡寬)的地區非常平靜。但是風暴眼被一個圓形的「眼牆」所包圍,其中包含了風暴最強的狂風和暴雨。
颶風的危害
颶風以許多不同的方式給海岸帶來破壞。當颶風登陸時,其下方海面氣壓會降低以至於低於颶風區外的大氣壓,這一區域的海平面會因此抬升,產生毀滅性的風暴潮——海水被高達20英尺(6米)的大風推上岸,並向內陸移動數英裡。
201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風暴潮和洪水是颶風最危險的兩個方面,大西洋熱帶氣旋造成的死亡人數中有四分之三是由風暴潮和洪水造成的。2005年在路易斯安那海岸登陸的卡特裡娜颶風造成大約1200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一的死亡是溺水。卡特裡娜也是有記錄以來造成損失最慘重的颶風,損失總計1250億美元。
颶風的強風具有破壞性,並可能引發龍捲風。暴雨通過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進一步的破壞,可能發生在許多公裡的內陸地區。
雷擊
一場超級單體雷暴襲擊了南達科他州。在最嚴重的風暴中,超級單體可以帶來強風、冰雹,甚至龍捲風。
暴雪
強風
對付颶風的最好辦法是準確的預報,讓人們有時間離開。
颶風和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頻繁、更強烈的極端天氣,其中包括颶風。2018年的颶風季節是有記錄以來最活躍的季節之一,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北半球發生了22場主要颶風,2017年還發生了破壞性極大的大西洋風暴。雖然颶風的強度和影響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某些地區的氣溫升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西洋,北極的變暖可能使未來的颶風路徑向西更遠,使美國登陸的可能性更大。
2017年,颶風「哈維」(Harvey)在德克薩斯州東南部帶來了創紀錄的51.8英寸降雨,墨西哥灣的地表水比30年前高出2華氏度,加劇了這一現象。溫暖的大氣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水蒸氣來形成雨,因為蒸發增加,溫暖的空氣比寒冷的空氣持有更多的水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