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登陸或影響我國的強烈颱風似乎變得更多了,比如說剛剛過去的10年代裡,2012-2019年幾乎每年都有一個強烈颱風重擊我國,比如2013年有水淹餘姚的颱風菲特,2014年以超強颱風登陸海南的颱風威馬遜、2015年重創湛江的颱風彩虹、2016年讓廈門人膽戰心驚的颱風莫蘭蒂、2017年突襲珠港澳的颱風天鴿、2018年全民關注的颱風山竹、2019年以超強颱風登陸浙江的颱風利奇馬,這麼來看,幾乎每年都有一個「定點強臺/超臺」重擊我國。
2018年的颱風山竹
因此,也有網友或許要問了,近年來颱風好像變的更強了?這是不是和厄爾尼諾有關?和全球變暖有關係嗎?來自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和氣象衛星合作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日指出,隨著全球變暖的進行,地球地表溫度的升高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氣旋風暴)強度的提高似乎是相輔相成的。
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表明,在過去的四個十年中,全球熱帶氣旋強度顯著增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理論和氣候模型一直將全球變暖趨勢與熱帶氣旋強度聯繫在一起,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仔細分析了近40年的紅外衛星數據,並測量了熱帶氣旋的許多特徵,例如風眼的溫度、眼牆周圍的雲頂溫度,最終得出這一結論。
在這項分析中,大型熱帶氣旋的比例出現了明顯增加趨勢。大型(Major)級別熱帶氣旋的定義為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英語: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S或SSHWS)中的3級-5級風暴,風速等於或大於96節(49米/秒)。在1979年至2017年這39年的研究期間,研究人員發現,前半期和後半期相比,後半期的熱帶氣旋開始向更高強度的發展,發展成為大型級別強度的概率變得更大了,增加了大約15%,同時分析也指出大型熱帶氣旋呈現每十年大約8%的增長率。
研究人員按位置對數據進行了分類,指出這種變化也存在區域差異,比如北大西洋,熱帶氣旋易發的美國東部沿海地區顯示出很高的超標率,大約每十年增加49%,並且有著高於99%的置信度,這意味著在全球變暖條件下,美國東部沿海面臨更加嚴重的熱帶氣旋災害,在美國,熱帶氣旋被稱為「最昂貴」的災害,比如2005年的颶風卡特裡娜和2017年的颶風哈維,都造成了上千億美元的損失,比如哈維造成經濟損失19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4萬億元。
2005年颶風卡特裡娜
當然,除了北大西洋,其他的海區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因此,科學家們認為,隨著全球變暖的進行,更加強大的熱帶氣旋出現在地球上是可以預見的事。根據統計分析,2020年很可能躋身有記錄的最溫暖的五年之列,這一年同樣也可能出現強大的熱帶氣旋,因此,這也同樣值得瀕臨西太平洋颱風「暖池」的我們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