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球的氣候變化都是非常複雜的,海洋區域和陸地區域的天氣轉變已經成為了規模化,這似乎比較符合科學家們的預測情況,那就是今年的極端氣候現象將會在全球多地出現,而對於亞洲地區來說,降雨,高溫,風暴等氣候現象也出現了變化,嚴重的影響到了生活的正常持續,異常的氣候現象已經大規模存在,所以說氣候轉變是比我們想像快多了。
如今我國的主要天氣模式是什麼樣子?
如今北方地區是以高溫為主,南方是以降雨問題,這種氣候現象已經在今年持續很久了,特別是我國自從6月以來,已經連續出現了幾波強降雨的發展,大多數都是集中在南方地區,而北方主要就是集中在東北地區,這就是大家說的中減少,兩端多的降雨情況。其中華北,江南等地的高溫持續很久了,例如6月中旬在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高溫日數達4~8天。
而南方地區雨水已經出現了連續第3波強降雨發展,第4波已經在進行之中,如今的強度還在持續升級之中。所以說南方的降雨是嚴重偏多了,大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較常年偏多3~7成,局地偏多1倍以上。而預計在7月上旬之前,還將有總計4波強降雨的發展,到了7月上旬之後,7月2日前後和7月6日前後還將繼續出現降雨,所以南方的朋友做好準備吧,雨水相對比較頻繁。
今年以來的氣候異常主要原因是啥?
當然對於常年的氣候影響情況來說,全球變暖是主要的發展因素,2020年以來,全球變暖也在持續的發展之中,其中高溫,強降雨的異常情況非常的明顯,而這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全球變暖不僅是如今的問題,也將可能是未來的問題,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對溫室氣體的排放依然沒有降低,並且還在不斷的升級之中,其中如今的溫室氣體已經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
同時除了這個之外,極端性的天氣可以說與厄爾尼諾也存在一定的關係,國家氣候中心在今年也發布了一次「弱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所以說厄爾尼諾導致氣候變化是必然的,在五月,六月出現的極端性天氣已經非常多了。同時除了厄爾尼諾現象之外,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也非常的明顯,在「副高橋」被搭載之後,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水汽不斷輸送到我國,所以形成了我國南方降雨偏多的極端性天氣情況。
綜合情況來說,如今在厄爾尼諾消失之後,它的影響還在,當然主要的就是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比較明顯,這也與最近一段時間南方的降雨存在一定的關係,同時副熱帶高壓對海洋區域的風暴發展具有明顯的影響。
2020年3號颱風什麼時候形成?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新數據指出,6月下旬,南海及西太平洋無颱風生成,所以說大家暫時不用擔心颱風的發展,而今年以來總計也只有兩個颱風發展,相對往年來說來得比較晚,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颱風就很少。因為最初預計今年的颱風是略偏多偏強。所以大家準備好颱風的問題,同時在今夏,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接近常年,強度偏強,盛夏可能有北上颱風影響我國,對華東和華南東部沿海影響較大。
所以從這個情況來看,氣象意義上的(6月-8月)的夏季,我們颱風還是相對不少,在7月、8月我們需要重點注意颱風的問題,3號颱風到底什麼時候形成,按照超級計算機的情況來看,截止到7月上旬前幾天,依然沒有熱帶擾動可以發展起來,主要還是因為副熱帶高壓在這裡影響的因素較大,副高一直覆蓋西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區,所以就算是有「颱風擾動」,最終在副高略偏強的情況之下,直接減弱消失了。這就是大概的情況,但是不排除7月具有颱風的可能性,不可能夏季大多數颱風都完全集中在8月了。
不過,確實隨著盛夏的進入,颱風的數量也會多起來,這也是一個趨勢,綜合情況而言,盛夏可能有北上颱風影響我國。同時在今年夏季(6-8月)的氣候情況,我國也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降水總體呈「南北多、中間少」的空間分布,澇重於旱。這也是如今的降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