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關於厄爾尼諾的發展可以說一直是爭議的點,因為從Nino3.4指數監測區域來看,一直處於偏暖的模式,但是世界氣象組織,NOAA,日本氣象廳都說出現的可能性較低,一直保持中性的模式概率基本在60%左右,從最新的Nino3.4指數區域之一來看,如今已經是在下降了。
但是很意外的是,國家氣候中心在5月正式宣布了「厄爾尼諾現象」形成了,也就是說2020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已經確定了。這裡大家可能會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2019年的時候,也出現了一次厄爾尼諾現象,而2020年又出現了,這氣候正常嗎?
按照大家一般的思維來說,厄爾尼諾現象出現之後就是拉尼娜事件,但是我們在之前就說過,這規律可能會隨著氣候變化的出現被打破,這不?2020年就出現連這個特殊例子,並且未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還會增加。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檢測報告指出,自從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所以如今已經確定為一次次厄爾尼諾事件,但是強度等級為「弱」。那厄爾尼諾形成之後會對我國產生什麼影響呢?根據初步預估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我國降水總體呈「南北多、中間少」的空間分布,澇重於旱。
所以說這就厄爾尼諾現象的一個發展,當然這可能會引發不少的氣候變化,這個基本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該做好準備的就準備,這就是厄爾尼諾的一個情況,如今我們需要關注的就是海洋區域一個變化。
西北太平洋在形成雙颱風胚胎之後,96W基本上可以說已經處於消失的階段,但是各大機構對95W的發展已經非常看好,也就是說這可能成為西北太平洋地區的1號颱風黃蜂,那我們具體來看看,確實2020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地區出現了不少的颱風胚胎,但是最終都消失了,海洋區域不太利於它的發展。
根據GFS最新模擬數據顯示,95W不僅會增強生成為1號颱風,並且大概率會提前生成,當然我們是根據氣壓值來進行說明的。數據顯示出95W在5月9日形成穩定的颱風胚胎之後,會在5月11日的時候形成1000hpa以下氣壓值,達到993hpa,所以依照這個氣壓值來說,有可能就會命名為今年的1號颱風。
當然具體還存在很多因素,我們也只能參考。而相對於路徑來說,如今各大預測機構模擬的數據都是先登陸菲律賓,然後再進入到南海地區發展,同時可能會出現二次增強,最後北上減弱消失。
包括歐洲數值中心(EC)如今也調整了,最初不看好95W的發展,如今也看好發展,所以再次增大了95W成為1號颱風的可能性,而日本氣象廳如今也顯示為「熱帶低壓」,所以今年的1號颱風真的可能來說,如果形成了的話,這不僅是2020年第1個颱風,同時也是5月的第1個颱風,所以值得關注了。
當然在沒有給出最終命名之前,我們還得繼續觀察,變化的空間肯定是存在的,最終是否會給予命名為1號颱風,我們還得看日本氣象廳是否給予「落名」,所以我們將繼續以觀察為主,如今的颱風雖然看似要來了,只要沒有給予命名,都可能改變。
而對於2020年的颱風未來趨勢,我相信大家也看到了,那就是西北太平洋地區今年的颱風略偏多偏強,如果1號颱風形成了,這也並不意味著今年的颱風活躍期就來了, 一般情況而言,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時段主要是在6月到10月,所以說高峰期的時候,大家需要多多注意觀察海洋變化。如今的95W給予的模擬數據之中,最高的還是GFS的數據,巔峰氣壓值可能會達到960hpa,並且基本上都是繞菲律賓路過,然後消失。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