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才兩個颱風!為何這麼少?後面可能會醞釀「大風暴」

2020-12-03 環球科學貓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2020年1號颱風黃蜂5月16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雖然6月之後的熱帶擾動確實出現了不少,但是最終都沒有形成颱風。

從衛星監測數據來看,如今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擾動都還有發展,同時還有一個99W颱風胚胎,但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99W成為3號颱風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就看後期反轉北上進入日本近海地區有沒有可能性。

整體上來說,99W成臺的可能性從最初概率較大,到如今概率較小,這個變化情況還是很大,並且如今已經確定了,2020年上半年也就只有這兩個颱風生成,相對往年來說,確實少了很多。

2020年颱風為什麼這麼少?

截止2020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確實相對較少,同時我們知道今年的1號颱風形成也比較晚,6月進入到常年的活躍期,颱風生成依然非常少,就算是到了7月我們依然沒看到颱風的發展,那為何今年的颱風這麼少?說颱風少可能只能算是短時間的情況,那我們先來看看為何颱風較少。

第一個原因——2020年初期,西北太平洋地區出現了一次弱厄爾尼諾現象,這個每個人都知道,在弱厄爾尼諾現象形成之後,導致海洋區域的熱帶擾動發展受限,所以我們看到了幾個颱風胚胎的醞釀,但是最終都在快要生成的時候消失了,從而弱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了颱風發展出現了變動,所以這可能是導致颱風偏少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副熱高壓出現異常,從如今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看到,副熱高壓今年表現特別不一樣,持續的「強」副熱高壓幾乎沒有給西北太平洋地區留下任何的空間,所以在熱帶擾動發展出來之後,副熱高壓直接擠壓,導致整個區間都沒有多餘的點,這也使得颱風胚胎出現最終都沒有發展成為颱風。

綜合情況來說,弱厄爾尼諾現象和副熱帶高壓是影響颱風發展的主要兩個原因,其次颱風的形成海域自然條件,生成區間等存在關係等等。所以這就導致了2020年上半年颱風較少,當然這並不能說明2020年整年的颱風會一直少下去,這個要分清楚。

今年颱風趨勢到底是什麼樣子?

如今我們看到偏少,但是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預計今年汛期(5-9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較常年略偏多,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略偏多,強度偏強。所以至少在這幾個月份,預測的颱風是不會少的。

按照時間上來說,如今已經是7月份了,所提8月、9月可能出現爆發的情況。如果我們結合超級計算機的模擬情況來看,7月出現颱風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如今的99W的可能性也降低了,那麼3號颱風還將持續延遲,所以我們按照預測的情況,8月、9月可能出現爆發的情況,也就是後面可能會醞釀「大風暴」。

不過氣象預測也有「失算」的時候,因為根據氣象預測數據顯示,在7月份的時候,預計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有2至3個颱風生成,其中1至2個可能登陸我國華南沿海地區。

但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7月1個颱風出現的可能性都低了,所以7月的颱風醞釀發展變化還是較大,這也說明了如今的氣候變化情況較強。當然這也說明如今的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已經出現了大變,氣候異常已經成為了「常態化」。

全球的風暴發展會是什麼趨勢?

當然綜合情況來說,我們也說了是氣候影響較大,那麼氣候的改變對全球風暴影響也是巨大的。

根據NOAA的預測情況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我們地球面臨的風暴主要是分為「兩極」模式,一些海洋區域多,一些海洋區域少,但整體的情況是風暴會變得越來越強,產生的破壞會更大,所以這就形成了「極端性」的風暴,當然我們舉個簡單例子也可以知道。

在往年氣候情況稍微較好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風暴的等級基本都在12級左右,而如今12級就算是比較低的了,動不動風暴的強度都是達到16級或以上的強度,這也說明了什麼?科學家們預測的一點沒有錯,那就是極端性的氣候變化會更加嚴峻,除了風暴之外,其他氣候現象也是屢次刷新記錄,這個如今身邊都可以體會到,什麼百年一遇的雨水,都是在不同地區出現。

所以綜合情況而言,如今的颱風的發展規律與氣候的關係是最密切的,這裡也再次提醒下,颱風如今偏少並不意味著後面颱風就少了,甚至可能出現大爆發的可能性,超強颱風連出都是有可能的,我們只能根據海洋區域的發展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全球風暴或兩極分化!2020年西北太平洋有大颱風?預測略偏多偏強
    在科學中,我們經常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海洋風暴的發展,對於不少的人來說,我們海洋區域的風暴可能會如今變得非常多非常強。但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過去40年之中,我們全球每年平均熱帶氣旋的數量,並沒有一次又一次的創下新高,反而是處於較低的情況。這是什麼情況?地球風暴數量減少了?
  • 全球風暴或兩極分化!2020年西北太平洋有大颱風?預測略偏多偏強
    但是有個問題就是,通過氣候模擬溫室氣體的變化,確實也顯示了對海洋風暴的影響。其中包括顆粒物汙染在內的人為氣溶膠和火山噴發正在影響熱帶氣旋襲擊的地方,並且熱帶氣旋的強度是在增加了,因為溫室氣體正在使高層大氣和海洋變暖,其中海洋的吸熱能力比以前升溫了不少。其實海洋升溫我們可以從2020年氣候報告就看出來。1850年工業化革命以來,海洋環境的平均溫度上升了1℃。
  • 2020年有大風暴?夏季或還有10個颱風,預計最多5個登陸我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2020年按照初期的預報情況來看,今年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偏多偏強,而如今從科學統計數據來看,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總計是出現了兩個颱風,而3號颱風是姍姍來遲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 2020怎麼還沒有颱風來原因
    目前來看,颱風海浪生成。據溫州市氣象部門預測,8月西北太平洋熱帶擾動開始活躍,下周初臺灣以東洋面可能會有熱帶低壓北上,強度不強,是否會發展成颱風(熱帶風暴級)還有待觀察。另外,菲律賓以西和以東各有一個熱帶擾動(低壓),目前來看強度均較弱。今年颱風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
  • 7月第1個颱風胚胎99W生成!這是2020年的3號颱風嗎?
    新颱風胚胎99W生成!也就是7月第1個颱風胚胎來了,那這會是2020年姍姍來遲的第3個颱風嗎?如今99W位於18.0°N 131.0°E,最大風速為15KT,相當於7.5米/秒,所以是初生的颱風胚胎,目前來看強度還不是很大。
  • 94W消失後,95W又來了,2020年1號颱風會不會是它?
    對於南方來說就不一樣了,特別是華南地區的天氣真的是熱,基本都是在30度以上,同時暫時也沒有降雨的影響,以「悶熱」的天氣偏多,後面可能出現強天氣的變化,可能有降雨,但是還要等到周末才可能出現,這就是陸地區域的一個天氣轉變,而海洋區域也迎來了新變化,又有新的颱風胚胎出現,但是成臺的可能性還是較低。
  • 20號颱風「浣熊」生成!還有一個大風暴在醞釀
    20號颱風「浣熊」來!了!此浣熊非彼「浣熊」第20號颱風「浣熊」生成10月18日凌晨,今年第20號颱風「浣熊」在菲律賓東部生成。葵花-8號衛星監測到的颱風「浣熊」動態雲圖(時間段:2019年10月18日23時30分至19日06時30分)。
  • 20號颱風「浣熊」生成!還有一個大風暴在醞釀!浙江接下來天氣……
    來源:浙江之聲颱風「海貝思」可算是走啦西北太平洋才「平靜」了沒幾天又有颱風來了!第20號颱風「浣熊」生成昨天凌晨,今年第20號颱風「浣熊」已經悄然在巴士海峽東部生成。「浣熊」是個什麼樣的颱風?「浣熊」屬於生成緯度比較高的颱風,這類颱風一般強度不會太強,威脅較小。簡單來說未來「浣熊」將會自行減弱消亡10月18日17時,「浣熊」的中心位於北緯20.8度、東經128.5度,最大風力9級, 23米/秒(約83公裡/小時)。強度等級:熱帶風暴。
  • 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本文轉自【中國氣象局網站】;7月無颱風近71年來首次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專家顧問: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 王永光 採訪人:自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5月12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7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也正在醞釀之中,但能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卻不大。 如此一來,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
  • 23號夏浪或在醞釀,可能是11月第1個颱風
    作者:文/虞子期 根據10月31日下午的風雲衛星圖像顯示,全球範圍之內的熱帶風暴醞釀還真不少,西北太平洋22號颱風「麥德姆」在14時10分發布停編消息之後,我們依然是可以看到散亂的雲系還在埔寨境內飄蕩,當然影響是降低了很多,只是環流中心已經沒法進行確認了,這個颱風也就是發展了1天左右,也算是今年的一個
  • 20號颱風「浣熊」生成!還有一個大風暴在醞釀!廈門接下來天氣…
    雖然目前颱風「浣熊」對我國無影響不過在遠洋還有一個大風暴在醞釀也就是熱帶擾動97W一個大風暴颱風在蓄力醞釀未來可能成為一個超級大風暴並有影響我國南海甚至華南南部的可能@颱風監測:目前來看「浣熊」對我國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遠洋的另外一個颱風雛形
  • 2020年有大颱風?4月全球第1個雙風暴升級,一個13級,另一個14級
    作者:文/虞子期2020年已經到4月份了,颱風的發展可以說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通過科學記錄數據顯示,2019年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總計數出現了29個颱風,當然這裡不包含沒有命名的熱帶低壓。而2020年呢?
  • 71年來颱風首次「缺席」7月 大數據揭秘原因 警惕!本月或偏多
    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截至目前,今年只有「黃蜂」和「鸚鵡」兩個颱風生成,常年7月平均生成颱風4.1個。不僅如此,從1949年以來,目前還未發生過7月「空臺」的情況。此前再「不濟」最少也有1個颱風生成,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
  • 2019年上半年颱風偏少!原因是……
    截至6月19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兩個颱風生成,分別是「帕布」與「蝴蝶」,比1949年以來歷史同期平均3.6個偏少1.6個。此外,今年目前尚無颱風登陸我國,歷史同期平均為0.4個,登陸颱風數量依舊偏少。對此,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錢奇峰表示,雖然目前颱風偏少,但並不意味著今年颱風威脅減少。究其原因,這與副熱帶高壓及厄爾尼諾不無關係。
  • 最大風速120Kt,哈羅德升至16級,2020年全球首個超強颱風來了
    最大風速120Kt,哈羅德升至16級,2020年全球首個超強颱風來了 創紀錄!今年首個16級超強颱風哈羅德來了,權威預報:或影響這裡 都說大陸天氣變化快,而事實上,熱帶海洋風暴變動更大。
  • 2020年拉尼娜現象或醞釀中!今年是「極寒」冬天?冷得發抖?
    8月各大氣象預測機構分別表明了結果,NOAA、日本氣象廳顯示概率為60%,40%會保持中性狀態,而澳大利亞氣象局認為有70%。所以相對其他都是不低的。當然在2020年——年初的時候,全球還醞釀出了一次厄爾尼諾現象,所以今年如果再出現拉尼娜現象,確實在驗證大家說的如今的氣候可能屬於多變模式。
  • 來了兩個颱風,可是···
    大南昌不藍則已,一藍驚人!可是藍天啊白雲,一定要用高溫作為代價嗎?這種天氣還出來串門的簡直是生死之交何以解暑唯有空調wifi西瓜還有……颱風!是的颱風要來了!還是雙颱風!後面還跟著一連串颱風!但是…雙颱風生成 多「胚胎」蠢蠢欲動颱風組團來旅遊了!!!
  • 七月的颱風不會打破歷史記錄 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7月無颱風近71年來首次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專家顧問:向春義,中國氣象局颱風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的首席預報員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沈去年7月在氣象舞臺上常見的颱風,今年卻「缺席」了!
  • 遠洋胚胎96W增強,會成為11號颱風紅霞嗎?
    2020年以來,海洋區域的變化可以說都非常強,無論是西北太平洋,還是北大西洋等地,都是形成了多風暴發展。9月,西北太平洋地區的10號颱風海神消失之後,新的颱風胚胎也醞釀出來了,而北大西洋的「雙風暴」也還在持續的發展,那麼我們先看看已經命名的風暴。
  • 11號颱風紅霞可能快了,美已發布生成預警,颱風為何會合併?
    除了颱風吞併之外,還存在颱風互斥,颱風跟蹤,颱風環繞等現象。這個就要看「雙颱風」或者多個颱風的發展情況。所以說這種情況是肯定存在的,並且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其中的一種情況,在今年9號颱風、10號颱風出現的時候,差點也形成了這種颱風發展趨勢,但是這兩者的表現並不太強,所以很多人可能也沒在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為何會出現這種模式。颱風為何會出現合併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