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2020年按照初期的預報情況來看,今年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偏多偏強,而如今從科學統計數據來看,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總計是出現了兩個颱風,而3號颱風是姍姍來遲?確實這讓不少的人覺得今年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是不是略偏少了,這都快大半年的時間了,為何還沒有颱風?難道是預測出問題了。
整體上而言,預測是作為參考,並且今年的主要颱風時期還未到來,大颱風一般在秋季是多而且較強的,夏季雖然也有,但是整體沒有秋颱風強度大,所以如今出現了的兩個颱風並不是說明什麼問題。
6月颱風活躍期可能已經來了
按照常年的數據來看,6月已經算是我們颱風活躍期的開始,氣象意義上來說,6月到10月是颱風的活躍期。而2020年的1號颱風也比往年來得晚,同時2號颱風與1號颱風是相隔了幾十天,3號颱風暫時沒有任何跡象,所以這種發展模式確實能夠體現出氣候異常,但是這裡有個數據需要說明的,接下來的夏季時段可能就是颱風進入活躍期的時候了。
因為新的預測數據說明來了,那就是今年夏季的颱風趨勢。根據中央氣象局數據顯示,預計今年夏季的颱風生成相較往年同期略偏少,預計6至8月生成颱風可達10至11個,登陸我國的颱風約有4至5個,接近歷史同期水平。按照現有的情況來看,夏季如今只生成了1個颱風,並且是登陸我國的,而預測最高可能是達到了11個,所以接下來的颱風是可能出現爆發的情況。
雖然我們確實看到颱風生成相較往年同期略偏少,但是按照預測的數據說明,在7月、8月可能還有10個颱風出現,因為6月不會有颱風了,平均一下每個月5個還是不少,所以預測是同期偏少,但是對我們個人而言,颱風是非常多的,在8月結束時段如果真的最多出現10個,大家就需要重點觀察下海洋區域的變化。
為何今年的颱風來得這麼晚,這麼遲?
第一個原因——很明顯,今年的主要因素我們也知道,首先說全球變暖的問題,全球變暖導致我們地球氣候異常,並且是越來越嚴峻,極端性的天氣增多,那麼颱風也是影響之中的一部分,多少都跟大氣的變化存在關係。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之下,部分海洋區域風暴多,部分區域風暴少是全球變暖影響之下的「正常」因素。
第二個原因——厄爾尼諾現象,2020年是繼2019年出現的一次弱厄爾尼諾現象,這個是有點超出了大家的預料,一般來說,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是相互的,也就是互相出現,但是這次弱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可能是異常的模式,因為規律變了。雖然在5月弱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結束了,但是它的影響還在持續。
其中在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時候,是不利於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生成,從大氣狀況來看,在西太平洋低緯度地區,對流活動呈現不旺盛的狀態,且季風帶來的赤道西風偏弱,也不利於颱風生成,所以這就導致了颱風來得比較晚,來得比較遲。
第三個原因——副熱帶高壓很強,西北太平洋地區今年的副熱帶高壓表現非常的穩定,並且強度也很強,甚至進入到了我國陸地區域,雖然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擾動逐步多起來了,但是副熱帶高壓一直在擠壓它的形成,所以最終也沒有起來,這就形成了颱風出現不了的情況。
那今年的三號颱風什麼時候能來?
按照超級計算機的數據來看,三號颱風在6月是肯定形成不了了,同時海洋區域如今還是處於熱帶擾動發展的階段,但是根據GFS的數據顯示,在遠洋有個風暴胚胎在發展,只不過如今加強的跡象不大,而歐洲數值中心(EC)預計在南海地區有熱帶風暴的跡象,但是概率也非常低,所以短時間是不可能出現颱風的,大家繼續等待。
當然這裡我們也不是期待什麼颱風的問題,確實颱風的出現是存在多面性,有些人說颱風可以帶來降雨,有些人說颱風會帶來巨大的破壞,所以不同區域針對颱風的「爭議」也是很大,具體要看颱風是如何發展的,這就是大概的情況。但是綜合因素來看,颱風的影響是比較大,所以我們也不期待颱風出現。
而綜合全年的颱風情況來看,今年可能會有不少的大颱風(大風暴),在秋季的時候,也就是典型的「秋颱風」大家需要重點注意,如今我也會繼續觀察海洋區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