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今年第6號颱風「米克拉」登陸我國福建漳浦沿海。進入8月份以來,短短10天時間內,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接連生成了4個颱風,都對我國一些地區天氣造成了影響,其中第4號颱風「黑格比」和第6號颱風「米克拉」更是相繼在我國沿海登陸。
每年7月至9月是颱風影響我國最頻繁的時期,颱風往往給登陸點及其周邊地區帶來強風雨天氣和嚴重災害,因此颱風一旦生成,其未來是否登陸及其登陸點都備受關注。那麼,颱風到底「偏愛」登陸哪裡呢?登陸我國的颱風有多強?我們特邀請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張慧和邵鵬,通過1949年至2019年的天氣大數據,為讀者剖析颱風的各種「偏好」。
問:颱風最「偏愛」的省份是哪個?
答:氣象大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9年,共有491個颱風登陸我國,從颱風登陸地來看,南起海南三亞,北至遼寧營口,均能「捕捉」到颱風的身影。不過,颱風扎堆的登陸點是廣東、臺灣、福建和海南等地,其中廣東最受「青睞」。
統計顯示,過去71年間,共有189個颱風登陸過廣東,由於部分颱風存在多次登陸的情況,這189個颱風共計登陸廣東194次,颱風登陸廣東的個數和次數均為全國之首。此外,登陸臺灣、福建、海南的颱風也都超過100個。
廣東之所以這麼受颱風「青睞」,主要原因在於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和廣東漫長的海岸線。在颱風活躍的7月至9月,副熱帶高壓基本上都處在我國華南以北的位置,華南處在副熱帶高壓的南側,此時副熱帶高壓容易將颱風引導至華南地區。而在華南幾省區裡,又數廣東的海岸線最長,同時兼受南海及西北太平洋颱風的侵擾,所以廣東成為了最易遭遇颱風的省份。
問:我國最易遭遇颱風的縣市是哪個?
答:從具體登陸點來看,臺灣花蓮是我國最易遭遇颱風的縣市,氣象大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9年,登陸花蓮的颱風多達37個;海南文昌和萬寧、臺灣臺東和宜蘭、廣東徐聞和陽江也都屬於易遭遇颱風的地區,颱風登陸個數均達到或超過20個。
廣東雖然是最易遭遇颱風的省份,但廣東海岸線漫長,沿海縣市較多,而臺灣和海南東部沿海只有幾個縣市,平均下來,廣東沿海每個縣市颱風登陸次數就會相對少一些,反而是臺灣東部沿海和海南東部沿海的縣市遭受颱風正面襲擊的頻次更高。
而在臺灣東部沿海的縣市中,花蓮易遭遇颱風也與其地理位置關係密切,由於登陸臺灣的颱風總體路徑偏北,所以位置偏北且佔據較長海岸線的花蓮就這樣成為了最易遭遇颱風的地區。
問:北京也會受到颱風影響嗎?
答:說到颱風,大家多會想到東南沿海,其實,我國北方地區也有颱風「上岸」的情況,1949年至2019年的氣象大數據顯示,曾有14個颱風登陸山東沿海、6個颱風登陸遼寧沿海,其中,1997年第11號颱風「Winnie」於1997年8月21日以熱帶風暴級別登陸遼寧營口,為登陸我國最北的颱風。
河北、北京、吉林、黑龍江等地雖然沒有颱風正面登陸過,但均受過颱風減弱後的低壓、颱風外圍雲系或颱風變性後的溫帶氣旋影響,甚至有颱風途經的情況。以北京為例,1949年以來,至少有8個颱風明顯影響過北京,比如1972年第3號颱風「Rita」、1984年第8號颱風「Freda」等減弱後的低壓都曾經過或接近北京,並給北京帶來了超過100毫米的降雨,影響較大。
問:從1949年至今,哪個時期颱風數量最多?
答:1949年至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918個颱風生成,年均生成27個,平均每年有6.9個登陸我國。不過,從常年情況來看,每年颱風的生成和登陸情況並不會遵循平均規律,而是呈現出較大的年際變化,多寡不均。颱風生成多的年份,1967年共計生成颱風40個;而颱風生成最少的年份,1998年和2010年,均只有14個颱風生成。
從每年登陸個數來看,年際差異也較大,颱風登陸我國最多的年份是1971年,有12個颱風登陸我國;而颱風登陸我國最少的年份在1950年和1951年,均只有3個颱風登陸。
從每十年平均情況來看,2001年至2010年間颱風登陸我國最頻繁,年均登陸個數達7.5個,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都屬於颱風登陸偏多的時段,年均個數為7.4個和7.3個;而上世紀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都屬於偏少的時段,年均個數分別為6個和6.6個,低於常年平均值。
問:我國一年中哪些時段易遭遇颱風?
答:從颱風活動時間上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年四季都可能有颱風生成,在我國,颱風登陸的時間範圍也極廣,除了1月至3月無颱風登陸,其他月份均有颱風登陸的情況,颱風登陸我國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最集中時段為7月至9月。
氣象大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9年,7月和8月分別有130個颱風登陸我國,9月登陸個數為122個,這三個月的登陸個數佔到全年的78%。
颱風的形成需要一個初始的擾動、溫暖的海面、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和較小的垂直風切變。伴隨著進入夏季,赤道輻合帶不斷北抬,海溫也不斷上升,溼暖的夏季風也不斷增強,這些都極有利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面颱風的生成和發展,因此夏季整體生成的颱風數量也會明顯增多,同時由於副熱帶高壓帶的北抬,很多颱風也會沿著副熱帶高壓南側被引導登陸我國。
問:登陸我國的颱風中什麼級別的颱風佔比最高?
答:南海與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按照強度可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其中,超強颱風為最高級別,一旦以超強颱風的級別登陸,破壞力和影響力都是極大的。
氣象資料顯示,登陸我國的颱風以強熱帶風暴級別的最多,佔比高達31.2%;颱風和熱帶風暴級別的佔比也不小,分別佔到30.3%和21.4%;以強颱風級和超強颱風級登陸我國的個數分別為63和21個,佔比為12.8%和4.3%。
統計顯示,21個登陸我國的超強颱風有14個登陸了臺灣,佔三分之二,臺灣可謂是超強颱風最「偏愛」的省份。這是由於7月至9月是颱風最為活躍的階段,此時海溫也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期,當副熱帶高壓位置相對偏北,就有利於西北太平洋上的颱風從菲律賓以東的暖池經過,發展加強為超強颱風,並一路西行或西北行登陸臺灣。
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偏愛在8月至9月登陸,尤以9月最突出。氣象大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9年,9月登陸我國的颱風共有122個,其中25個為強颱風級、7個為超強颱風級,佔比高達26.2%,這個登陸時強度達到強颱風及以上級別的比例是各月中最高的。
(文中提到的颱風數據均只統計熱帶風暴及以上級別。製圖:陳玉潔)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鴻良
編輯:王海萍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