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大數據解析,颱風最愛從哪兒登陸

2020-12-06 北京日報客戶端

8月11日,今年第6號颱風「米克拉」登陸我國福建漳浦沿海。進入8月份以來,短短10天時間內,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接連生成了4個颱風,都對我國一些地區天氣造成了影響,其中第4號颱風「黑格比」和第6號颱風「米克拉」更是相繼在我國沿海登陸。

每年7月至9月是颱風影響我國最頻繁的時期,颱風往往給登陸點及其周邊地區帶來強風雨天氣和嚴重災害,因此颱風一旦生成,其未來是否登陸及其登陸點都備受關注。那麼,颱風到底「偏愛」登陸哪裡呢?登陸我國的颱風有多強?我們特邀請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張慧和邵鵬,通過1949年至2019年的天氣大數據,為讀者剖析颱風的各種「偏好」。

問:颱風最「偏愛」的省份是哪個?

答:氣象大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9年,共有491個颱風登陸我國,從颱風登陸地來看,南起海南三亞,北至遼寧營口,均能「捕捉」到颱風的身影。不過,颱風扎堆的登陸點是廣東、臺灣、福建和海南等地,其中廣東最受「青睞」。

統計顯示,過去71年間,共有189個颱風登陸過廣東,由於部分颱風存在多次登陸的情況,這189個颱風共計登陸廣東194次,颱風登陸廣東的個數和次數均為全國之首。此外,登陸臺灣、福建、海南的颱風也都超過100個。

廣東之所以這麼受颱風「青睞」,主要原因在於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和廣東漫長的海岸線。在颱風活躍的7月至9月,副熱帶高壓基本上都處在我國華南以北的位置,華南處在副熱帶高壓的南側,此時副熱帶高壓容易將颱風引導至華南地區。而在華南幾省區裡,又數廣東的海岸線最長,同時兼受南海及西北太平洋颱風的侵擾,所以廣東成為了最易遭遇颱風的省份。

問:我國最易遭遇颱風的縣市是哪個?

答:從具體登陸點來看,臺灣花蓮是我國最易遭遇颱風的縣市,氣象大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9年,登陸花蓮的颱風多達37個;海南文昌和萬寧、臺灣臺東和宜蘭、廣東徐聞和陽江也都屬於易遭遇颱風的地區,颱風登陸個數均達到或超過20個。

廣東雖然是最易遭遇颱風的省份,但廣東海岸線漫長,沿海縣市較多,而臺灣和海南東部沿海只有幾個縣市,平均下來,廣東沿海每個縣市颱風登陸次數就會相對少一些,反而是臺灣東部沿海和海南東部沿海的縣市遭受颱風正面襲擊的頻次更高。

而在臺灣東部沿海的縣市中,花蓮易遭遇颱風也與其地理位置關係密切,由於登陸臺灣的颱風總體路徑偏北,所以位置偏北且佔據較長海岸線的花蓮就這樣成為了最易遭遇颱風的地區。

問:北京也會受到颱風影響嗎?

答:說到颱風,大家多會想到東南沿海,其實,我國北方地區也有颱風「上岸」的情況,1949年至2019年的氣象大數據顯示,曾有14個颱風登陸山東沿海、6個颱風登陸遼寧沿海,其中,1997年第11號颱風「Winnie」於1997年8月21日以熱帶風暴級別登陸遼寧營口,為登陸我國最北的颱風。

河北、北京、吉林、黑龍江等地雖然沒有颱風正面登陸過,但均受過颱風減弱後的低壓、颱風外圍雲系或颱風變性後的溫帶氣旋影響,甚至有颱風途經的情況。以北京為例,1949年以來,至少有8個颱風明顯影響過北京,比如1972年第3號颱風「Rita」、1984年第8號颱風「Freda」等減弱後的低壓都曾經過或接近北京,並給北京帶來了超過100毫米的降雨,影響較大。

問:從1949年至今,哪個時期颱風數量最多?

答:1949年至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918個颱風生成,年均生成27個,平均每年有6.9個登陸我國。不過,從常年情況來看,每年颱風的生成和登陸情況並不會遵循平均規律,而是呈現出較大的年際變化,多寡不均。颱風生成多的年份,1967年共計生成颱風40個;而颱風生成最少的年份,1998年和2010年,均只有14個颱風生成。

從每年登陸個數來看,年際差異也較大,颱風登陸我國最多的年份是1971年,有12個颱風登陸我國;而颱風登陸我國最少的年份在1950年和1951年,均只有3個颱風登陸。

從每十年平均情況來看,2001年至2010年間颱風登陸我國最頻繁,年均登陸個數達7.5個,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都屬於颱風登陸偏多的時段,年均個數為7.4個和7.3個;而上世紀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都屬於偏少的時段,年均個數分別為6個和6.6個,低於常年平均值。

問:我國一年中哪些時段易遭遇颱風?

答:從颱風活動時間上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年四季都可能有颱風生成,在我國,颱風登陸的時間範圍也極廣,除了1月至3月無颱風登陸,其他月份均有颱風登陸的情況,颱風登陸我國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最集中時段為7月至9月。

氣象大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9年,7月和8月分別有130個颱風登陸我國,9月登陸個數為122個,這三個月的登陸個數佔到全年的78%。

颱風的形成需要一個初始的擾動、溫暖的海面、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和較小的垂直風切變。伴隨著進入夏季,赤道輻合帶不斷北抬,海溫也不斷上升,溼暖的夏季風也不斷增強,這些都極有利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面颱風的生成和發展,因此夏季整體生成的颱風數量也會明顯增多,同時由於副熱帶高壓帶的北抬,很多颱風也會沿著副熱帶高壓南側被引導登陸我國。

問:登陸我國的颱風中什麼級別的颱風佔比最高?

答:南海與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按照強度可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其中,超強颱風為最高級別,一旦以超強颱風的級別登陸,破壞力和影響力都是極大的。

氣象資料顯示,登陸我國的颱風以強熱帶風暴級別的最多,佔比高達31.2%;颱風和熱帶風暴級別的佔比也不小,分別佔到30.3%和21.4%;以強颱風級和超強颱風級登陸我國的個數分別為63和21個,佔比為12.8%和4.3%。

統計顯示,21個登陸我國的超強颱風有14個登陸了臺灣,佔三分之二,臺灣可謂是超強颱風最「偏愛」的省份。這是由於7月至9月是颱風最為活躍的階段,此時海溫也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期,當副熱帶高壓位置相對偏北,就有利於西北太平洋上的颱風從菲律賓以東的暖池經過,發展加強為超強颱風,並一路西行或西北行登陸臺灣。

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偏愛在8月至9月登陸,尤以9月最突出。氣象大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9年,9月登陸我國的颱風共有122個,其中25個為強颱風級、7個為超強颱風級,佔比高達26.2%,這個登陸時強度達到強颱風及以上級別的比例是各月中最高的。

(文中提到的颱風數據均只統計熱帶風暴及以上級別。製圖:陳玉潔)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鴻良

編輯:王海萍

流程編輯 吳越

相關焦點

  • 71年大數據告訴你:初颱風最偏愛在哪裡登陸?
    中國天氣網訊 中央氣象臺預計,今年第2號颱風「鸚鵡」將於14日中午前後在廣東珠海到湛江一帶沿海登陸,並成為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那麼,今年的初颱風登陸時間偏早還是偏晚,登陸時颱風的強度與常年相比又如何?中國天氣網深扒1949-2019年大數據,告訴您答案。
  • 颱風「鸚鵡」明日上午將登陸廣東 大數據揭秘廣東哪裡最招颱風
    中國天氣網深扒71年大數據告訴你答案。颱風「偏愛」廣東 登陸次數全國最多中國天氣網大數據顯示,1949-2019年,共有491個颱風登陸我國,其中有189個登陸過廣東,佔比38.5%,為全國颱風登陸最多的省份。由於部分颱風存在多次登陸的情況,這189個颱風共計登陸廣東194次,也為全國之首。
  • 「利奇馬」逼近 大數據解讀69年來登陸浙江的43個颱風
    但在浙江登陸的颱風愛在哪扎堆,哪些地方易損程度較高,數量上有什麼變化,這些你都了解嗎?之江匯梳理了1949年以來登陸浙江的颱風大數據,為你一一解讀。 1949-2018年,共有43個颱風登陸浙江。梳理歷史數據發現,颱風在浙江的登陸地點非常集中,最常撲向台州、溫州、寧波等中南部沿海城市。
  • 遼寧或迎71年來最強颱風
    遼寧或迎71年來最強颱風 瀋陽晚報
  • 數據告訴你颱風最愛登陸我國哪裡?
    颱風扎堆廣東是受TA引導中國天氣網的數據帝看了一下日曆,突然恍然大悟!颱風「帕卡」和「瑪娃」都是處女座,它們一定是因為要和颱風「天鴿」保持隊型才硬往廣東跑的!大數據顯示廣東一直是颱風專業戶實際上,不僅僅是今年,1949年以來,廣東也是我國颱風最偏愛的地區。根據統計,從1949年開始到今年8月為止,共有166個颱風直接登陸廣東沿海,平均每年有2到3個,遠超其他省份。
  • 颱風「鸚鵡」預計明天上午登陸廣東!
    作為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鸚鵡」登陸時間偏早還是偏晚?登陸時颱風的強度與常年相比又如何?一起來看中國天氣網提供的大數據↓颱風位置圖初颱風登陸較常年偏早近兩周中央氣象臺預計,「鸚鵡」將於14日上午在廣東珠海到湛江一帶沿海登陸。「鸚鵡」一旦登陸,它就將成為今年的初颱風,登陸時間將比常年平均的6月27日偏早兩周左右。
  • 70年大數據告訴你 初颱風最偏愛哪裡?
    中國天氣網訊 目前,南海熱帶低壓已經生成,並有可能加強為今年第4號颱風,將於3日凌晨在海南島東部一帶沿海登陸,成為今年的初颱風。那麼,今年的初颱風登陸時間是否偏晚,登陸強度與常年相比又如何?中國天氣網深扒1949-2018年大數據,告訴你答案。
  • 七月沒有颱風 過去71年的第一個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今年以來颱風生成與登陸顯著偏少七月很可能是「空的」,這反映了今年到目前為止颱風不夠活躍的特點。全年來看,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移和季風活動的增加,7月份颱風活動將明顯增加。在常年有颱風活動的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徵,其中8月出現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第三。根據1949-2019年颱風數據統計,7月份生成的颱風數量佔全年的15.2%。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 8月或迎來颱風暴發活躍期
    | 字號:A+ | A-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中央氣象臺消息,7月31日下午14時,南海熱帶低壓生成,並逐漸向海南島南部沿海靠近,並將於8月1日中午前後登陸或擦過海南島南部一帶沿海(15至17米/秒,熱帶低壓級)
  • 7月份颱風「缺席」,或將打破71年歷史紀錄!
    往年一到夏天就頻頻上熱搜的颱風,都去哪兒了?截至7月29日,距離上一個颱風「鸚鵡」生成後,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經沉寂了超過40天。這個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颱風會不會躲在哪裡「憋大招」呢,8月將有幾個颱風生成?藍藍天工作室請到了中國氣象局專家,為您解析颱風「缺席」的原因和未來趨勢。
  • 根據8月份的颱風數據 中國最容易遭受颱風襲擊的時間和地點是哪裡?
    在經歷了7月的「空平臺」後,最近又有颱風來襲。自8月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先後產生了4次颱風,其中4號颱風黑格比和6號颱風米奇拉先後登陸浙江樂清和福建漳浦沿海。那麼,颱風活動有時間規定嗎?什麼時候最瘋狂?它「更喜歡」在哪裡著陸?中國氣象網專門研究了1949年至2019年的大數據,分析了颱風的各種「偏好」。
  • 「木恩」開啟中國颱風季 大數據看颱風登陸
    幸運的是,強勢來襲的「木恩」在中國並未做長期停留,在登陸海南島後很快進入北部灣海面,隨後轉入越南北部。儘管未「長驅北上」,但威力巨大的「木恩」已波及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那麼,今年的首個颱風登陸時間是否偏晚,登陸強度與常年相比又如何?我們通過此前30年初臺的大數據來了解一下。
  • 大數據揭秘浙江颱風:「狠角色」居多 8月最「招風」
    【浙江新聞+】浙江登陸颱風「狠角色」居多 超強颱風就有3個1949-2019年登陸浙江的颱風大數據顯示,浙江主要受颱風影響時段集中在1949-2019年這71年間,共有42個颱風登陸浙江。登陸時強度在颱風及以上的佔比超過六成,其中還有3個是超強颱風,這個數量比廣東(2個)和海南(2個)還要多。
  • 山竹已登陸,危險還未過去!它是39年來珠三角影響最大的颱風
    2018年9月16日17時,強颱風山竹已在江門臺山登陸。按照官方數據,登陸時山竹中心最低氣壓約955百帕,最大風力14級(45米/秒)。山竹創造了成堆的氣象記錄:它是2018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是有可靠氣象紀錄以來登陸廣東的環流最大颱風,也是1979年荷貝颱風以來對珠三角整體影響最大的颱風。山竹登陸前後的雲圖、雷達圖,中氣愛根據SSD和NMC資料製作山竹颱風登陸前後的風場圖,來自江門氣象局山竹登陸前,其「危險半圓」粵東、珠三角上岸。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8月我國或將遭遇3個颱風
    雖說颱風「胚胎」醞釀中,但自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和2號颱風「鸚鵡」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了近年來颱風相關數據,告訴你今年7月「空臺」到底有多罕見,8月颱風是否會如期而至。
  • 首個秋颱風「海神」成今年來風王 大數據揭示秋颱風有多猛
    其實,到了秋天,颱風雖然不如夏天那麼多,但威力和影響也不容小覷。中國天氣網專門統計了1949年至2019年期間的氣象數據發現,秋颱風「狠角色」更多。登陸時間:9月颱風仍活躍秋颱風不容小覷通常,我們把6月至8月生成的颱風稱為「夏颱風」,9月至11月生成的颱風稱為「秋颱風」。
  • 數據新聞:秋颱風與夏颱風 四項指標看比拼
    經歷了7月歷史罕見「空臺」,8月生成7個颱風的活躍期後。剛進入9月,超強颱風「海神」來襲,成為今年第一個秋颱風。秋颱風和夏颱風相比有何不同?是不是一樣厲害呢?通過大數據我們來看看。數量PK,夏颱風略勝一籌氣象上並沒有關於秋颱風的嚴格定義。
  • 大數據告訴你,颱風最喜歡在我國哪個省市登陸
    今年八月份,「風王」利奇馬真的如脫韁野馬,讓大家見識到颱風的可怕之處。這次收集到1945~2015年在中國登陸的所有颱風數據,並通過Python對這些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希望能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結論。【數據來源】該數據集來自於上海追風團隊,在其官網颱風數據中心下載。
  • 中央氣象臺數據分析,8月份或成颱風高發季,4號颱風預計登陸
    2020年,颱風產生明顯偏少,按正常來說颱風氣象普遍在7~8月份降臨,但是今年颱風和以往不同,6月份颱風鸚鵡登陸,7月空臺,8月初已產生2個颱風, 3號颱風已於昨日登陸越南,而4號黑格比將於浙江地區登陸。
  • 71年來颱風首次「缺席」7月 大數據揭秘原因 警惕!本月或偏多
    常年來看,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上和季風活動的增加,通常7月份颱風活動會有明顯增加。在全年都有颱風活動的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活動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徵,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根據1949年至2019年颱風數據統計,7月份生成的颱風個數在全年佔比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