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一到夏天就頻頻上熱搜的颱風,都去哪兒了?截至7月29日,距離上一個颱風「鸚鵡」生成後,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經沉寂了超過40天。
這個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颱風會不會躲在哪裡「憋大招」呢,8月將有幾個颱風生成?藍藍天工作室請到了中國氣象局專家,為您解析颱風「缺席」的原因和未來趨勢。
上圖:目前位於中北太平洋的熱帶風暴「道格拉斯」,正在繼續減弱。圖為7月29日14時的衛星紅外監測圖像。(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
預計自1949年有歷史記錄以來,今年將首次出現7月份無颱風生成的情況
颱風的活動,是有顯著季節性特徵的。西北太平洋全年都有颱風活動,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
而今年的7月非常特殊,颱風季的序幕並沒有如期拉開。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表示,根據目前的預報結果,預計8月1日前颱風生成的可能性較小。如果8月1日前仍無颱風生成,今年將是1949年以來,打破歷史記錄的首個7月「空臺」年份。
根據颱風大數據系統統計,1949年—2019年7月,共有292個颱風生成,年平均生成颱風4.1個,登陸颱風132個,平均登陸颱風1.9個。其中,生成颱風最多年份為1967、1971、1994、2017年,颱風數量均為8個;生成颱風最少年份為1954、1957、1985、1998年,颱風數量均僅有1個。
今年,只有第2號颱風「鸚鵡」於6月14日登陸廣東陽江。與歷史平均值相比,今年1—7月共有2個颱風生成,僅比1998年多1個,為1949年以來,前7個月生成颱風第二少的年份。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年1—7月颱風生成總數,偏少7成。
這是否預示著今年的颱風數量也會比常年偏少?向純怡表示,目前答案還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抬、季風槽和赤道輻合帶的活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洋即將迎來颱風活動的頻發期。至於這個時期何時開始,還需密切追蹤後期大氣環境條件和海洋熱力條件的變化。」
上圖:1990—2019年,每年7月颱風生成數量。(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這個7月颱風活動偏少,與多重氣候因素有關
首先,是因為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南偏強,颱風生成受阻。
向純怡說,今年6月下旬以來,副熱帶高壓異常偏西偏南、面積偏大、強度偏強。由於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生成源地為副熱帶高壓所控制,而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的範圍以下沉氣流為主,對流活動受到大範圍抑制,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受到抑制。
這種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偏強,與前期北印度洋到西北太平洋一帶海溫的異常偏暖密切相關。而副熱帶高壓位置偏西偏南,與對流層高層南亞高壓位置異常偏東有關。南亞高壓比常年同期約偏東10個經度。
其次,南海季風偏弱,也不利於颱風生成。
向純怡解釋,今年夏季,南半球澳大利亞馬克斯林冷高壓異常偏弱,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非洲南部大陸高壓異常強大,導致索馬利亞急流強度異常偏弱。這使得越赤道氣流異常偏弱,南海季風也異常偏弱。
同時,北半球副熱帶高壓異常,導致其南側廣闊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被強勁的偏東風所控制,從而使得赤道輻合帶和季風槽難以形成。南海及菲律賓以東熱帶洋面的對流雲團活動,也比常年同期偏弱,缺乏孕育颱風活動的胚胎。此外,大氣低頻信號也較弱,不利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的生成。
上圖:1949—2019年,逐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來源:中國氣象局)
未來10天,預計將有1—2個颱風生成
短期內會颱風生成嗎?
向純怡表示,根據最新的數值模式預測,前期持續偏南的副熱帶高壓即將北抬,隨後赤道輻合帶和季風槽開始活躍。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颱風活動逐漸活躍,預計將有1—2個颱風生成,其中1個可能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這段時間,我們將密切關注海洋及大氣狀態,以及天氣形勢的演變,滾動做好熱帶擾動的監測及預報,積極做好今年的防臺減災工作。」
據中央氣象臺統計分析,8月是颱風活動最為頻繁的月份,歷史平均有5.7個颱風生成。其中生成颱風數最多的是1960年和1966年,颱風數量均為10個。生成颱風最少的是2014年,僅有1個颱風。
根據氣候預測,今年8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為4至6個,比常年同期略偏少。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比常年同期略偏多。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趙貝佳)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