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2020-12-05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氣象局網站】;

7月無颱風近71年來首次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專家顧問: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 王永光

採訪人: 中國氣象報記者 申敏夏 王美麗 黃彬

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卻在今年「缺席」了!

自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5月12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7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也正在醞釀之中,但能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卻不大。

如此一來,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今年迄今為止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趨勢如何?

歷史罕見!7月無颱風將打破歷史紀錄

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截至目前,今年只有「黃蜂」和「鸚鵡」兩個颱風生成,常年7月平均生成颱風4.1個。

不僅如此,從1949年以來,目前還未發生過7月「空臺」的情況。此前再「不濟」最少也有1個颱風生成,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據統計,曾經有4年7月生成過8個颱風(分別出現在1967年、1971年、1994年、2017年)。如果7月底前仍無颱風生成,是非常罕見的。

1990年至2019年逐年7月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颱風生成數變化曲線

不活躍!今年以來颱風生成與登陸顯著偏少

7月極大可能「空臺」,反映了今年目前為止颱風不夠活躍的特徵。常年來看,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上和季風活動的增加,通常7月份颱風活動會有明顯增加。

在全年都有颱風活動的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活動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徵,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根據1949年至2019年颱風數據統計,7月份生成的颱風個數在全年佔比15.2%。

1949年至2019年逐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

1949年至2019年逐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

然而今年,不僅僅是7月颱風活動減少甚至「缺席」,自今年1月以來,颱風活動就顯著偏少。

根據大數據顯示,近30年1月至7月平均生成颱風的個數是8.1個,其中生成個數最多的是2015年(13個),生成個數最少的是1998年(1個)。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颱風生成總數偏少6.1個、約75%,為1949年以來除1998年以外生成颱風最少的年份。

此外,今年只有第2號颱風「鸚鵡」於6月14日登陸廣東陽江,今年1至7月颱風登陸總數較多年平均2.3個偏少1.3個,為1949年以來除1951、1975和1997年以外登陸颱風最少的年份之一(1951、1975和1997年同期1至7月無颱風登陸我國)。

1990年至2019年1月至7月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颱風生成數變化曲線

今年7月颱風緣何缺席?

為何今年颱風如此不活躍?專家表示,颱風生成個數的多少從氣候角度上講,與海洋熱力狀況、季風的活動、大氣低頻振蕩等因素有關;從天氣角度上講,則需要高海溫、高溼度、高對流不穩定層結的熱力條件,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弱環境風垂直切變和初始動力擾動的動力條件。

但是對於今年來說,副熱帶高壓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幕後黑手」。而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偏強,則與厄爾尼諾和印度洋熱帶洋面海溫異常偏暖密切相關。

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面積偏大,颱風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洋面為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由於副熱帶高壓一般為下沉氣流,對流活動受到抑制,缺乏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

氣候統計顯示,近70年來,上半年生成颱風兩個以下的年份有16個,其中與厄爾尼諾事件相關的年份就有11個。1973年、1998年、2016年上半年無颱風生成,都發生在強甚至超強的厄爾尼諾事件背景下。

此外,今年夏季,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越赤道氣流異常偏弱,使得「推動力」不足;且5月下半月以來,南海季風異常偏弱,同時由於副熱帶高壓異常導致其南側廣闊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為強勁的偏東風所控制,季風槽難以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形成,因此南海及菲律賓以東熱帶洋面對流雲團活動也較常年同期偏弱,不利於颱風的生成。

華南多地高溫乾旱亟需颱風 「滅火」

颱風來臨,狂風暴雨;颱風缺席,高溫乾旱。

一般來說,颱風的災害主要是伴隨的狂風暴雨,以及引發的次生災害;颱風的潛在收益是緩解旱情,緩解酷暑和電力需求,增加漁業產量,調節氣候和淡化海水等。事實上,颱風的多少並不是作為衡量災害多少的標準,也與具體颱風的影響程度和當年的氣候背景相關。

從全球來看,如果沒有颱風,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東南亞和美國東南部將會失去1/4以上的降水,淡水供應甚至可能會出現緊張。

若沒有颱風來「趕走」高溫,靠近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會更熱,地表乾旱將更加嚴重。同時寒帶將會更冷,溫帶將會消失。

今年因少有颱風光顧,從6月以來,華南多地高溫不斷。截至7月23日,福建福州已出現33個高溫日,海南海口已出現40個高溫日。

專家分析,一直到7月底,華南的高溫悶熱天氣都將持續。雖然副高可能出現階段性北抬,但對華南的高溫緩解作用不大。若想「滅火」,只能期待一場颱風或一場妥妥的透雨。所以,未來一段時間,華南小夥伴還需注意防暑降溫。

颱風正在路上!8月颱風最頻繁

如果7月沒有颱風生成,這也並不表明今年下半年的颱風活動會趨弱,也不排除海洋積蓄能量「憋勁兒」待發。

如今,北半球逐漸進入盛夏時期,全球也進入颱風高發期。目前,中太平洋夏威夷西北方有一個熱帶風暴「道格拉斯」(Douglas)活動,預計「道格拉斯」將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將於今天下午漸減弱消失。

根據最新的大氣環境和海洋狀況監測信息,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颱風將逐漸趨於活躍,預計將有1-2個颱風生成,其中1個可能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統計分析表明8月為颱風活動最為頻繁的月份,歷史平均有5.7個颱風生成,其中生成數最多的是1960和1966年(10個),生成最少的是2014年(1個),其中1998年8月有3個颱風生成。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8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為4至6個,較常年同期(6個)略偏少;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較常年同期(2個)略偏多。氣象部門將密切監測颱風動態,做好相應預報服務工作。

相關焦點

  • 七月的颱風不會打破歷史記錄 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7月無颱風近71年來首次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專家顧問:向春義,中國氣象局颱風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的首席預報員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沈去年7月在氣象舞臺上常見的颱風,今年卻「缺席」了!
  • 7月份颱風「缺席」,或將打破71年歷史紀錄!
    往年一到夏天就頻頻上熱搜的颱風,都去哪兒了?截至7月29日,距離上一個颱風「鸚鵡」生成後,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經沉寂了超過40天。這個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颱風會不會躲在哪裡「憋大招」呢,8月將有幾個颱風生成?藍藍天工作室請到了中國氣象局專家,為您解析颱風「缺席」的原因和未來趨勢。
  • 71年來颱風首次「缺席」7月 大數據揭秘原因 警惕!本月或偏多
    專家顧問: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 王永光採訪人: 中國氣象報記者 申敏夏 王美麗 黃彬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卻在今年「缺席」了!自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5月16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
  • 71年來颱風將首次在7月「缺席」,解密今年颱風為何不活躍
    7月已經接近尾聲。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卻在今年「缺席」。目前,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也正在醞釀之中,但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不大。今年7月颱風季序幕沒有如期拉開,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颱風生成總數仍偏少七成。
  • 七月沒有颱風 過去71年的第一個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自2020年5月12日1號颱風「黃蜂」和6月14日2號颱風「鸚鵡」形成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沒有再出現新的颱風。七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正在醞釀許多熱帶擾動胚胎,但它們不太可能發展成颱風。這樣,今年7月會不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空站」?今年到目前為止抑制颱風活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的趨勢是什麼?歷史罕見!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 大數據揭秘「缺席」原因
    7月29日,據中國氣象局官網消息,今年7月份我國將不會迎來颱風,這是自1949年以來首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據悉,從常年來看,7月份屬於我國颱風的活躍期,平均生成颱風4.1個。截至目前,今年只有5月的「黃蜂」和6月的「鸚鵡」兩個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這也意味著今年7月我國不會再迎來颱風,這也是自1949年以來首次這種情況。在全年都有颱風活動的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活動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徵,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
  • 歷史首個無颱風7月,就是你啦
    往年7月 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 終在今年,缺席啦 從數據角度來看一看! 01 歷史罕見! 7月無颱風創造歷史 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已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4個颱風生成。
  • 7月份颱風集體缺席,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8月份將是「颱風月」
    中國氣象局網站發布了一張歷年七月份出現颱風數量的圖片,從中可以看到自從建國以來,七月份沒有颱風出現,打破了這一紀錄。 為何今年七月如此特殊? 2020年的七月成為從1949年以來首個七月沒有颱風的月份。根據中國氣象局的研究人員介紹,往年的颱風數據告訴我們,七月份應該是颱風較為活躍的一個月,且可能會有多於一個的颱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例如去年七月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就出現了7個颱風。
  • 71年來颱風7月首次「缺席」?專家為您解密
    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卻在今年「缺席」。繼5月12日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和6月12日2號颱風「鸚鵡」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7月「空臺」年份 為何今年颱風如此不活躍?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8月我國或將遭遇3個颱風
    雖說颱風「胚胎」醞釀中,但自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和2號颱風「鸚鵡」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了近年來颱風相關數據,告訴你今年7月「空臺」到底有多罕見,8月颱風是否會如期而至。
  • 7月「空臺」成真,進入8月颱風高發期!
    按照這個標準  7月真的「空臺」了!   下面先數據解密這次7月的「空臺」事件!  (1)異常高溫炎熱  全省來看,7月平均氣溫30.0℃,較歷史同期顯著偏高1.5℃,打破了1951年以來同期最熱紀錄;全省平均高溫日數15.1天,較歷史同期(6.9天)顯著偏多,為同期第二多(第一出現在2003年15.7天),其中羅定、鬱南月內共出現高溫日數全省最多,為27天,均刷新了當地歷史同期最多紀錄。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 8月或迎來颱風暴發活躍期
    | 字號:A+ | A-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中央氣象臺消息,7月31日下午14時,南海熱帶低壓生成,並逐漸向海南島南部沿海靠近,並將於8月1日中午前後登陸或擦過海南島南部一帶沿海(15至17米/秒,熱帶低壓級)
  • 71年來颱風7月首次「缺席」8月將進入颱風活躍期
    劃重點,晴熱高溫、雷陣雨、颱風,是主角。來源 視覺中國總結上個月的天氣,今年7月,相比往年來說,有點特殊——差了颱風。據省氣象部門消息,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已有不少颱風登陸我省。1949年至2019年,七月份登陸浙江省的颱風數總共有13個。而今年7月,颱風首次「缺席」,是1949年以來71年來首個沒有編號颱風生成的七月份。
  • 今年8月無颱風歷史罕見 或換來9月颱風大爆發
    原標題:今年8月無颱風歷史罕見 或換來9月颱風大爆發   颱風都去哪兒了  今年8月異常寧靜,至今西北太平洋沒有颱風生成  9月,颱風會大爆發嗎  往年的8今年的8月卻異常寧靜,西北太平洋波瀾不驚,8月以來至今,還沒有颱風生成。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錢傳海說:「這個8月颱風少得吝嗇,少得罕見,創1949年以來最少紀錄。」
  • 分析:我國2020年罕見的7月「零颱風」原因為何?
    來源標題:分析:我國今年罕見的7月「零颱風」原因為何?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2020年7月或許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首個沒有颱風的7月。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今年「缺席」。
  • 海貝思是日本最兇颱風?盤點:日本歷史上那些致命大颱風
    日本最強颱風--部分氣象站最低氣壓保持者示意圖,中氣愛根據JMA數據製作由於太平洋」黑潮暖流「經過日本以南,所以日本雖然緯度很高,但極端颱風的強度非常大,不遜色於我國甚至菲律賓。南茜的第一次登陸強度稍小於室戶颱風,但它的範圍極為龐大,全國一百多個站點的氣壓跌破990百帕,其中五分之四的站點更是在980百帕以下,至少20個站點的氣壓打破歷史紀錄,在二戰後的日本絕無僅有;它二次登陸大阪附近時,大阪氣壓降到937百帕,在全球大城市中可謂絕無僅有。日本氣象廳將南茜命名為」第二室戶颱風「。
  • 史上首次8月份無颱風 9月「秋颱風」或大爆發
    這個8月,天氣的一大特點就是雨多,今明兩天南京又將迎來陰雨天氣。但不知您是否注意到,這其中沒有一場雨是颱風雨。8月本該是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生成最多的月份,但今年8月至今,沒有任何颱風在西北太平洋區域生成,為歷史首次。那麼颱風都去哪裡了?未來還會不會再度爆發呢?
  • 大數據揭秘浙江颱風:「狠角色」居多 8月最「招風」
    7-10月,其中8月登陸颱風個數最多、強度最強;登陸颱風中「狠角色」居多,有3個為超強颱風。大數據顯示,1949-2019年登陸浙江的所有颱風中,有20個是在8月登陸,幾乎佔到了總數的一半。這是因為此時副高位置偏北,容易引導颱風來到緯度較高的浙江;到了9月,伴隨著副高位置向南擺動,登陸浙江的颱風也明顯減少,進入10月更是少之又少。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原因為何?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原因為何?24日至25日,江南、華南及新疆等地持續炎熱,北京、天津也將加入高溫行列,最高氣溫超35℃。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卻異常安靜。7月29日,據中國氣象局官網消息,今年7月份我國將不會迎來颱風,這是自1949年以來首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從常年來看,7月份屬於我國颱風的活躍期,平均生成颱風4.1個。
  • 平歷史紀錄!今年10月有7個颱風生成
    平歷史紀錄!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懌韜2020年既有「空臺」的7月,也有颱風高產「平紀錄」的10月。記者從廣東省氣象臺獲悉,截至10月30日,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共生成7個颱風,最新生成的颱風「艾莎尼」還因「秋臺多變」性質存在趨向華南沿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