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 8月或迎來颱風暴發活躍期
2020-08-02 08:19:26
|
| 字號:
A+|
A-【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中央氣象臺消息,7月31日下午14時,南海熱帶低壓生成,並逐漸向海南島南部沿海靠近,並將於8月1日中午前後登陸或擦過海南島南部一帶沿海(15至17米/秒,熱帶低壓級),1日夜間進入北部灣後,強度將略有增強,有可能發展為2020年的第3號颱風。
雖說颱風「胚胎」醞釀中,但自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和2號颱風「鸚鵡」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了近年來颱風相關數據,告訴你今年7月「空臺」到底有多罕見,8月颱風是否會如期而至。
2018年12個颱風登陸我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於高溫、高溼和其它氣象條件適宜的熱帶洋面。我國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按其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風速)大小劃分為6個等級,其中風力為12級或以上的,統稱為颱風。
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資料中心顯示,2010年以來登陸我國的颱風數量已經至少有80個。2018年颱風在我國活動最頻繁,有12個颱風曾經登陸,包括了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7級以上(65米/秒,相當於234公裡/小時)的颱風「山竹」。我國沿海地區常年受颱風影響,近年來廣東、福建、海南等省份都曾成為颱風登陸地。以廣東為例,2010年至2019年間曾有10個颱風登陸廣東,2018年是廣東最「吸風」的年份,曾有5個颱風登陸。
71年首次7月零颱風
一般而言,颱風的活動呈現顯著的季節性特徵,7月至9月是颱風活動最頻繁的時間段。
數據顯示,1949年以來南海和西北太平洋7月平均生成颱風約4個,生成颱風個數在全年佔比15.2%。據統計,2000年後歷年7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最多生成8個颱風(2017年)。但2020年7月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明顯少於常年,1949年以來首次出現了7月「空臺」的現象。事實上,今年的颱風「出勤率」一直不高,1至7月僅有「黃蜂」和「鸚鵡」兩個颱風生成。
7月颱風為何「缺席」?2020年前7月颱風數量又為何偏少?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專家解釋,今年颱風生成偏少主要是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在厄爾尼諾現象和印度洋熱帶洋面海洋溫度異常偏暖影響下,今年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颱風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洋面被副熱帶高壓控制,抑制了對流活動,缺乏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
中國氣象局數據顯示,厄爾尼諾現象對颱風生成影響極大,近70年來,上半年生成颱風兩個以下的年份有16個,其中與厄爾尼諾事件相關的年份就有11個。
8月下旬或將迎來颱風暴發的活躍期
7月颱風沒來打卡,不代表8月颱風不登門拜訪。從歷史數據上來看,8月是一年中颱風生成最多的月份,歷年平均約有5.68個颱風生成。我國沿海地區常年受颱風影響,除河北、天津以外的沿海省份,從廣西一直到遼寧都曾成為8月颱風的登陸地,其中最多登陸颱風的省份為廣東。2019致使我國河北、遼寧、吉林和上海等省份超1000萬人受災的超強颱風「利奇馬」就是於8月登陸。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8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為4至6個,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較常年同期的2個相對偏多。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表示,8月上旬仍不會立刻進入颱風活躍期,但預計8月中旬,可能將有1個熱帶氣旋生成,不排除8月下旬或將迎來颱風暴發的活躍期。
雖說目前尚未形成颱風,但7月31日生成的熱帶低壓影響也不小,已經有超過近30個市縣區發布藍色颱風預警。而受熱帶擾動影響7月31日-8月2日,廣東南部、廣西南部、海南島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大雨或暴雨,局地大暴雨。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