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冷眼
在科學中,我們經常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海洋風暴的發展,對於不少的人來說,我們海洋區域的風暴可能會如今變得非常多非常強。但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過去40年之中,我們全球每年平均熱帶氣旋的數量,並沒有一次又一次的創下新高,反而是處於較低的情況。
這是什麼情況?地球風暴數量減少了?這個研究確實有點不符合大家的一個「想法」,我們來看看到底海洋區域風暴是如何發展的。
根據新研究表明,其實海洋風暴的發展數量是存在「兩極分化」,那就是有些地區多,有些地區少。數據顯示自1980年以來,北大西洋和中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數量一直在增加,而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南部的風暴在減少。從而從整體的情況來看,就是處於偏少的情況。
來自NOAA科學研究人員村田博之表示,從這個結論我們首次證明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風暴格局不能僅憑自然「異常」來解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單獨的根據自然變化來說我們熱帶氣旋的多少。但是有個問題就是,通過氣候模擬溫室氣體的變化,確實也顯示了對海洋風暴的影響。
其中包括顆粒物汙染在內的人為氣溶膠和火山噴發正在影響熱帶氣旋襲擊的地方,並且熱帶氣旋的強度是在增加了,因為溫室氣體正在使高層大氣和海洋變暖,其中海洋的吸熱能力比以前升溫了不少。其實海洋升溫我們可以從2020年氣候報告就看出來。1850年工業化革命以來,海洋環境的平均溫度上升了1℃。
根據英國科學研究人員表示,預計到2050年,海洋溫度將比工業化前水平上升1.5℃。所以這直接肯定了海洋溫度上升的一個趨勢,未來也將會更加的熱,這不僅影響海洋物種的發展,也會影響熱帶風暴的一個強度,其中溫度就是風暴發展的一個基礎。
那為何有的變多了,有的變少了呢?科學研究人員表示,人造氣溶膠減少是過去影響氣旋發展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們會形成雲層低檔陽光照射到地球,所以說這是造成海溫在部分地區偏弱的情況。
當然這裡可能有人爭議,不是說海溫在上升嗎?確實我們說的海溫是整體的平均溫度,但是在部分地區溫度存在差異是正常的,就算是熱傳遞的模式,也不可能導致整個海洋水溫的平衡,所以不用爭議了。而不同海洋區域的溫度都可能不一樣,這確實會影響風暴的發展與醞釀。同時科學家們還進行了未來氣旋發展的預測趨勢。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熱帶氣旋數量將減少,但可能更嚴重,也就是強度更強。氣候模型指出的預測到21世紀末,全世界的熱帶氣旋的數量將從年平均86個減少到69個左右。預計除太平洋以外的大多數地區,包括夏威夷,其熱帶地區的熱帶氣旋活動都將增加,所以整體的情況會減弱,但是許多旋風會更加強,是因為不斷上升的海面溫度加劇了熱帶風暴的強度和破壞力,所以這同樣不是一個好事情。氣旋減少但是強度增強了,這就是新研究的一個情況,當然最後我們還是來說說2020年西北太平洋的趨勢。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數據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的背景下,我國氣候的總趨勢是複雜多變、極端性強,長江流域中下遊有可能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其中登陸我國的颱風的個數、強度要高於往年,強度偏強,個數偏多,北方地區今年大部分可能要出現乾旱,降雨偏少。所以今年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發展還是需要注意,單獨從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常年颱風比較是偏多的,這個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報告不衝突。
所以該準備防臺就提前準備。從數據上來說,今年西北太平洋暫時還沒有颱風,但是後面我們需要注意連出颱風模式,這種模式最近幾乎每年都有,一般6月到10月是颱風活躍期,我也會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