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風暴或兩極分化!2020年西北太平洋有大颱風?預測略偏多偏強

2021-01-12 冷眼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冷眼

在科學中,我們經常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海洋風暴的發展,對於不少的人來說,我們海洋區域的風暴可能會如今變得非常多非常強。但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過去40年之中,我們全球每年平均熱帶氣旋的數量,並沒有一次又一次的創下新高,反而是處於較低的情況。

這是什麼情況?地球風暴數量減少了?這個研究確實有點不符合大家的一個「想法」,我們來看看到底海洋區域風暴是如何發展的。

根據新研究表明,其實海洋風暴的發展數量是存在「兩極分化」,那就是有些地區多,有些地區少。數據顯示自1980年以來,北大西洋和中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數量一直在增加,而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南部的風暴在減少。從而從整體的情況來看,就是處於偏少的情況。

來自NOAA科學研究人員村田博之表示,從這個結論我們首次證明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風暴格局不能僅憑自然「異常」來解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單獨的根據自然變化來說我們熱帶氣旋的多少。但是有個問題就是,通過氣候模擬溫室氣體的變化,確實也顯示了對海洋風暴的影響。

其中包括顆粒物汙染在內的人為氣溶膠和火山噴發正在影響熱帶氣旋襲擊的地方,並且熱帶氣旋的強度是在增加了,因為溫室氣體正在使高層大氣和海洋變暖,其中海洋的吸熱能力比以前升溫了不少。其實海洋升溫我們可以從2020年氣候報告就看出來。1850年工業化革命以來,海洋環境的平均溫度上升了1℃。

根據英國科學研究人員表示,預計到2050年,海洋溫度將比工業化前水平上升1.5℃。所以這直接肯定了海洋溫度上升的一個趨勢,未來也將會更加的熱,這不僅影響海洋物種的發展,也會影響熱帶風暴的一個強度,其中溫度就是風暴發展的一個基礎。

那為何有的變多了,有的變少了呢?科學研究人員表示,人造氣溶膠減少是過去影響氣旋發展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們會形成雲層低檔陽光照射到地球,所以說這是造成海溫在部分地區偏弱的情況。

當然這裡可能有人爭議,不是說海溫在上升嗎?確實我們說的海溫是整體的平均溫度,但是在部分地區溫度存在差異是正常的,就算是熱傳遞的模式,也不可能導致整個海洋水溫的平衡,所以不用爭議了。而不同海洋區域的溫度都可能不一樣,這確實會影響風暴的發展與醞釀。同時科學家們還進行了未來氣旋發展的預測趨勢。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熱帶氣旋數量將減少,但可能更嚴重,也就是強度更強。氣候模型指出的預測到21世紀末,全世界的熱帶氣旋的數量將從年平均86個減少到69個左右。預計除太平洋以外的大多數地區,包括夏威夷,其熱帶地區的熱帶氣旋活動都將增加,所以整體的情況會減弱,但是許多旋風會更加強,是因為不斷上升的海面溫度加劇了熱帶風暴的強度和破壞力,所以這同樣不是一個好事情。氣旋減少但是強度增強了,這就是新研究的一個情況,當然最後我們還是來說說2020年西北太平洋的趨勢。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數據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的背景下,我國氣候的總趨勢是複雜多變、極端性強,長江流域中下遊有可能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其中登陸我國的颱風的個數、強度要高於往年,強度偏強,個數偏多,北方地區今年大部分可能要出現乾旱,降雨偏少。所以今年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發展還是需要注意,單獨從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常年颱風比較是偏多的,這個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報告不衝突。

所以該準備防臺就提前準備。從數據上來說,今年西北太平洋暫時還沒有颱風,但是後面我們需要注意連出颱風模式,這種模式最近幾乎每年都有,一般6月到10月是颱風活躍期,我也會繼續觀察。

相關焦點

  • 全球風暴或兩極分化!2020年西北太平洋有大颱風?預測略偏多偏強
    在科學中,我們經常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海洋風暴的發展,對於不少的人來說,我們海洋區域的風暴可能會如今變得非常多非常強。但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過去40年之中,我們全球每年平均熱帶氣旋的數量,並沒有一次又一次的創下新高,反而是處於較低的情況。這是什麼情況?地球風暴數量減少了?
  • 2020年上半年才兩個颱風!為何這麼少?後面可能會醞釀「大風暴」
    從衛星監測數據來看,如今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擾動都還有發展,同時還有一個99W颱風胚胎,但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99W成為3號颱風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就看後期反轉北上進入日本近海地區有沒有可能性。如今我們看到偏少,但是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預計今年汛期(5-9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較常年略偏多,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略偏多,強度偏強。所以至少在這幾個月份,預測的颱風是不會少的。按照時間上來說,如今已經是7月份了,所提8月、9月可能出現爆發的情況。
  • 2020年有大風暴?夏季或還有10個颱風,預計最多5個登陸我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2020年按照初期的預報情況來看,今年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偏多偏強,而如今從科學統計數據來看,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總計是出現了兩個颱風,而3號颱風是姍姍來遲
  • 2020年有大颱風?4月全球第1個雙風暴升級,一個13級,另一個14級
    作者:文/虞子期2020年已經到4月份了,颱風的發展可以說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通過科學記錄數據顯示,2019年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總計數出現了29個颱風,當然這裡不包含沒有命名的熱帶低壓。而2020年呢?
  • 71年來颱風首次「缺席」7月 大數據揭秘原因 警惕!本月或偏多
    專家顧問: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 王永光採訪人: 中國氣象報記者 申敏夏 王美麗 黃彬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卻在今年「缺席」了!自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5月16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
  • 2020年的颱風季要開啟了,廣東今年颱風會比較多嗎?
    2020年以來,關於颱風發展的消息一直受到大家的關注,而最近關於「颱風季要開啟了,廣東今年颱風會比較多嗎?」又受到了大家的熱議,那到底是多還是少?其實氣候中心很早就給出了數據說明,那就是據預測,長江、珠江等流域可能發生較重汛情,登陸颱風可能偏多偏強。而對於廣東來說,有點不一樣。
  • 中國氣象局權威解析:今年秋季颱風偏多成因
    人民網北京11月1日電(楊翼)今天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分析了今年秋季颱風偏多的成因。10月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6個熱帶氣旋(8級以上),生成個數較常年同期(1981-2010年平均生成3.6個)偏多2.4個,其中有1個在我國登陸,登陸個數比常年同期(1981-2010年平均登陸0.57個)略偏多。
  • 中國氣象局:10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7個颱風生成 較常年偏多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10月颱風「扎堆」出現。11月4日,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馮玲在中國氣象局11月新聞發布會上介紹,10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7個颱風生成,生成個數較常年同期(3.6個)偏多3.4個;有1個強熱帶風暴登陸我國,比常年同期略偏多。
  • 10月颱風生成偏多近一倍 氣象專家分析成因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陳溯)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10月颱風生成個數比常年偏多近一倍。氣象專家4日對這一現象成因進行解析。當天,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10月,西北太平洋(601099,股吧)及南海共有7個颱風生成,生成個數較常年同期(3.6個)偏多3.4個,有1個強熱帶風暴登陸中國,比常年同期略偏多,10月13日,強熱帶風暴「浪卡」在海南瓊海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0級(25米/秒)。「浪卡」「沙德爾」和「莫拉菲」帶來較強風雨,對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民眾生活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 氣象專家解讀今年我國颱風特點:登陸數偏多 登陸點偏北
    今年以來,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0個颱風生成,其中8個登陸我國大陸,呈生成數和登陸數明顯偏多、登陸地點偏北、路徑複雜多變等特點。目前,因颱風防禦措施得力,登陸我國的颱風影響總體利大於弊,颱風降雨有效緩解了東部和北方地區的高溫和乾旱。
  • 風暴埃普西隆升至9級,颱風沙德爾路徑北偏,襲擊海南概率大增
    風暴埃普西隆升至9級,颱風沙德爾路徑北偏,襲擊海南概率大增 97W北上,17號颱風潛力大降,影響我國或增大,華南又要降溫 不管怎樣,到了秋冬時節,儘管冷空氣在大陸肆虐,但是熱帶海洋依舊不消停
  • 上海2020年夏天的天氣如何?有颱風影響嗎?
    2020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可以說非常穩定,對於颱風的發展基本都是保持穩定的模式,而這兩天大家又在討論關於上海的颱風了,那上海2020年夏天的天氣如何?有颱風影響嗎?
  • 今年颱風登陸偏多偏北 登陸時平均強度偏弱
    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以來,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0個颱風生成,其中8個登陸中國大陸,呈生成數和登陸數明顯偏多、登陸地點偏北、路徑複雜多變等特點。目前,因颱風防禦措施得力,登陸颱風影響總體利大於弊,颱風降雨有效緩解了東部和北方地區的高溫和乾旱。
  • 4月以來最強風王再次增強,達17級以上,2020年全球風暴都很強?
    而2020年以來,科學家們也在不斷的提醒,海洋溫度的上升可能導致海洋風暴的一個「極端性」發展,可能在西北太平洋地區如今沒有什麼變化,我們沒有看到任何的颱風胚胎發展,但是在海洋其他地區,在4月卻出現了今年以來的全球「風王」,那就是強熱帶氣旋「哈羅德」(HAROLD)。根據科學檢測數據顯示,強熱帶氣旋「哈羅德」(HAROLD)二次升級又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
  • ...強度較常年偏弱 未來一周在南海或西北太平洋可能有一個颱風生成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餘勇發布未來的天氣氣候趨勢預測:預計未來一周,主要降雨區位於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大部、黃淮北部、東北地區及華南大部、四川盆地和雲南等地,降雨量較常年偏多五成到一倍;江淮、江南、華南東北部等地以高溫少雨天氣為主;在南海或西北太平洋可能有一個颱風生成。
  • 2020年11月冷空氣最新消息 未來10天仍多颱風活動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11月4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11月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了10月全國天氣氣候情況及11月全國氣候趨勢預測,今年10月颱風生成偏多,而未來10天仍多颱風活動。10月颱風生成偏多 有1個強熱帶風暴登陸我國  今年10月,全國平均降水量30.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16%。
  • 6月無颱風!2020年3號颱風什麼時候形成,今年氣候異常嗎?
    今年以來,全球的氣候變化都是非常複雜的,海洋區域和陸地區域的天氣轉變已經成為了規模化,這似乎比較符合科學家們的預測情況,那就是今年的極端氣候現象將會在全球多地出現,而對於亞洲地區來說,降雨,高溫,風暴等氣候現象也出現了變化,嚴重的影響到了生活的正常持續,異常的氣候現象已經大規模存在,所以說氣候轉變是比我們想像快多了。
  • 71年來颱風7月首次「缺席」?專家為您解密
    截至7月29日,距離上一個颱風「鸚鵡」生成後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經沉寂了超過40天,目前預計7月底之前颱風生成的可能性較小。如果月底前仍無颱風生成,今年將是1949年以來打破歷史記錄的首個7月「空臺」年份。 根據颱風大數據系統統計發現,1949年-2019年7月共有292個颱風生成,年平均生成颱風4.1個;其中登陸颱風132個,平均登陸颱風1.9個。
  • 中國氣象局:今年颱風登陸地點「偏北」
    中青在線北京8月2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年以來,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0個颱風生成,其中8個登陸我國大陸。今天,中國氣象局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專家解讀提到,今年颱風呈生成數和登陸數明顯偏多、登陸地點偏北、路徑複雜多變等特點。
  • 2020年厄爾尼諾出現!但指數區又跌破0度以下,拉尼娜又要來了?
    但是對我國的影響已經出現了,因為大氣異常上升運動主要在中西太平洋,所以春季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華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 從公布的情況來看,受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影響,預計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降水總體呈「南北多、中間少」的空間分布,澇重於旱。所以說降雨問題將會出現「兩極分化」模式,這不是一個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