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颱風偏少!原因是……

2021-01-16 中國氣象局

截至6月19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兩個颱風生成,分別是「帕布」與「蝴蝶」,比1949年以來歷史同期平均3.6個偏少1.6個。此外,今年目前尚無颱風登陸我國,歷史同期平均為0.4個,登陸颱風數量依舊偏少。

對此,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錢奇峰表示,雖然目前颱風偏少,但並不意味著今年颱風威脅減少。究其原因,這與副熱帶高壓及厄爾尼諾不無關係。

颱風示意圖。

颱風生成需要五個條件

一個颱風的發生,

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旋轉、跳躍,我不停歇······颱風是個演技派(看颱風如何成形)

首先,要有暖的洋面,因為颱風發展需要海洋提供能量,因此海面溫度需要相對較暖,一般認為海表面溫度要超過26.5℃;

其次,需要上升氣流,即低層輻合區,將熱的海洋水汽通過上升而凝結釋放大量熱量,為颱風生成提供能量。低層的輻合區恰好能夠使溼空氣上升。

第三,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這是因為颱風中上層是一個暖心結構存在,但如果高空和低空的風向風速差別太大,則將破壞暖心的建立,阻礙颱風發展。

第四,需要有足夠的地轉偏向力。颱風外貌是旋轉的,必須有一定地轉偏向力作用才能形成氣旋性渦旋,並在渦旋中心上升。如果沒有地轉偏向力,氣流將直達不能旋轉起來。所以颱風一般發生在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

圖解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第五,最初還需要海面上有初生的低壓環流,即熱帶擾動,才會觸發颱風各項條件的生成。

副熱帶高壓控制地區難生成颱風

初生的颱風除了具備以上條件外,最怕下沉氣流。而在一種勢力龐大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裡,卻盛行下沉氣流。因此,被副高控制的海域很難生成颱風。

副熱帶高壓,是指位於副熱帶地區的暖性高壓系統,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只有1月份生成1號颱風「帕布」,2月份生成2號颱風「蝴蝶」,自3月以來,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偏南,使得颱風生成源地——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對流活動受到極大抑制,導致颱風生成缺少最關鍵的環境條件,這是今年以來颱風生成偏少、登陸偏少的主要原因。

副熱帶高壓示意圖。

南方降雨多與颱風生成少相關聯

副熱帶高壓長期偏強、偏南,不僅使得控制區中心颱風少,也使得控制區周邊地區降水多。副熱帶高壓控制區域盛行下沉氣流,不利於颱風生成。因氣流是上下循環,副熱帶高壓邊緣則盛行上升氣流,即大氣比較活躍,容易形成天氣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麼最近南方地區降雨頻繁的原因。

正常情況下,每年夏季,副熱帶高壓會按一定節奏自南向北移動,從而帶動聚集在副熱帶高壓北側邊緣的大片降水雲系一步步掃過我國東部地區。但如果副熱帶高壓一直盤踞在南方,它既會壓制颱風,也會讓南方無法擺脫雨帶。

厄爾尼諾不利於颱風生成

副熱帶高壓形勢為何一直偏強、偏南?

專家解釋,這與厄爾尼諾關係密切。監測數據顯示,在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次年,副熱帶高壓多半有顯著增強。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與1998年,這兩年的上半年,副熱帶高壓位置都偏南、偏西,而且顯著變大,面積是常年均值的兩倍左右。如此「鵲巢鳩佔」,颱風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佔。目前,自2018年9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仍然在持續。

通常,西太平洋低緯地區大氣的上升運動很強,對流活動旺盛,有利於颱風生成。然而在厄爾尼諾年,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那麼西太平洋海溫則較常年偏低,因而西太平洋低緯的上升運動也將有所減弱,導致西太平洋低緯地區對流活動減弱。

對流活動減弱後,西太平洋提供給大氣的熱量和水汽減少,這不利於形成颱風所需的低層輻合、強上升運動等大氣環流條件,所以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颱風生成偏少。

在我國,颱風登陸和明顯影響區域集中在華南和東南沿海,珠江流域需防禦強颱風帶來的暴雨洪澇、大風和風暴潮災害。雖然上半年颱風生成和登陸數量均偏少,但入汛以來南方持續降水影響顯著,颱風防禦形勢將進一步嚴峻。

目前,我國南海和菲律賓呂宋島以東海域海溫較高,均在30℃以上,且偏高1℃至1.5℃,具備颱風生成的海溫條件。未來氣象部門將密切監視海面颱風生成情況,為各部門聯合應對防禦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焦點

  • 2020年上半年才兩個颱風!為何這麼少?後面可能會醞釀「大風暴」
    整體上來說,99W成臺的可能性從最初概率較大,到如今概率較小,這個變化情況還是很大,並且如今已經確定了,2020年上半年也就只有這兩個颱風生成,相對往年來說,確實少了很多。2020年颱風為什麼這麼少?截止2020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確實相對較少,同時我們知道今年的1號颱風形成也比較晚,6月進入到常年的活躍期,颱風生成依然非常少,就算是到了7月我們依然沒看到颱風的發展,那為何今年的颱風這麼少?說颱風少可能只能算是短時間的情況,那我們先來看看為何颱風較少。
  • 71年來颱風首次「缺席」7月 大數據揭秘原因 警惕!本月或偏多
    7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也正在醞釀之中,但能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卻不大。如此一來,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今年迄今為止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趨勢如何?歷史罕見!7月無颱風將打破歷史紀錄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 2020怎麼還沒有颱風來原因
    劃重點,晴熱高溫、雷陣雨、颱風,是主角。總結上個月的天氣,今年7月,相比往年來說,有點特殊——差了颱風。據省氣象部門消息,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已有不少颱風登陸我省。1949年至2019年,七月份登陸浙江省的颱風數總共有13個。而今年7月,颱風首次「缺席」,是1949年以來71年來首個沒有編號颱風生成的七月份。伴隨而來的高溫,並不奇怪。
  • 七月沒有颱風 過去71年的第一個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自2020年5月12日1號颱風「黃蜂」和6月14日2號颱風「鸚鵡」形成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沒有再出現新的颱風。七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正在醞釀許多熱帶擾動胚胎,但它們不太可能發展成颱風。這樣,今年7月會不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空站」?今年到目前為止抑制颱風活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的趨勢是什麼?歷史罕見!
  • 七月的颱風不會打破歷史記錄 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自2020年5月12日1號颱風「黃蜂」和6月14日2號颱風「鸚鵡」形成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沒有再出現新的颱風。七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正在醞釀許多熱帶擾動胚胎,但它們不太可能發展成颱風。這樣,今年7月會不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空站」?今年到目前為止抑制颱風活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的趨勢是什麼?歷史罕見!
  • 今年影響我國南海的颱風浪仍在繼續
    據悉,截至11月9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出現了22次颱風浪過程。預報專家分析今年颱風浪活動特徵稱:颱風浪發生次數較常年偏少,平均強度偏弱。  預報專家介紹:今年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浪發生次數分布極其不均衡的一年。上半年颱風浪發生次數明顯偏少,僅出現了兩次颱風浪過程;下半年,7月份罕見的一次颱風浪過程也沒有,8月開始颱風浪過程接踵而至,一直到11月仍然颱風浪過程不斷。
  • 今年影響我國的颱風為何個數偏少、強度偏弱?專家釋疑
    颱風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減少高拴柱告訴記者,由於影響我國的颱風主要是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產生的。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2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均較歷史同期偏少。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異常偏強西伸,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導致越赤道氣流偏弱,赤道西風位置偏西,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面的海平面氣壓異常偏高,不利於低層熱帶對流的發展,因此颱風的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
  • 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造成今年迄今為止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趨勢如何? 歷史罕見!7月無颱風將打破歷史紀錄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原因為何?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原因為何?這意味著今年7月我國不會再迎來颱風,而這也是自1949年以來首次這種情況。與1949年至2019年歷史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颱風生成總數偏少6.7個,為1949年以來除1998年以外生成颱風最少的年份。
  • 中央氣象臺數據分析,8月份或成颱風高發季,4號颱風預計登陸
    2020年,颱風產生明顯偏少,按正常來說颱風氣象普遍在7~8月份降臨,但是今年颱風和以往不同,6月份颱風鸚鵡登陸,7月空臺,8月初已產生2個颱風, 3號颱風已於昨日登陸越南,而4號黑格比將於浙江地區登陸。
  • 今年將有6至8個颱風影響福州!接下來的天氣怎樣呢?
    N海都記者 陳恭璋今年上半年,福州市的天氣情況如何?和往年相比,是否有異常?在正在到來的颱風季,今年有多少個颱風可能會影響福州?其中,閩江下遊閩侯縣境內發生低於2年一遇洪水,梅溪閩清縣境內發生超警洪水4站次,敖江支流牛溪連江縣境內發生超警洪水2站次。主要江河來水總體偏少。1月~6月上旬主要江河來水總量較常年同期偏少16%,其中閩江偏少14%,大樟溪偏少37%。主要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體基本持平。
  • 但可能颱風也要來了
    作者:文/虞子期高溫,乾旱等極端氣候現象,可能我們已經不陌生了,也許在我們身邊就是正在發生,而自從2018年以來,除了全球變暖之外,厄爾尼諾的影響也可以說一直在產生之中,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在厄爾尼諾和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之下,今年上半年的颱風偏少了很多,而如今厄爾尼諾又出現了新變化,
  • 七月颱風要「輪空」?
    然而,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僅有兩個,其中1個登陸我國,均較歷史同期偏少。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在廣東陽江登陸,登陸強度為9級(23米/秒,熱帶風暴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  歷史上的7月(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再「不濟」最少也有1個颱風生成,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
  • 今年7月歷史上首次無颱風,重要原因是……
    今年7月註定會成為氣象史上不平凡的一個月,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零颱風。目前,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只有兩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與歷史同期相比明顯偏少。其中2號颱風「鸚鵡」於6月14日在廣東登陸,強度為9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從常年來看,7月是颱風「高影響時段」,2019年7月底前,就有7個颱風生成。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 大數據揭秘「缺席」原因
    7月29日,據中國氣象局官網消息,今年7月份我國將不會迎來颱風,這是自1949年以來首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據悉,從常年來看,7月份屬於我國颱風的活躍期,平均生成颱風4.1個。截至目前,今年只有5月的「黃蜂」和6月的「鸚鵡」兩個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這也意味著今年7月我國不會再迎來颱風,這也是自1949年以來首次這種情況。在全年都有颱風活動的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活動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徵,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
  • 海南去年高溫天氣頻頻刷新歷史紀錄 颱風異常偏少
    颱風影響異常少強颱風「彩虹」擦肩而過  2015年影響海南省的颱風個數異常偏少。全年影響個數僅5個,為1949年以來的次少值(僅次於2004年)。其中「彩虹」於10月3-4日影響海南,強度達到15級(強颱風級別),造成全省15個市縣156個鄉鎮、101.869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1.4687億元。
  • 2020年7月為何現史上首次零颱風?
    其中2號颱風「鸚鵡」於6月14日在廣東登陸,強度為9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從常年來看,7月是颱風「高影響時段」,2019年7月底前,就有7個颱風生成。但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且「出勤率」很低。颱風究竟怎麼了?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氣象專家。對於盛產颱風的7月來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無颱風生成的情況屬非常罕見。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 8月或迎來颱風暴發活躍期
    2018年颱風在我國活動最頻繁,有12個颱風曾經登陸,包括了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7級以上(65米/秒,相當於234公裡/小時)的颱風「山竹」。我國沿海地區常年受颱風影響,近年來廣東、福建、海南等省份都曾成為颱風登陸地。以廣東為例,2010年至2019年間曾有10個颱風登陸廣東,2018年是廣東最「吸風」的年份,曾有5個颱風登陸。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8月我國或將遭遇3個颱風
    我國沿海地區常年受颱風影響,近年來廣東、福建、海南等省份都曾成為颱風登陸地。以廣東為例,2010年至2019年間曾有10個颱風登陸廣東,2018年是廣東最「吸風」的年份,曾有5個颱風登陸。71年首次7月零颱風一般而言,颱風的活動呈現顯著的季節性特徵,7月至9月是颱風活動最頻繁的時間段。
  • 今年夏季三四個颱風將影響廈門
    昨日,記者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了解到,2020年上半年,廈門市降水異常偏少,平均氣溫異常偏高,水庫蓄水量也出現了顯著偏少的情況。2020年上半年,廈門市降水異常偏少,僅出現兩場降雨過程,啟動兩次防禦暴雨洪水應急響應,汛情平穩,未出現險情、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