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影響我國的颱風為何個數偏少、強度偏弱?專家釋疑

2020-12-05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7月16日消息(記者孫冰潔)時間進入7月中旬,按照往年規律,我國將在此時進入颱風「高發季」。然而,根據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10天,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並無颱風生成。

「颱風(Typhoon)」為產生於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臨近海域的熱帶氣旋。據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介紹,每年約有80個左右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在各個熱帶海洋上生成。其中西北太平洋最多,約為全球生成數量的三分之一;東北太平洋、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及西南太平洋分別每年約有15個左右生成;其他海域,如北大西洋,北、南印度洋每年生成不足10個。

目前,北半球逐漸進入盛夏時期,逐漸進入颱風高發期,包括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北印度洋;相對的,南半球則將進入颱風休眠期,很難有颱風生成。

熱帶氣旋生成和發展的有利條件包括:高海溫、高溼度、高對流不穩定層結的熱力條件,一定的科氏力、弱環境風垂直切變和初始動力擾動的動力條件。當這些熱力和動力條件得以滿足時,熱帶氣旋就容易生成和發展。

颱風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減少

高拴柱告訴記者,由於影響我國的颱風主要是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產生的。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2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均較歷史同期偏少。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在廣東陽江登陸,登陸強度為9級(23米/秒,熱帶風暴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

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異常偏強西伸,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導致越赤道氣流偏弱,赤道西風位置偏西,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面的海平面氣壓異常偏高,不利於低層熱帶對流的發展,因此颱風的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

另據記者從7月15日中國氣象局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在即將到來的「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期間,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預計為3至4個,較常年同期( 5個)也略偏少。而颱風主要從7月底開始活躍,預計「七下八上」期間,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較常年同期(2個)略偏多;颱風路徑以西北方向為主。

「現在,我們還不能斷言,7月份一個颱風都無法生成。在7月下旬,颱風生成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還沒發生過7月份沒有颱風生成的情況,歷史上7月最少生成過1個颱風(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高拴柱說。

不過,他也表示,即便7月沒有颱風生成,也並不表明今年下半年的颱風活動趨弱。特別是夏末到秋季,可能出現強度偏強、影響我國較大的颱風。

大西洋颶風季活躍度「高於正常」

相較於颱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氣候預測中心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今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活躍度很可能「高於正常」。

高拴柱解釋道,以往,整個大西洋颶風季大約只會發生6場颶風,其中3場為重大颶風。但自1995年以來,大西洋颶風活動幾乎在逐年增加。

NOAA預測,2020年颶風季將「高於正常水準」,概率為60%。這意味著今年一共將出現6至10次颶風,其中3至6次的等級將超過3級(被認為是「重大颶風」)。

除NOAA外,其他研究機構給出的十數次預測都指出,今年大西洋颶風活動將「高於平均水平」。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將出現9場以上颶風的「極端活躍期」。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今年颱風整體強度偏弱 但影響較集中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薛建軍在回答人民網記者提問時表示,受副熱帶高壓影響,今年登陸或影響我國的颱風總體呈現生成地點偏西、整體強度偏弱,影響較集中等主要特點。 薛建軍指出,今年到目前為止一共有20個颱風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其中5個颱風在我國登陸,生成數和登陸數與常年相比都是偏少的。
  • 今年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中國氣象局專家釋疑
    今年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今年颱風偏少與暴雨偏多有何關係?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黃奕武今日介紹,未來是否還有颱風登陸我國,目前還不能確定。  今年颱風偏少、強度偏弱  截至10月20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7個颱風,比多年同期偏少,其中有5個颱風在我國登陸,也比多年同期偏少。
  • 今年颱風登陸偏多偏北 登陸時平均強度偏弱
    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以來,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0個颱風生成,其中8個登陸中國大陸,呈生成數和登陸數明顯偏多、登陸地點偏北、路徑複雜多變等特點。目前,因颱風防禦措施得力,登陸颱風影響總體利大於弊,颱風降雨有效緩解了東部和北方地區的高溫和乾旱。
  • 數據新聞:今年颱風有點個性 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
    未來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今年颱風偏少與暴雨偏多有何關係? 我們找專家來一探究竟。今年颱風偏少強度偏弱 要麼不來要麼亂來截至10月20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7個颱風,比多年同期偏少,其中有5個颱風在我國登陸,也比多年同期偏少。今年颱風生成位置整體較常年平均偏西10個經度左右,極值強度整體偏弱,出現多個近海快速加強颱風。
  • 今年影響我國南海的颱風浪仍在繼續
    今年影響我國南海的颱風浪仍在繼續 2020-11-10 1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今年冬天會特別冷嗎?為何極端氣象災害頻發?氣象專家釋疑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今年第17號颱風「沙德爾」今日生成,眼下,較強冷空氣正影響我國北方大部。 今年以來,多個氣象事件打破歷史紀錄。今年7月出現了歷史罕見的「空臺」現象,今年「超級暴力梅」刷新多項紀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顯示,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加速。
  • 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鸚鵡」要來了
    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作為今年即將登陸我國的首個颱風,「鸚鵡」有何特點,與常年相比偏早還是偏晚,預計今年夏季影響我國的颱風將有哪些特點?就以上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生命時間較短,強度偏弱「簡單來說,『鸚鵡』具有以下主要特點:生命時間較短,強度偏弱,結構不對稱。」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說。
  • 今年的颱風有點亂來!
    比多年同期偏少 其中有5個颱風在我國登陸 也比多年同期偏少 今年颱風生成位置 整體較常年平均偏西10個經度左右 極值強度整體偏弱 出現多個近海快速加強颱風
  • 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1949年至2019年逐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 1949年至2019年逐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然而今年,不僅僅是7月颱風活動減少甚至「缺席」,自今年1月以來,颱風活動就顯著偏少。根據大數據顯示,近30年1月至7月平均生成颱風的個數是8.1個,其中生成個數最多的是2015年(13個),生成個數最少的是1998年(1個)。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颱風生成總數偏少6.1個、約75%,為1949年以來除1998年以外生成颱風最少的年份。
  • 71年來颱風7月首次「缺席」?專家為您解密
    7月「空臺」年份 為何今年颱風如此不活躍?其中生成最多年份為1967,1971,1994,2017年(8個);生成最少年份為1954,1957,1985,1998年(1個)。 與歷史平均值相比,今年1-7月共有2個颱風生成,僅比1998年多1個,為1949年以來前7個月生成颱風第二少的年份。這個4年份的平均全年颱風生成數比歷史平均值(27.0個)偏少5.0個,全年登陸數比歷史平均值(6.9個)也偏少1.1個。
  • 2020年汛期天氣盤點——看看今年的颱風到底多「反常」
    圖1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路徑圖(截至9月11日)二、颱風活動特點今年以來,颱風呈現生成源地明顯偏西、生成數和登陸數偏少、盛夏期颱風活動由「異常安靜」轉為活躍、影響我國東北地區颱風偏多等特點。颱風生成源地明顯偏西。
  • 專家解析今年颱風特點成因,9月預計還有兩三個颱風登陸中國
    據氣象部門專家介紹,今年颱風主要有五個特點:生成數和登陸數明顯偏多。今年的颱風生成數和登陸我國大陸的個數分別較常年同期偏多7.8個和4.3個;其中,8月8日至17日,10天內接連有7個颱風生成,3個登陸我國大陸。目前登陸的8個颱風相當於年均登陸我國大陸的颱風個數(7個至8個)。
  • 我國今年罕見的7月「零颱風」原因為何?
    歷史數據顯示,7月最少有1個颱風生成的年份有1954年、1957年、1985年、1998年。7月最多生成8個颱風的年份有1967年、1971年、1994年、2017年。專家們認為,如果7月底前仍無颱風生成是非常罕見的。不僅是7月颱風活動減少甚至「缺席」,自今年1月以來,颱風活動也顯著偏少。
  • 分析:我國今年罕見的7月「零颱風」原因為何?
    實況7月無颱風將打破歷史紀錄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已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7月最多生成8個颱風的年份有1967年、1971年、1994年、2017年。專家們認為,如果7月底前仍無颱風生成是非常罕見的。不僅是7月颱風活動減少甚至「缺席」,自今年1月以來,颱風活動也顯著偏少。
  • 要麼不來要麼亂來 今年颱風有個性
    未來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今年颱風偏少與暴雨偏多有何關係?就上述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黃奕武。今年颱風偏少強度偏弱黃奕武介紹,截至10月20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7個颱風,其中有5個颱風在我國登陸,均比多年同期偏少。今年颱風生成位置整體較常年平均偏西10個經度左右,極值強度整體偏弱,出現多個近海快速加強颱風。
  • 10月上旬將有颱風生成 常年國慶期間約平均每4.2年有颱風登陸我國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今年以來,颱風呈現生成源地明顯偏西、生成數和登陸數偏少、盛夏期颱風活動由「異常安靜」轉為活躍、影響我國東北地區颱風偏多等特點。第一,今年颱風生成源地明顯偏西。今年10個颱風的平均生成位置(18.3N、124.6E)較常年平均生成位置(16.1N、136.5E)偏西約12個經度,颱風生成位置越偏西,颱風越有機會登陸或影響我國;第二,颱風生成數偏少,強度偏弱。截至9月2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2個颱風生成,較多年同期平均偏少6.1個;10個颱風平均峰值強度(36.3米/秒)較多年平均(40.1米/秒)稍偏弱。
  • 10月上旬仍將有颱風生成 常年國慶期間平均每4.6年有颱風登陸我國
    其中,2002號颱風「鸚鵡」、2004號颱風「黑格比」、2006號颱風「米克拉」和2007號颱風「海高斯」等4個颱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較多年同期平均(5.8個)偏少1.8個。今年1號至10號颱風盤點。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今年以來,颱風呈現生成源地明顯偏西、生成數和登陸數偏少、盛夏期颱風活動由「異常安靜」轉為活躍、影響我國東北地區颱風偏多等特點。
  • 今年颱風怎麼了?
    今年颱風究竟怎麼了?要麼不來,要麼亂來。未來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今年颱風偏少與暴雨偏多有沒有關係?小編請來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黃奕武為大家解答。01「沙德爾」會登陸我國嗎?昨天(21日)20時,「沙德爾」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級。
  • 分析:我國2020年罕見的7月「零颱風」原因為何?
    專家們認為,如果7月底前仍無颱風生成是非常罕見的。不僅是7月颱風活動減少甚至「缺席」,自今年1月以來,颱風活動也顯著偏少。數據顯示,近30年來,1月至7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是8.1個,其中生成個數最多的是2015年(13個),生成個數最少的是1998年(1個)。
  • 10月上旬將有颱風生成 常年國慶期間平均約每4.2年有颱風登陸我國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今年以來,颱風呈現生成源地明顯偏西、生成數和登陸數偏少、盛夏期颱風活動由「異常安靜」轉為活躍、影響我國東北地區颱風偏多等特點。第一,今年颱風生成源地明顯偏西。今年10個颱風的平均生成位置(18.3N、124.6E)較常年平均生成位置(16.1N、136.5E)偏西約12個經度,颱風生成位置越偏西,颱風越有機會登陸或影響我國;第二,颱風生成數偏少,強度偏弱。截至9月2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2個颱風生成,較多年同期平均偏少6.1個;10個颱風平均峰值強度(36.3米/秒)較多年平均(40.1米/秒)稍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