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6日消息(記者孫冰潔)時間進入7月中旬,按照往年規律,我國將在此時進入颱風「高發季」。然而,根據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10天,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並無颱風生成。
「颱風(Typhoon)」為產生於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臨近海域的熱帶氣旋。據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介紹,每年約有80個左右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在各個熱帶海洋上生成。其中西北太平洋最多,約為全球生成數量的三分之一;東北太平洋、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及西南太平洋分別每年約有15個左右生成;其他海域,如北大西洋,北、南印度洋每年生成不足10個。
目前,北半球逐漸進入盛夏時期,逐漸進入颱風高發期,包括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北印度洋;相對的,南半球則將進入颱風休眠期,很難有颱風生成。
熱帶氣旋生成和發展的有利條件包括:高海溫、高溼度、高對流不穩定層結的熱力條件,一定的科氏力、弱環境風垂直切變和初始動力擾動的動力條件。當這些熱力和動力條件得以滿足時,熱帶氣旋就容易生成和發展。
颱風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減少
高拴柱告訴記者,由於影響我國的颱風主要是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產生的。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2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均較歷史同期偏少。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在廣東陽江登陸,登陸強度為9級(23米/秒,熱帶風暴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
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異常偏強西伸,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導致越赤道氣流偏弱,赤道西風位置偏西,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面的海平面氣壓異常偏高,不利於低層熱帶對流的發展,因此颱風的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
另據記者從7月15日中國氣象局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在即將到來的「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期間,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預計為3至4個,較常年同期( 5個)也略偏少。而颱風主要從7月底開始活躍,預計「七下八上」期間,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較常年同期(2個)略偏多;颱風路徑以西北方向為主。
「現在,我們還不能斷言,7月份一個颱風都無法生成。在7月下旬,颱風生成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還沒發生過7月份沒有颱風生成的情況,歷史上7月最少生成過1個颱風(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高拴柱說。
不過,他也表示,即便7月沒有颱風生成,也並不表明今年下半年的颱風活動趨弱。特別是夏末到秋季,可能出現強度偏強、影響我國較大的颱風。
大西洋颶風季活躍度「高於正常」
相較於颱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氣候預測中心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今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活躍度很可能「高於正常」。
高拴柱解釋道,以往,整個大西洋颶風季大約只會發生6場颶風,其中3場為重大颶風。但自1995年以來,大西洋颶風活動幾乎在逐年增加。
NOAA預測,2020年颶風季將「高於正常水準」,概率為60%。這意味著今年一共將出現6至10次颶風,其中3至6次的等級將超過3級(被認為是「重大颶風」)。
除NOAA外,其他研究機構給出的十數次預測都指出,今年大西洋颶風活動將「高於平均水平」。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將出現9場以上颶風的「極端活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