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11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僅有10個颱風生成。7月「空臺」、東北颱風「三連擊」創歷史,帶你盤點2020年汛期的颱風,看看今年的颱風到底多「反常」?
一、颱風概況
截至2020年9月1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0個颱風生成,較多年同期平均(16.1個)偏少6.1個。其中,2002號颱風「鸚鵡」、2004號颱風「黑格比」、2006號颱風「米克拉」和2007號颱風「海高斯」等4個颱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較多年同期平均(5.3個)偏少1.3個。
圖1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路徑圖(截至9月11日)
二、颱風活動特點
今年以來,颱風呈現生成源地明顯偏西、生成數和登陸數偏少、盛夏期颱風活動由「異常安靜」轉為活躍、影響我國東北地區颱風偏多等特點。
颱風生成源地明顯偏西。今年10個颱風的平均生成位置(18.8N、124.2E)較常年平均生成位置(16.1N、136.5E)偏西約12個經度,颱風生成位置越偏西,颱風越有機會登陸或影響我國。
颱風生成數偏少,強度偏弱。截至9月1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0個颱風生成,較多年同期平均偏少6.1個;10個颱風平均峰值強度(37.4米/秒)較多年平均(40.1米/秒)稍偏弱。
登陸颱風略偏少,登陸強度持平。截至9月11日,共有4個颱風(鸚鵡、黑格比、米克拉和海高斯)登陸我國,較多年同期平均偏少1.3個;4個颱風登陸平均強度(32.3米/秒)與多年平均(32.6米/秒)相當。
7月「空臺」創歷史。今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無颱風生成,是自194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出現7月「空臺」現象,創造新的歷史。
8月颱風活躍,近海快速增強。今年8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生成數較多年平均(5.7個)偏多1.3個,其中8月上旬就有4個颱風生成;8月「黑格比」、「米克拉」和「海高斯」3個颱風先後登陸我國,較多年同期平均(1.9個)偏多1.1個。上述3個登陸颱風都經歷了近海快速增強,且均以峰值強度登陸我國。尤其「米克拉」在南海自生成至登陸僅用20.5小時,較南海「土颱風」平均時間48.6小時縮短1倍以上,有效預警時間短,預報難度大。
三個颱風連續北上影響東北歷史罕見。8月26日至9月8日,東北地區連續遭受第8號颱風「巴威」、第9號颱風「美莎克」和第10號颱風「海神」影響,為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比常年全年影響東北地區颱風個數(1.2個)偏多1.8個。
表1 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一覽表(截至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