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記者從廣州市應急管理局獲悉,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汛期開汛較早,汛期雨量總體較歷史同期略偏多,影響廣州的颱風也較歷史同期偏多。首個颱風大致出現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有關部門應針對汛期特點,提前布防做好應對措施。
今年氣溫和降水較為異常
廣州屬於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平均年降水量1857毫米,4—9月汛期降水量佔全年的80%左右,年降水日數在150天左右。4—6月為前汛期,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龍捲風、冰雹和颮線等強對流天氣較為常見。7—9月為後汛期,主要受颱風、熱帶輻合帶、熱帶低壓等熱帶系統影響,每年登陸或嚴重影響廣州的颱風平均有2.5個。
據介紹,今年以來廣州天氣總體平穩,沒有出現重大災害性天氣,但氣溫和降水較為異常,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氣溫明顯偏高,經歷了歷史最強暖冬(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平均氣溫為16.6℃,較常年同期偏高2℃)。二是降水前少後多,1月25日之前廣州基本無降雨,之後出現了6輪降水過程,平均累計雨量208.1毫米,較常年偏多28.9%,其中「2.15」暴雨是1993年以來同期最強,去年以來出現的氣象乾旱明顯緩解。
汛期降水連續7年偏多 今年龍舟水略偏重
根據統計,廣州汛期降水自2013年開始連續7年偏多,最明顯的共同特徵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處於厄爾尼諾或中性狀態,導致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偏西,今年也很可能出現同樣特徵,暴雨、強對流、颱風、高溫災害風險較大。預計,2020年廣州汛期天氣氣候覆雜多變,局地性、區域性強降水、洪澇、颱風災害突出,防汛形勢嚴峻。
降水方面,2020年開汛較歷史同期正常略偏早,大致在3月底—4月上旬,汛期(4—9月)雨量總體較歷史同期略偏多。其中前汛期(4—6月)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成左右,北部1000—1200毫米,南部800—1000毫米。後汛期(7—9月)降水量北少南多,北部地區偏少1—2成,中南部偏多1—2成。「龍舟水」(5月21日—6月20日降水量)略偏重,降水集中期出現在5月5—10日,5月18—22日,5月28日—6月4日,6月8—12日,6月25—29日,期間可能出現較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
颱風方面,影響廣州的颱風較歷史同期(2.5個)偏多,大致有3—5個。初臺大致出現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接近多年平均;終臺大致出現在9月上中旬,較歷史同期略偏早。各月分布:6月0—1個,7月1個,8月1—2個,9月1個。
高溫方面,全市平均高溫日數25—35天,較歷史同期偏多10—20天。
針對汛期特點做好自然災害防禦
4—6月重點防禦強對流、暴雨。副高偏強偏西有利於東南支水汽輸送加強,廣州前汛期降水偏多可能性大,雖然暴雨頻次可能沒有去年那麼密集,但能量積聚更容易形成極端強降水事件,如2010和2017年「5.7」大暴雨,2018年「6.8」特大暴雨。要注意防禦強降水可能造成的洪澇、山洪、泥石流及城市內澇等災害。特別需關注城市內澇災害引發的交通擁堵、地下車庫被淹、人員被困、商鋪受浸等不利影響,有關部門應提前布防做好應對措施。
在高溫高溼條件下,春季強對流風險提高,需注意防範雷電、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冰雹、龍捲風等災害性天氣,特別是短時雷雨大風會導致廠房工棚、臨時構築物、戶外廣告牌、樹木等倒塌,需加強防禦。
7—9月重點防禦颱風、高溫。預計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正常略晚(5月第5候),加上西太暖池海溫升高有利於颱風活動,颱風和季風疊加影響可能性較大,容易出現小颱風大災害。要注意防範颱風帶來的大風、暴雨及風暴潮造成的江水倒灌、河堤漫頂風險,做好道路綠化樹木、建築物、廣告牌等的防風加固工作以及伴隨的強降水、強對流天氣等防禦工作。
預計年內高溫日數偏多,高溫熱浪期間生產生活用水用電需求急劇增長,建議供電供水部門關注高溫天氣過程,提前採取應對措施,保障供水和供電。同時,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戶外作業和城市大氣臭氧汙染均有不利影響,必要時應採取保護、減緩等措施。(綜合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