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的時候,我們地球出現了一次「弱厄爾尼諾現象」,而在5月之後,「弱厄爾尼諾現象」沒有持續性的發展,而是消失了,當然這也意味著它的影響結束,在上半年我們確實也看到了它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例如: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發展少就與它存在一定的關係,而過後消失了,但是整個海洋區域的變化處於了「中性狀態」,也就是沒有厄爾尼諾現象,也沒有拉尼娜現象的出現。
不過在最新的觀察之後,「中性狀態」已經發生了改變,新的數據指出,拉尼娜現象在2020年可能出現了,這說明今年的氣候又要大變了,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緊接著出現拉尼娜現象必然會影響氣候的波動,同時對我國冬季的天氣會帶來更大的影響。
如今「拉尼娜現象」出現的概率有多高?
根據NOAA發布的新數據指出,預計在2020年秋季發展出拉尼娜現象的概率略有增長,達到了近60%的可能性,這說明氣候的變化可能已經在出現,同時日本氣象廳也認為有60%的機率產生拉尼娜現象,40%的機率正常進入冬季。所以如今的「中性狀態」發展的比例已經小於了「拉尼娜現象」出現的可能性。當然如果接下來持續發展,那麼拉尼娜現象出現的機率基本就不會變了。
這裡我們只能說如今還只能繼續觀察,畢竟海洋區域的波動還不穩定,有時間高,有時間低,但是都沒有達到持續性的狀態,一般情況而言,只有在這種氣溫長期保持下去,達到一定的標準之後才會給予命名,包括我國在年初說的厄爾尼諾現象,必須要連續持續幾個月才會給以定論,不然是不會說是「拉尼娜現象」,年初的厄爾尼諾現象出現雖然是短暫的,但是確實達到了標準。
如今海洋區域的波動有多大?
自從在7月中旬時段之後,我們就看到了「中性狀態」出現了「斷崖式」的波動,雖然在7月中下旬時段穩定在了0刻度線一段時間,但是過後一直持續的下降,所以在7月31日的時候一直下降到了0度以下,包括如今也是如此,而最低的時候已經達到了-0.5度左右,8月幾乎都是在-0.4度到-0.6度的區間進行波動,這確實加大了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可能性。
當然綜合三個月的平均溫度指數來看,NOAA指出在5月到7月之間,位於-0.2度區間最為明顯,所以暫時也不能定義為「拉尼娜現象」的到來,但是如今絕大多數的模擬指出,秋季和冬季都偏愛「拉尼娜現象」所以如今這個現象就提升了,同時報告也指出了,最近太平洋中東部的地表在逐步變冷了,這是拉尼娜現象的表現,持續下去必然就形成了這個現象。
這裡我們也再次強調,雖然如今的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在增加,但是並不能肯定一定會出現,海洋區域的變化非常強,在今年特別的明顯,颱風就是海洋區域的一個表現,所以不排除後期可能會再次上升的情況,這裡在沒有形成之前只能將數據作為參考。同時確實也有這樣的一個說法,那就是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在出現的頻率、產生的影響程度上會有所提升,這個說明未來我們看到這樣的現象會更多,當然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在2020年已經是連續性的第二次,拉尼娜現象會不會同步在2020年出現一次,後期就知道了。
拉尼娜現象如果出現,會對我國產生什麼影響?
如果知道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大家就知道了,拉尼娜現象的出現與厄爾尼諾現象是相反的。很容易造成我國冬季氣候偏冷,容易出現冷冬。所以如果2020年持續發展,出現「拉尼娜現象」現象,那麼2020年我國就可能出現冷冬了。
從區域上來說,如果出現了冷冬,根據公開數據指出,拉尼娜年西藏冬季偏冷比例最低,僅有50%,華南、江南等地區則達80%以上,所以會明顯感到極寒的情況。
同時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而在科學記錄數據之中,自從195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14次拉尼娜事件,影響了17個冬季,數據可查的16個冬季中13個偏冷,佔比高達80%。所以如果2020年出現了,出現冷冬的可能性極大了。而2008年的一次拉尼娜事件,就導致了我國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如今很多人可能都是記憶猶新的。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無論是厄爾尼諾現象還是拉尼娜現象的出現,我國都是在影響的範圍之中,並且產生的影響都可能很大,就看接下來的發展了。當然這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無論是厄爾尼諾現象,還是拉尼娜現象,都是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以前的規律已經發生了明顯改變,並不是說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會循環出現,2020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未來可能會更加沒有規律,所以大家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