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9月,在美國發布拉尼娜現象形成之後,如今大家的討論也是沒有停止過,雖然還是秋季階段,但是對於接下來的天氣變化,特別是冬季的天氣趨勢大家都比較關心,主要就是冷冬或者暖冬的情況。
但是對於如今的氣候來說,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之下,拉尼娜現象導致地球出現降溫,是否會逆轉全球氣溫偏高的趨勢,這還真的不好說,沒有辦法給出精確答案。
大家應該也看到了,NOAA才發布了北半球今年夏季的氣候情況,那就是在2020年6月到8月,三個月氣溫打破2016年創下的紀錄(也就是夏季氣溫比2016年還高),成為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夏季了,所以再次說明了我們地球在升溫,而拉尼娜現象出現確實對地球具有降溫作用,但是能否逆轉這個還要看拉尼娜現象的最終情況。
如今的拉尼娜現象已經發展如何?
從最新的監測區域之一來看,科學數據明確指出了指數區間持續保持在-0.6度到0-0.8度區間,平均下來基本都是在-0.7度左右,所以在8月後期出現斷崖式波動之後,Nio3.4的溫度區域指數走低,完全是在-0.5度以下了。
這說明Nio3.4的區間在如今是非常穩定的,所以這樣表明了暫時的情況,拉尼娜現象是穩定發展。同時NOAA已發布有75%的概率會在整個冬天發展,也就是有75%概率持續到2021年。
所以這潛意識的說明了,今年冬季受到拉尼娜現象的可能性較大,不過話說回來,這才是秋季的第一個月,能夠完全度過秋季暫時也不清楚,海洋區域的情況也是說變就變,這完全不會出乎意料,並且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之下,氣候多變也是屬於正常的,而對於拉尼娜現象出現之後,肯定大家對我國冬季的氣候可能最為在意了。
今年我國是冷冬還是暖冬?
按照常年的情況來看, 國家氣候中心一般都是在10月底或者11月初進行對今年冬季的一個情況說明,包括今年也還沒有公布。但是在《國家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關於發布2020年秋冬季全國主要林區和草原區氣候趨勢及火險形勢預測的通知》裡面卻發布了今年冬季氣候的一個趨勢。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冬季(2020年12月-2021年2月)氣候趨勢,預計在拉尼娜影響之下,冬季歐亞中高緯度地區可能以經向型環流為主,冷空氣活動偏強,易造成我國東部地區氣溫偏低,南方大部地區降水偏少。
所以拉尼娜現象在冬季發展,按照這個情況來看我國認為也會持續發展,同時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到偏低,預計除西南大部氣溫偏高外,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其中,華北北部、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大部等地偏低1-2℃。
按照這個情況來看,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難道就是冷冬了,這裡說的是趨勢,也不能肯定,這個需要重點,所以說這是公開給出的一個數據,並且我們從往年的數據也可以看到,並非所有偏低趨勢都是冷冬。
全球變暖背景下,暖冬越來越頻繁
從全球變暖的背景來講,我國的氣候也是隨大眾化一樣,是在不斷升溫之中,其中從研究的結果表明,北方地區的暖幅度比南方還要大一些,所以北方降雪天氣相比以前也少了很多,這也是存在一定聯繫的。
同時在1951年到2018年的68個冬季之中,氣溫比平均值偏暖的年份一共有25年,而1985年以後偏暖的年份就佔了23年。
可以想像,越到後面氣候的偏暖程度也是越來越多。同時這裡面還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大家覺得暖冬年一定不會冷,這完全是不對的。暖冬年依然可能出現「間歇性」的大降溫,比如1-2天內,最高氣溫從20℃降到10℃和從10℃降到0℃,這完全屬於正常的現象,因為也可能出現較強冷空氣的影響。在2020年雖然有拉尼娜現象的影響,確實依然可能出現氣候的波動。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如今的趨勢並不意味著什麼,我國是多種氣候模式影響的國家。任何一小段時間內的「冷」或者「暖」的天氣,都不能作為「冷冬」或者「暖冬」的依據。而我們最終還是要看整體的天氣情況。準確的來說,我們是無法預測冷冬或者暖冬,只有根據現有的情況看大體的趨勢,是否為暖冬或者冷冬的最終評判需要等冬季結束後,根據實況數據才能確定。
所以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雖然這份報告看上去是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但是能否跨越「冷冬或者暖冬」的界限是無法精確的,這就是為何只有冬季結束才能確定的原因,微妙的數據差,都可能導致氣候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