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沿海溼地需要向內陸移動:應對氣候變化

2020-08-28 閱盡世界美好

新研究警告說,如果不採取行動保護這些溼地,到2100年全球海域溼地面積可能會在全球變暖和沿海洪水中產生巨大影響。

由英國林肯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這項全球研究表明,如果能夠進一步向內陸遷移,全球沿海溼地(包括潮汐沼澤和紅樹林)的未來可以得到保障。

地理學家檢查了全球各地有關沿海海拔,潮汐,沉積物可用性,沿海人口和海平面上升估計的本地化數據,以評估沿海溼地是否有足夠的沉積物來增加其海平面上升的海拔高度,或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在內陸建立自己。

結果表明,如果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有足夠的空間進入內陸,全球沿海溼地可能會增加60%。使用更加本地化的數據提供了比以前估計的更準確的全球結果,這些估計警告可能造成高達90%的災難性損失 - 但科學家表示,現在必須採取行動,以保護沿海溼地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該研究的結果對公共政策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呼籲在當前的沿海溼地恢復工作中取得高水平。

沿海溼地通過幫助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對全球變暖水平產生直接影響。它們也是沿海保護的重要形式,減少了海浪的能量和風暴潮的強度,從而減少了海岸侵蝕和沿海洪水。

該研究由林肯大學地理學院的Mark Schuerch博士領導,與劍橋大學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合作;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 Christian-Albrechts基爾大學和德國洪堡大學; 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 美國維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 聯合國環境世界保護監測中心; 和全球氣候論壇。

Schuerch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通過增加創新的」基於自然的適應「解決方案的數量可以創造足夠的額外空間,那麼大規模的沿海溼地損失可能是可以避免的,而不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必然結果。通過沿海防洪的替代和在沿海溼地周圍的高地地區指定自然保護區緩衝區,使沿海溼地向內陸遷移。如果這些措施在戰略上得到擴大,它們可以幫助沿海溼地適應海平面上升並迅速保護全球沿海人口增加。「

現在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提高對沿海溼地適應機制的認識,以了解水平上升,特別是它們向內陸遷移的能力。

喜歡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記得關注收藏轉發親,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溼地保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
    2019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應對氣候變化」,旨在提醒公眾: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並非無能為力。事實上,溼地保護能夠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問題的自然解決方案。溼地是重要的「儲碳庫」在人們的印象中,沼澤是一種熟悉的溼地類型。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 氣候變暖將使颶風破壞性影響向內陸擴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今天是世界溼地日,溼地的這項功能影響到我們每個人
    閱 讀 提 示 2019年2月2日是第23個世界溼地日,「溼地應對氣候變化」是今年世界溼地日的宣傳主題。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GHG)增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多發、極端天氣更加頻繁,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系統構成了根本威脅。
  • 我國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SROCC主要作者、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榕碩研究員應邀為《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組織了《海洋和冰凍圈變化與影響最新認知專欄》,並就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的上升、海洋物理和化學性質的變化及其對沿海地區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風險及應對措施等要點進行解讀。一、SROCC主要結論和啟示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顯著加速。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
  • 國際最新研究:氣候變暖使颶風影響或向更遠內陸擴展
    中新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稱,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該論文指出,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
    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 TNC: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不可或缺
    COP25期間,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國際氣候政策主任約翰威爾迪克(John Verdieck)受邀參加了由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承辦的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為主題的中國角邊會。
  • 中國要以發展的眼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如今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的生活環境是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內容之一。因此,化解環境惡化的問題上升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其次,和環境惡化問題同根同源的全球氣候變暖是當前國際需要化解決的一個主要矛盾。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趨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發生颱風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機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蝕及致災程度加重。採取陸地河流與水庫調水、以淡壓鹹等措施,應對河口海水倒灌和鹹潮上溯。提高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設施的防護標準,提高港口碼頭設計標高,調整排水口的底高。大力營造沿海防護林,建立一個多林種、多層次、多功能的防護林工程體系。  體制保障  溫家寶親自抓氣候  加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工作的領導。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為尋求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防範目前人類還難以應對的災害風險,需要對氣候變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進行梳理和分析,這不僅有助於公眾和決策者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而且對於氣候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多樣性視角剖析:氣候、氣候變化風險和應對氣候變化氣候和氣候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王雪梅)中國作為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主動承擔相應責任,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參與國際對話,努力推動全球氣候談判。
  • 溼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暨中國生態學學會溼地專業委員會2010年...
    11月10日至12日,由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生態學學會溼地專業委員會、中科院溼地研究中心及廣西科學院等主辦、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承辦的「溼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暨中國生態學學會溼地專業委員會2010年年會」在美麗的廣西北海圓滿結束。
  •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環境問題
    ◆蔡博峰 周穎 張毅強 姚瑤  劉蘭翠 張戰勝  近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適應—減緩為主脈絡,深入、詳盡地論述了在氣候變暖情況下,全球環境、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受到的影響、未來將要受到的影響以及積極應對的措施,將對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經濟結構調整、社會模式變化和生活方式轉變等產生深刻影響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這份名為《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的報告是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領導下,由美國13家政府機構及相關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合作完成的,其重點是研究氣候變化對美國的農業、衛生、水資源以及能源部門的影響。這也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上臺以來,美國政府部門公布的首個氣候變化評估報告。  人為因素是全球變暖的禍首  報告認為,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
  • 專訪|張建雲院士:科學應對氣候變化 夯實水生態保護基礎
    中國水利:2020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氣候變化」。請您談談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特別是氣候變化對我國水安全有什麼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張建云:2020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氣候變化」,重點是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管理氣候和水資源,因為水和氣候密不可分,它們都處於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減少災害風險等全球目標的核心位置。毋庸置疑,水是21世紀最珍貴的商品之一。
  • 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加速氣候變化適應行動
    此外,1980年至201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平均每年為2.9毫米,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統計發現,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變化,高溫日數和暴雨日數增加,極端低溫頻次明顯下降,北方和西南乾旱化趨勢加強,登陸颱風強度增大,霾日數增加。
  • 習近平: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倡議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  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