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加速氣候變化適應行動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本期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吳鵬

本期觀點:

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中國近百年來平均氣溫顯著上升,平均年降水量呈逐步增加的趨勢,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上發生的頻率增加、強度增大。

適應行動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氣候風險的長期預警系統,為人類社會長期穩定、安全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南水北調、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三北防護林帶、海綿城市建設等都是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實踐。

近日,聯合國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19年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由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新的「史上最熱年」可能在5年內出現。

人類已經偏離了實現《巴黎協定》所要求的1.5℃或2℃目標的軌道,急需採取更有力度的行動計劃。在此之前,適應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一道難題。事實上,對於不少國家來說,適應氣候變化不是未來的設想情景,而是已經迫在眉睫的現實,因為氣候變化威脅就在身邊。

氣候變化「足跡」

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隨著氣候變暖,乾旱、洪澇、高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災害強度和影響範圍不斷增大。海平面上升、冰川消退、水資源短缺加劇、生態系統退化、荒漠化加劇、農業減產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日趨嚴重。

變化的氣候在全球各地都留下了「足跡」。在這近百年間,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每十年增加0.09℃;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現逐步增加的線性變化趨勢,但不同氣候區年降水量表現出明顯差異,總體上呈現南澇北旱、西部暖溼化趨勢。此外,1980年至201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平均每年為2.9毫米,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統計發現,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變化,高溫日數和暴雨日數增加,極端低溫頻次明顯下降,北方和西南乾旱化趨勢加強,登陸颱風強度增大,霾日數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10年至50年,在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模擬情景下,中國區域平均溫度將持續上升。其中,北方地區增溫幅度大於南方,青藏高原、新疆北部及東北部分地區增溫較為明顯。此外,中國區域平均年降水量也將持續增加。

「未來氣候變化造成我國降水和溫度時空分布異常與極端事件增加,主要體現在暴雨事件增多,區域乾旱程度加重,凍土融化面積增大、冰川消融面積擴大等方面。」丁一匯說。

適應的「紅利」

在變化的氣候條件下,我國北方乾旱受災面積擴大,南方洪澇加重,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增大。預計到21世紀末,我國的高溫、洪澇和乾旱災害風險將加大,尤其是在高排放情景下,這些風險會變得更大。在氣候變化不斷加劇的情況下,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對策——減緩和適應缺一不可。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碳匯(比如植樹造林)等減緩措施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根據最佳的設想方案,減緩措施大約會在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以後逐步產生效應。雖然國際社會力爭將升溫控制在1.5℃-2℃以內,但溫度在大約2050年以前還將持續升高。此外,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一旦進入大氣,可停留幾十年甚至數百年。這意味著即使人類能夠在不久的將來把全球溫室氣體濃度降低到工業革命前的水平,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達到幾百年或上千年之久。

因此,積極主動的適應行動更具有緊迫性和實效性,其作用和意義也越來越重要。丁一匯認為,無論未來20年至30年間採取何等規模的減緩措施,人類仍需積極行動起來,在全球和區域層面採取更多的適應措施,以減少預估的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

全球適應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現在適應:全球呼籲氣候適應性領導力》報告指出,氣候適應可以帶來「三重紅利」:避免現在和未來災害損失、通過創新產生正向經濟收益、額外的社會和環境效益。氣候適應行動可以產生顯著的經濟回報,對提升適應力進行投資的總體回報率很高,效益成本比在2:1到10:1之間,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高。例如,投資早期預警系統所挽救的生命和財產價值是其成本的10倍,提前24小時預警即將到來的風暴或熱浪可以將後續損失降低30%。

「適應行動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氣候風險的長期預警系統,為人類社會長期穩定、安全的可持續發展服務。」丁一匯說,目前一些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正在積極推行早期預警系統,根據去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報告,這些預警系統已取得積極有效的成果。

適應行動

「南水北調、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三北防護林帶、海綿城市建設等都是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實踐。」丁一匯說。

南水北調工程將中國長江流域豐盈的水資源抽調一部分送到華北和西北地區,大大緩解了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項目」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型且最成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氣候變化適應行動之一。得益於此,該地區糧食和水果產量得以明顯增長,黃河的泥沙沉積每年減少上千萬噸。

我國從2015年開始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試點地區因地制宜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加強雨水徑流源頭控制、提高防洪排澇能力、改善水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上海臨港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正在採取一系列綠化措施,作為傳統洪水防禦措施的替代方案,包括建設溼地、屋頂花園、公園、林陰路和植被覆蓋的公共區域等。此外,上海還加高了防護海洋災害的堤壩高度,對於保障市民的供水系統安全和質量以及應對海平面上升做了許多新的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在我國西部和北部地區,不少城市利用本地氣候資源正積極建設生態城市、清涼城市、冰雪城市等,也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丁一匯說。

結合我國的氣候變化實際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氣候風險,不同地區需要採取相應的適應措施。具體而言,在東北地區,可採用冬麥北移、增加水稻種植面積等措施,利用變暖的有利條件,促進糧食生產;在西北地區,合理配置水資源,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旱區農業適應能力;在西南地區,加強泥石流滑坡預測、預報和預警系統的建設;在華東、華南的沿海地區,根據海平面上升趨勢,逐步提高沿海防潮設施的等級標準,加強對颱風和風暴潮的監測和預警。

「全面提升我國的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和氣候災害風險管理水平,還需要加強氣候變化相關科學研究,提高對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認識,提高對極端事件的預測預警水平,構建健全的風險管理體制和巨災保障模式。」丁一匯說。

他山之石

加速氣候變化適應行動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各國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和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及潛在風險,進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實踐,一些成功的案例可資借鑑。其中,荷蘭在治理洪水過程中積累的適應經驗可謂典型。

荷蘭人口稠密,並且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陸地面積位於海平面以下,因此面臨著嚴峻的氣候變化風險。1993年和1995年特大洪水之前,荷蘭主要採取加固堤壩的方式來抵抗洪水。然而,隨著城鎮經濟開發活動的增加,建築物不斷靠近河床,河流被渠化拉直,進一步導致堤壩間河流空間變窄、河漫灘抬高、堤壩兩側水位差變大、河流溢流功能減弱等問題。如果繼續通過不斷增高堤壩來防禦洪水,就會帶來更高的決堤風險和更嚴重的災害影響。

於是,荷蘭在2000年制定了一個適應項目——「擴大河流空間」(Room for the River)。該項目強調自然洪泛區的功能實現,對堤壩進行改造,拓寬河道。如果水位升高超過設計水位,就通過擴大河流本身的下洩能力或者降低洪泛區的水位,達到降低河流水位的目的。此外還在河中建立新的休閒小島,不僅可以有效管理和減輕洪水災害的影響,同時還增加了新的休閒和公共空間。

事實上,很多沿海岸國家均面臨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水和風暴潮的威脅。越南正在加固古老的溝渠和堤壩體系,以保護自身遠離更猛烈的潮湧;馬紹爾群島、吉里巴斯、馬爾地夫等國家正在通過種植紅樹林、恢復溼地等方式來減緩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保護沿海岸區域;英國修建的泰晤士河防洪閘可以使倫敦免受潮汐和風暴潮的影響。

適應日益加劇的乾旱、洪水等天氣氣候事件也是很多國家的當務之急。厄瓜多的農民正在建造傳統的U型滯留池,在溼潤的年份收集水,到了乾旱年份放水;在辛巴威,農民種植耐旱型玉米,每公頃玉米地的收成比傳統玉米高出600公斤;在孟加拉國,農民正建設「漂浮花園」,即易受洪水侵襲地區的風信子筏,並在上面種植蔬菜。

「氣候變化適應是一個動態過程,很多適應措施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效果並不斷完善,因此不同國家之間相互借鑑、分享經驗就變得尤為重要。」丁一匯說。

相關焦點

  • 2020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 地球正面臨「氣候緊急狀態」
    本報北京11月28日訊記者郭靜原報導:近日,第12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簡稱《綠皮書》)在京發布。《綠皮書》指出,目前地球正面臨「氣候緊急狀態」,提升氣候行動力要正確認識氣候風險,統籌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與減排承諾,儘早明確實現以淨零碳排放為導向的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路徑,提高適應「灰犀牛」氣候事件風險的社會經濟韌性。  《綠皮書》指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第二暖年份,全球平均海平面再創歷史新高,南極和北極海冰範圍保持較低水平。
  • 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是2020年世界面臨的最大風險
    報告提出了未來一年世界面臨的主要風險,指出2020年全球5大風險首次全部為環境風險,而氣候變化是2020年世界面臨的最大風險,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行動的失敗是未來影響最大的風險(表1)。如洪災、暴風雨等);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行動的失敗;重大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地磁風暴);主要生物的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人為環境破壞與災難(如土壤破壞及放射性汙染)。
  • 全球氣候變化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氣候變化問題是涉及到科學、環境、經濟、政治和外交等多學科領域交叉的綜合性重大戰略問題,歸根結蒂是排放權、發展權、主導權問題。本文系統回顧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歷程,指出其起起伏伏,波動中前行的特點。肯定了《巴黎協定》傳遞出的全球推動實現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信號,標誌著全球氣候治理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 ...提示:我國人群面臨多重健康威脅|氣候變化|熱浪|新冠肺炎|傳染...
    2015年以來,《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每年持續監測氣候變化造成的健康影響,並對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進行獨立評估。報告對於2019年全球範圍內為對氣候變化而採取的行動也進行了梳理。2018年,全球有29.6萬名老年人因高溫而失去生命。報告同時指出,氣候變化為登革熱、瘧疾和弧菌病等致命傳染病創造了更有利的傳播條件 ,這可能會使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為防治這些疾病所取得的進展面臨新的挑戰。若不採取緊急行動,氣候變化對全人類健康的威脅將進一步加劇,擾亂人們的生活和生計,並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主持人:公欣本期嘉賓:    楊富強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高級顧問    許吟隆聯合國適應氣候變化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城市是適應的重點領域    中國經濟導報:全球適應氣候變化迫在眉睫,您認為主要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來適應氣候變化?其工作重點包括哪些?    楊富強: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我們認為減緩和適應同等重要。
  • 中國網評 | 中國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振雄心
    但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卻表示,在渡過病毒危機後,人類還將面臨更嚴重的環境危機,全球變暖將達到新的高峰,氣候變化正在將人類逼近絕境。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2020年是全球有歷史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氣候變暖將導致極端天氣頻發、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進而破壞生物多樣性,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全球氣候治理刻不容緩,應對氣候變化已成全人類最大共識。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在對氣候變化後果的認識方面,變暖對農業和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但持續的變暖特別是在短期內變暖過快可能導致弊多利少。而反常氣候導致災害增多已經是各大洲都難以倖免的客觀事實,防止走嚮導致災變的臨界點,是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人類共同利益的所在。 其次是不確定中的確定性。
  • 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出現三個新特點
    中新網舊金山9月14日電 (孫忠一 孫秋霞)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美國、歐洲等地因熱浪死亡的人數都會持續上升。  氣候變化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開幕式上,與會嘉賓指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呈現出三個新特點。
  • 守護蔚藍星球需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給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經濟社會帶來了全方位、多方面的影響和風險,並引發食物和水短缺、貧困、洪災、物種滅絕、暴力衝突等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指出,由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生物圈等組成的全球氣候系統正在變暖,冰凍圈普遍退縮,海洋持續增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今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之前高出1.2℃。
  • 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
    科學家認為:當前的變暖趨勢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轉,但是能被減慢,使得生物系統和人類社會有更多的時間去適應。因此,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不可避免有兩個原因:首先,氣候系統有很大的慣性(主要是由於海洋的響應比較緩慢),因而溫度對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只有部分響應。
  • 頂尖科學家達成共識:應對氣候變化最大挑戰是全球合作
    氣候變化如何改變人類命運?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來自全球的頂級科學家從各自研究的領域出發,對於這個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他們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全球各國如何協同一致共同應對。
  • 戰略| 提振全球雄心,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巴黎協定》於2015年12月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繼《京都議定書》後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旨在減少各國碳排放,遏制全球變暖,事關全人類未來。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為全球氣候應對作出表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題為「何去何從: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的氣候峰會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場次。其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發言中的一句話,令在座許多人深思。「科學家應該倡導以相互合作、協調為主基調的國家合作。」長期以來,氣候問題始終是全人類所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此外,數據還將服務於全球變化研究,準確評估全球碳循環、溫室氣體排放等。  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正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力量的又一次匯聚,爭取為明年氣候變化達成一個新的協議,增加政治推動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助推著中國碳排放總量上升為世界最大。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結合人類社會活動與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與關係,提出了人類社會與氣候變化共生存的範式,並依據此範式,對應對氣候風險的全球機制提出幾點建議。1 引言當今全球政治經濟快速發展,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氣候變化風險加劇了這一大變局。氣候條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亦是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 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習近平提出「三心」
    氣候問題是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一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在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我國始終恪盡職守、步伐穩健。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更受關注。」並提出倡議。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2020年氣候變化綠皮書在京發布
    ■ 新冠肺炎疫情未改變全球變暖趨勢■ 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11月27日,第12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簡稱《綠皮書》)在京發布。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國氣象局局長、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聯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中國首席代表鄭國光表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國家新型安全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應對氣候風險的重大舉措。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主報告專門就全球氣候風險的概念認知、發生機理、影響範圍以及中國防範策略進行全面闡述;專題評價篇、國際篇、國內篇以及專論篇,分別就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氣候變化專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附錄收錄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能源及碳排放數據,以及全球和中國氣候災害的相關統計數據,並增加了「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災害數據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