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 讀 提 示
2019年2月2日是第23個世界溼地日,「溼地應對氣候變化」是今年世界溼地日的宣傳主題。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GHG)增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多發、極端天氣更加頻繁,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系統構成了根本威脅。那麼,溼地與氣候變化有著怎樣的密切關聯,如何利用溼地應對氣候變化?今天我們來講述溼地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關鍵作用。
阿古桑沼澤。作者:Paula Sophia Tejada相比於35年前,當今世界範圍內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翻了一倍多,且90%的災害與水相關。有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未來的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加頻繁。而溼地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方面,溼地可以緩解極端天氣對海岸線的影響。沿海溼地,如鹽鹼灘、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具備減震器一樣的作用。它們能夠降低海浪、風暴潮、海嘯的強度,讓大約60%生活和工作在沿海地區的居民,免於遭受洪水災害等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特別是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沿海灘涂或河口的紅樹林,更被譽為「海岸衛士」,凡是有紅樹林分布的沿岸,遭遇海浪或海嘯時所造成的損失能夠大大減少。
愛沙尼亞溼地日出。作者:Andreas Raukas另一方面,溼地能夠減少洪水,減輕乾旱。內陸溼地,如洪泛區、河流、湖泊和沼澤等,功能上就像海綿,可以吸收和儲存多餘的降水,減少洪水災害。特別是在乾旱地帶的少雨季節,溼地能夠釋放儲存的水資源,推遲或延緩旱災發生,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短缺。
此外,溼地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的重要碳匯。在植物生長、促淤造陸等生態過程中,溼地積累了大量的無機碳和有機碳,且在溼地環境中,微生物活動弱,土壤吸收和釋放二氧化碳十分緩慢,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溼地土壤和泥炭層,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比如泥炭地、紅樹林、海草區等,都能夠自然地吸收和儲存大量的碳。其中,泥炭地僅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但其碳儲存量卻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兩倍,在有效緩解溫室效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鷺在溼地棲息。作者:David Rennie然而,當溼地被排乾或焚燒時,其固定碳的功能將大大減弱甚至消失,它們將從碳匯變成碳源,將儲存已久的碳釋放到大氣中,加劇氣候變化。比如,排乾或焚燒泥炭地所釋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當於每年化石燃料排放量的10%。因此,氣候研究人員擔心,現在許多吸收碳的泥炭地極可能成為引爆氣候變化的定時炸彈。
為此,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合理地保護和利用溼地。《溼地公約》是擁有170個會員國的全球性公約,旨在保護溼地並促進溼地的妥善利用。根據該公約首次發表的《全球溼地展望報告》(Global Wetland Outlook,GWO),1970年至2015年期間,世界溼地面積減少了35%,每年的減少速度從2000年起越來越快,全球各區域皆是如此。個人、社區、政府應該共同努力,保護溼地資源以應對並緩解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其實,面對氣候變化,我們並非無能為力。溼地能夠有效防範、應對和抵禦氣候變化帶來的消極影響,世界各國和地區都在積極地保護和修復溼地。
在西非,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修復工程正在塞內加爾的部分地區進行。這個項目的目標是在1萬多公頃土地上,種植7900萬株紅樹植物,以部分修復上世紀70年代以來損失的4.5萬公頃紅樹林。這些溼地的修復,不僅有助於提升當地沿海地區的生態承載能力,明顯增強抵禦颱風、海嘯、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能夠保護沿海的農田,促使當地海域每年多繁殖1.8萬噸魚,更重要的是儲存大量固碳。當地350個村莊、20萬群眾都將參與到這一修復與保護項目中。
與此同時,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的泥炭地修復項目正加緊實施中,目前已恢復了2萬多公頃。這一工程項目也是北歐部長理事會關於「保護泥炭地以應對氣候變化」承諾的一部分。代表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等國家,北歐部長理事會正在努力恢復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45%的泥炭地。這些泥炭地已經被排乾,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佔該地區每年總排放量的近25%。實施修復後,這些泥炭地將重新成為碳匯,而不是碳源,有助於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
沿海溼地。作者:Leandro Coradini由於海洋溫度上升、海洋酸度增加和人為直接破壞,很多珊瑚礁正在死亡,然而它們對當地生態環境和社區居民的重要性卻不能被忽視。2004年印度洋海嘯時,斯裡蘭卡南部希克杜瓦(Hikkaduwa)附近的近海珊瑚礁成功保護了當地的海洋公園,使海嘯的破壞範圍只產生在內陸50米範圍。而附近的帕拉利亞地區(Peraliya),卻因珊瑚開採導致珊瑚礁退化,破壞範圍延伸至內陸1.5公裡。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健康的珊瑚礁與死亡的珊瑚礁相比,能夠為當地民眾提供2倍以上的抵禦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2012年,颶風「桑迪」(Sandy)襲擊美國東海岸,使美國多個州遭遇狂風暴雨、暴雪及洪水災害,並引發了大量停電斷水、通信中斷事故和一些火災和交通等方面的事故。然而,如果沒有沿海溼地,破壞只會更加嚴重。最新研究發現,美國東北部的沿海溼地在颶風「桑迪」襲擊期間至少阻止了6.25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使一半受影響地區的損失減少了22%以上,其他地區的損失減少了30%。自上世紀80年代初,北大西洋颶風的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都在增加,因此美國的溼地保護仍是當務之急。
(本文內容編譯自世界溼地日官網,圖片來源:溼地公約官網)
請大家欣賞一組我國的溼地風光照。
甘肅民勤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裡大天鵝展翅戲水。 武威市宣傳部供圖 湖南長沙洋湖國家溼地公園晚霞。 湖南溼地保護中心供圖 日前,廣東東莞溫暖如春,華陽湖溼地公園裡遊人如織。 本報記者 祝桂峰 攝 江蘇金壇長蕩湖國家溼地公園全景。 佘廣美 攝 雲南蒙自長橋溼地公園一角。 特約記者 董麗峰 攝 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溼地公園雪景。 叢素芳 攝